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兩字在國內某些產業就是「優質」的代名詞,因為在一些產業我國的水平確實距離國外有一定的差距,進口產品有較大的優勢。但對於「進口肉」一直有比較大的爭議,有人認為進口肉肉質比國產豬肉的肉質更好,進口豬肉可以極大的補充我國高端豬肉的缺口,滿足高消費人群的需求,應該鼓勵進口,而且還能低價進口一些豬蹄、豬尾及豬內臟等國外不食用部分滿足國內的需求,所以這部分人主張加大進口豬肉量。
而有人卻認為,進口肉中含有瘦肉精等一些違規成分,對身體健康不利,甚至進口肉還可能將一些此前國內沒有的疾病帶入,比如現在的非洲豬瘟依然未能搞清楚其是如何進入我國的,所以這部分人是主張減少進口豬肉量,甚至不進口豬肉。歡迎大家點擊下方的「進入圈子」,了解每日最新豬價動態、國內一線科研成果,同國內養豬人暢聊養豬事!
但自從我國發生非洲豬瘟之後,國內生豬存欄量大幅下降,豬肉缺口達到了上千萬噸,想在短時間內滿足國內的豬肉需求,進口豬肉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道路,所以2019年我國進口豬肉量達到了210.8萬噸,相比2018年增加了75%,雖然這是近幾年豬肉進口量最大的一年,但是相比我國4255萬噸的豬肉產量,其僅占了5%不到。
再聯想到近期有媒體報道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法國豬肉價格已經從此前的1.7歐元/公斤下降到了1.45歐元/公斤,摺合人民幣約11.25元/公斤,也就是約5元/斤的價格,這個相比國內40元/斤左右的豬肉價格而言就真的是進口肉「白菜價」,國產肉「黃金價」了,所以有人就想為何我們不大量進口豬肉來滿足國內的豬肉需求從而控制肉價?專家:沒那麼簡單!
1)國內多數消費者對進口凍肉並不感冒
進口肉為了控制運輸成本,都是走海運,為了應付海運短則數周,長則數月的運輸時間,豬肉多是冷藏運輸,進口國內後就是凍肉的狀態,而我國居民的日常消費還是以鮮肉為主,所以國內消費者對進口肉並不感冒。
2)豬肉國外便宜並不代表國內便宜
雖然媒體報道法國當地豬肉不足6元一斤,越南豬肉也僅10幾元一斤,但是那些都是在國外的價格,進入國內後要加上運輸費用,港口卸裝貨費用,後期的物流費用,代理公司的利潤,零售公司的利潤等等多方面成本後,進口肉的價格優勢相比國產肉並不明顯,可能國外6元的豬肉到了國內依然需要近30元的價格。
3)進口肉麵向的群體並不是日常消費
進口肉進入我國後一部分被用於儲備肉儲存了起來,另一部分進入了深加工企業,其面向的消費群體並不是居民的日常消費,所以即使加大的進口豬肉量對於日常消費的影響並不大。
對於,國外豬肉5元一斤,為何不大量進口控制肉價?專家:沒那麼簡單!這件事,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