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商標侵權案件時有發生,或涉及金額巨大、或歷時長久,無論是哪一方得勝,都對企業的品牌和經營造成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為了防止商標被惡意搶注,或被山寨,不少的知名企業使出渾身解數,想盡辦法保護自家商標,比如小米註冊的「米」家族、阿里巴巴註冊的「阿里」家族等等。
即便如此,市場上仍舊有不少「不怕死」的大量搶注知名度高的商標,侵犯他人在先權利,占有公共資源等行為。
這種現象形成原因較複雜,據專業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在商標的審查中,由於每年商標審查的量太大,又受限於商標審查人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商標的搶注本身是一門生意,註冊的成本很低,但通過轉讓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利益卻很大;
第三,我國現行法律對惡意註冊商標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帶。
商標陷「註冊多、使用率低」困境
商標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當時工匠將其簽字或「標記」印製在其藝術品或實用產品上,時至今日這些標記演變成為世界通行的商標註冊和保護制度。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智慧財產權意識的提高,企業的商標註冊意識也日漸增強。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商標註冊申請量達361.9萬件;2017年4月1日,商標註冊標準費用下降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標註冊的積極性。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有效註冊商標量達1798.1萬件。
某知產律師表示,我國每年商標註冊量都有好幾倍的增長,且連續多年都是全球第一。
註冊量大的原因:
第一,許多企業都申請了很多防禦性商標,這類商標不使用但數量多;
第二,存在某些企業大量搶注商標,通過轉賣獲取高額的利潤。
國家把商標註冊的費用一降再降,本來是想鼓勵企業創新創業,但同時也降低了商標搶注的成本。
商標是企業的無形資產,商標價值多少,沒有一個非常固定的判定。註冊一枚商標官費只需300元,網上自行申報只需270元,但是轉讓的價格往往可高達幾十萬、數百萬,甚至上千萬。
2018年12月底,白雲山擬13.89億元協議受讓廣藥集團所持「王老吉」系列420項商標專用權,其中14項基礎性商標,按照收益法評估,估值高達13.89億元的,而按照成本法評估,14項基礎性商標估值僅為3.68萬元。
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商標行業的現狀是「註冊量大,使用率低」,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則在於商標搶注囤積行為,雖然在我國搶注行為普遍,但是這極大地浪費了我國的商標資源。
商標惡意搶注事件頻現
我們都知道,商標對企業來說是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而商標的高價轉讓費讓不少的人看到了商機:搶注企業商標,高價轉讓。
這一現象多發生在一些商標意識薄弱的初創企業上,一開始不註冊商標,等企業初具規模時註冊卻發現被他人搶注......
就以拜耳集團「水寶寶」商標案為例。「水寶寶」產品的生產商拜耳集團雖自2011年便開始使用「水寶寶」系列標識,但李某在2016年8月將該標識部分搶注為商標,並對「水寶寶」產品發動大規模、持續性投訴。據阿里智慧財產權保護平台的數據,李某針對涉案產品共投訴249次、涉及121個商家,投訴後主動撤訴19次。
投訴期間,李某曾多次聯繫拜耳集團,謀求高價轉讓涉案商標、提供付費撤訴服務等。但是,該案件經法院審理後認定,李某註冊的商標構成對拜耳商標的抄襲;其註冊商標的動機並非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故一審判決李某賠償拜耳經濟損失70萬元。
搶注商標的行為除了高價轉讓之外,還有一種現象是利用企業的商業名譽和品牌,搭便車銷售自己的產品,導致正主的商譽受損。
這種搶注商標再高價轉讓的行為,是否會對原企業的維權造成困難?
根據上述問題,有律師指出,這種現象形成原因主要是:
第一,由於每年商標審查的量太大,又受限於商標審查人的專業、經驗等各方面的能力,所以很難保證所有的商標審查結果都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商標的搶注本身是一門生意,註冊的成本很低,但通過轉讓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利益就很大;
第三,我國現行法律對惡意註冊商標的界定存在模糊地帶。
而我國的商標法律的設置,暫時不能有效地阻止他人搶注商標,讓商標回歸於它的本源——商標是用的,不是用來賣的。這種搶注行為,不要說刑法,連民事的侵權案都不構成,商標註冊只是一個程序,法律無法判斷某些是否是惡意的。
品牌如何花式「保衛」商標
雖然企業的商標被侵權,但可以通過法律渠道維權,而很多案件涉及金額巨大、歷時長久,一旦陷入商標糾紛的泥潭,企業的品牌建設就會受到影響,致使企業處於被動和負面的地位,不利於長遠發展。
因此,防禦性商標便成為許多企業的選擇。所謂防禦性商標,就是同一商標所有人在非同種商品上註冊同一個著名商標,以防止他人使用著名商標,造成不良影響的商標。
為了保護企業商標,眾多知名企業紛紛註冊各色的防禦性商標,例如「大白兔」奶糖的生產廠家,註冊了「大灰兔」、「大黑兔」、「大花兔」等多個近似商標;小米公司註冊了「大米」、「藍米」、「黑米」、「紫米」等商標;阿里巴巴則擁有「阿里爺爺」、「阿里奶奶」、「阿里叔叔」、「阿里姐姐」等「阿里系」商標家族。
另外,儘管註冊防禦性商標在保障企業權益方面作用明顯,但也存在困局。防禦商標以「保護」為目的,使用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可能面臨「撤三」風險。
而從中國的商標法律體系來講,防禦性商標對於企業來說,是不得不採取的一種相對經濟而有效的保護商標的方式,商標申請下來後,企業每年要進行續費。即使未來有「撤三」的風險,但是對於防止別人搶注還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此前,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將商標作為牟利手段,大量申請註冊商標,給我國商標制度的健康運行造成極大破壞,嚴重妨礙了市場主體的正常經營活動,損害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不利於經濟健康發展。商標局將對商標註冊各環節進行嚴密監測,在審查、異議、撤銷等各環節從嚴審查、堅決遏制和打擊惡意註冊、囤積商標等非正常申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