對象准 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巧家縣貧困群眾「四步走」搬離大山過上新生活
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困局,巧家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精準扶貧、不落一人」,決戰決勝「五個一批」中的關鍵一批、首要一役,圍繞「搬遷誰、如何搬、搬出去怎麼辦」等一道道難題,發揚「搬不動山就搬人」的新時代愚公精神,下定決心將貧困群眾搬出大山、徹底斬斷「窮根」。
第一步:精準識別對象,解決「搬遷誰」的難題
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群眾,傳統的幫扶方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脫貧和發展問題,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的必然舉措。一是堅持規劃引領。聚焦「六類重點」區域,以規劃為統領,結合巧家實際制定了易地扶貧搬遷規劃方案。2016—2018年實施縣內搬遷安置4030戶15878人;其中,卡戶3023戶12395人,隨遷戶1007戶3483人。2019年新增規模搬遷安置卡戶3370戶13774人,其中,搬遷魯甸卯家灣卡戶3351戶13695人,縣內搬遷安置卡戶19戶79人;搬遷至魯甸卯家灣隨遷戶223戶878人。二是精準搬遷對象。按照先普查篩選、後識別認定的原則,採取「戶申請、組評議、村初定公示、鄉覆核、縣審定公告」的程序,將群眾公認的易地搬遷對象精準識別出來,扣准易地扶貧搬遷對象「第一顆紐扣」。三是實行分類安置。堅持因地制宜規劃、尊重群眾意願、靈活選擇地點、實行分類安置,採取「進城、入鎮、進廠、上樓」等方式開展分類安置,對貧困群眾中有勞動能力和創業意願的,安置到集鎮;對沒有離鄉意願且村內有安置條件的,在村內安置。
第二步:全面穩固意願,堅定「搬得出」的決心
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實群眾路線,堅定「搬得出」的決心和信心。一是實行一包到底。推行「網格式工作法」,實行科級領導包村、鎮村黨員幹部包戶,一包到底、全程包保,做到群眾不搬遷、幹部不脫鉤。縣、鄉(鎮)、村三級加強與遷入地的溝通聯繫,針對搬到哪裡、什麼時候搬、先搬哪些人、房屋戶型和樓層如何選等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商議,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制定實施方案。二是切實開好三個會。深入實地召開村組幹部會、黨員代表會、群眾院壩會「三個會議」,播放遷入地規劃建設視頻,讓搬遷群眾直觀深入了解「新家」;包保幹部走村入戶,講搬遷政策、講後續發展、講基本保障、講服務管理、講美好生活,告知搬遷群眾「三塊地」權屬及相關補貼政策,讓群眾吃下「定心丸」。三是現場感受體驗。組織威望高、群眾信得過的搬遷代表分批次到安置區實地參觀考察,零距離體驗,感受搬遷帶來的實惠;組織有城市務工生活經驗群眾和已經搬遷群眾,為即將搬遷群眾現身說法,講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引導群眾堅定搬遷意願。
第三步:優化管理服務,營造「穩得住」的溫馨
堅持每一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都有一個堅強的戰鬥堡壘,每一戶易遷家庭背後都有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安置區基層組織以強化政治功能和提升服務水平為重點,創新社區管理,注重人文關懷,營造和諧溫馨環境。一是完善配套。全面摸清集中安置點配套教育、醫療、供水、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情況,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因地制宜通過現有設施綜合利用、改擴建提升、新建擴容等方式,配套完善安置點基本公共服務設施。二是優質服務。掛包幹部紮實開展好回訪工作,客觀宣傳新環境中就醫、就學、就業、養老、休閒、娛樂等生活方式,耐心細緻講解衣服如何掛、碗筷如何放、如何保持清潔等操家理務知識和電梯如何用、菜如何買、公交車如何坐等城市生活常識,堅定搬遷群眾適應新環境、過上新生活的信心。三是強化管理。通過在安置點建立基層黨組織、群團等各類組織,配套警務室、推選樓棟長、新增調解員,強化社會治理,構建和諧社區,全面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滿意度。
第四步:強化後續幫扶,實現「能致富」的夢想
巧家縣堅持因人因戶施策,強化措施綜合發力,讓貧困群眾「住上新房子,過上好日子」。一是突出培育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綁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綁農戶的產業扶持「雙綁」利益聯結機制,發展良種馬鈴薯、荷蘭豆等農作物種植;發展肉牛產業扶持、聯合代養生豬等規模化養殖,持續推進產業覆蓋。二是強化技能培訓。積極主動與遷入地溝通聯繫,圍繞遷入地產業配套實施規劃和相關扶貧車間建設,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讓每名勞動力都至少掌握一項技能,確保搬遷群眾每戶至少有一個「技術明白人」並實現就業。三是盤活「三塊地」。按照「村村有亮點、組組有看點、戶戶有支撐」的要求,全面摸清搬遷群眾「三塊地」基本情況,採取「支部+合作社+公司+農戶」模式,按照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成立以黨支部為引領、村集體所有的專業合作社,盤活遷出地耕地、林地、宅基地「三塊地」,通過村集體公司依法向經營主體流轉,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