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湖北是內地十八省之一,省會位於武昌,這裡是湖北巡撫和湖廣總督的駐地。湖北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省份,從隋朝以來產生了15位狀元。宋朝時的湖北狀元宋癢連中三元,成為一時佳話。
到了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湖北又出了一位狀元:劉子壯。劉子壯是湖北在清朝產生的第一位狀元。
劉子壯,字克猷,號稚川,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人,生於1609年。劉子壯勤奮好學,很早就開始了學業,走上了科舉考試的不歸路。1630年,21歲的劉子壯在湖北鄉試中金榜題名,成為舉人。但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劉子壯多次進京參加會試,均名落孫山,與進士功名擦肩而過。
1644年,清軍入關,改朝換代,明朝已成昨日黃花。這一刻,劉子壯對未來多少有些心灰意冷。20多年寒窗苦讀,考不上進士,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
過了幾年,傳來好消息:清朝又恢復科舉考試了。
最初,劉子壯對這個消息將信將疑。同時,他作為一名明朝遺民,多少有點家國情懷,不願意去參加清朝的科舉考試,以免被人恥笑。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數都在效仿「伯夷、叔齊不吃周粟而死」的例子,劉子壯也不能當「出頭的椽子」啊。
於是,1646年丙戌科考試,劉子壯沒有去。1647年丁亥科考試,劉子壯再次失之交臂。到了1649年己丑科考試,劉子壯再也坐不住了。
這一年,劉子壯已經40歲了。古人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古代人的平均壽命較低,一個人到了40歲,經歷了很多事情,對萬事萬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再也不會迷惑了。劉子壯經過反覆考慮,決定進京參加會試,了結平生的夙願。否則的話,錯過了這個機會,人就逐漸衰老,精力每況愈下,再也不可能在科舉考試上有所作為。
當年春天,劉子壯和表弟曹本榮一起,結伴北上,進京參加會試。他們曾經同窗共讀,有著深厚的友誼。
這次,劉子壯和曹本榮的運氣不錯,都順利地通過了會試。在殿試時,劉子壯將平生所學發揮得淋漓盡致,又提出「以大下為一家,則滿漢皆一家」的理念,得到了順治皇帝的欣賞,被順治皇帝欽點為一甲第一名,這就是我們所稱的「狀元」了。曹本榮也考得不錯,考了二甲第45名,賜進士出身,在395名參加殿試的考生中排名中等偏上。
劉子壯和曹本榮以表兄弟的身份同科參加會試、殿試,又均金榜題名,成為了當時人們津津樂道的一段士林佳話。
有意思的是,劉子壯同榜的一甲第二名(榜眼),被他另外一名湖北老鄉——來自湖北漢陽的考生熊伯龍收入囊中。湖北包攬了1649年己丑科殿試的狀元和榜眼,足以讓湖北人驕傲和自傲。
劉子壯考中狀元後,點了翰林,授任為從六品的國史院修撰,步入官場。國史院屬於清朝內三院之一,掌記注詔令、編輯實錄史書、撰擬郊祭祝文誥命冊文等事。劉子壯學識淵博,寫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來到國史院倒也是專業對口。
清朝入關之初,採取重用漢人知識分子的做法,來籠絡人心。因此,進士出身的官員,都有很好的升遷機會。1646年丙戌科和1647年丁亥科兩屆狀元傅以漸和呂宮,都官至大學士,位極人臣,極為風光。假以時日,劉子壯一定會在官場上有平步青雲的升遷機會,就算當不了大學士,也有可能內任部院尚書,外放總督巡撫。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劉子壯在1651年充任會試同考官後不久,便奏報順治皇帝後,辭掉官職,回到了湖北老家。這一年,劉子壯42歲,離他考上狀元才過去2年,遠遠稱不上「告老還鄉」。是因為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是身體患上了重病,還是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我們已無從獲悉答案。
1852年,就在劉子壯回到家鄉的第二年,他意外去世,年僅43歲。
關於劉子壯的考取狀元和英年早逝,坊間流傳著一則軼事。
《居易錄》記載:當初劉子壯進京參加會試時,住在黃岡會館。當天夜裡,有一個長得很像魁星的人從空中跳下來,稱呼劉子壯為狀元。劉子壯趕緊道謝,那人卻說:「這是命中的定數,你不用謝我。」果然,劉子壯在殿試里高中狀元。
劉子壯點了翰林後,又有一位神仙在夢裡告訴他:「您雖然考上了狀元,但官不過五品,年不過50歲。」過了一段時間,朝廷加恩,真的將劉子壯提拔為從五品。劉子壯想起了神仙的話,惶恐不安,趕緊向朝廷提出辭官——如果朝廷再將自己提拔為四品官員,那就如何是好呢?
劉子壯回到家鄉的第二年,就病逝了。他在病逝之前,已經有所預感,還吩咐家裡人打開窗戶,仰視天空叫道:「天樂迎我,我逝矣!」
作為一名狀元,劉子壯只當了兩年官,只活到43歲,這是一件極為遺憾的事情。劉子壯就像一顆閃亮的流星划過天空,稍縱即逝。但是,人們沒有忘記他。
比劉子壯早兩年考上進士的江西才子蔣永修如此評論:「國初楚文大家,首推稚川劉太史。」劉子壯做過國史院修撰,被尊稱為「太史」。《清史稿》也說:「國之初,若熊伯龍、劉子壯、張玉書,為文雄渾博大起衰式靡。」熊伯龍是前面提到的湖北官員,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張玉書是來自江蘇丹徒的官員,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多年以後,劉子壯的同榜進士、江西布政司參政周體觀經過黃州時,想起了這位才華橫溢的狀元同年,不禁揮毫寫了一首詩《撥棹雜詠》:「不見當年劉克猷,西風吹淚過黃州。舊時江路能來否,落日招魂古驛樓。」
如果劉子壯地下有知,會作何感想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YAnAVHgBMMueE88vUl6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