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文章的同時,首先我想申明的是,豆瓣一直沒變,只是水淹過後,它看起來不一樣了。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裡,各類大型網站的用戶群體其實都有其被認知的「群眾印象」。
而豆瓣用戶的印象大約就是受過高等教育,在中、大城市工作,以讀書、電影、音樂、旅行、圈子等為主要愛好,文藝青年,觀點偏自由主義的年輕人。豆瓣官方在2016年初發布的首部電影《我們的精神角落》宣傳片里提及的「除了一個小秘密,我只是一個極其平凡的人。」幾乎算是默認了這種群眾印象。
但放在網際網路信息爆炸、言論相當自由的當下,這種印象對也不對。
說它對,是因為豆瓣在05年創建之初的核心功能就是評分系統——每本書會有一個專屬頁面,讀者可以在此頁面打出評分,閱讀並評論,或者尋找相似感興趣書籍,這一功能後來涵蓋了影視劇、音樂。
由這些功能聚合起來的用戶,當然會是文藝青年群體。
說它不對,是因為豆瓣還有一個與評分幾乎同樣古老的功能——小組。小組基本類似於BBS網絡論壇,任何人都可以申請創建,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方便討論單一的條目無法涵蓋的主題,例如作家、導演、文學類型、學術科目等。
不可否認的是,直至今天仍然有許多這類「神奇小組」的存在,它們有一些承接了某些特定權威的功能。例如科幻世界小組基本上取代了《科幻世界》雜誌社早年自辦的論壇,科幻愛好者和研究者會在小組內分享作家創作年表、評論、業界動態等信息,一些科幻作家也活躍在這個小組裡;
有一些則更加硬核,例如大元史、新清史小組的討論對象就是大元史、新清史學派,在近些年媒體批判這是西方學界的一種「歷史虛無主義」觀點的環境下,很難想像在其他的社交媒體網站或論壇上會有這樣專一主題的討論群組。
在這裡就衍生出了些用戶非專業和低門檻的問題。
豆瓣小組與豆瓣廣播不同,廣播更接近像臉書、微博等個人言論平台,哪怕有一些惡意評論被轉載,最終也是零零散散,容易處理,而小組則是將大量言論和話題同時堆積在一個場域內,非常容易發酵得聲勢浩大。
而我們看到的豆瓣電影評分,大多數都是這些人而為。
早在之前《人民日報》就發表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指國產電影要坦誠面對差評,並指出「惡評傷害中國國產電影」這一現象,點名批評豆瓣及貓眼電影操縱惡意電影評分。
《人民日報》還在《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惡評傷害電影產業》一文中舉了個很有趣的例子:《即使變成甲殼蟲卡夫卡還是進不去城堡》曾在豆瓣獲得很高評分,但事實上,這只是一部由豆瓣網友名叫「雪盲」在上夜班無聊時虛構的電影,並不真正存在。
於是有網友質疑豆瓣可能存在被刻意刷分、內部人工干預分數、刪除用戶打分紀錄並封鎖用戶帳號等問題,就例如前陣子很火的《擺渡人》首映未完時,豆瓣上此片條目下就出現了上千個一星級評分。
可想而知,這種評分體制對於一部即將上映還未觀看的電影,觀眾搖擺程度會有多大!
這其中就衍生出了豆瓣用戶部落素質的問題。很複雜在這裡就不說了,我也不懂。
但我特別想說的是小組的低門檻特性以及豆瓣在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2012年前)的快速發展必然會給小組和用戶帶來另一種面貌。
例如,聲名遠播的「我們代表月亮消滅一切居心不良的樂手」的成員最初源於追樂隊的果兒,討論主題是搖滾樂手圈子裡的八卦消息,特別是今年上半年的綜藝節目《樂隊的夏天》走紅後該小組活躍度大如潮;
「父母皆禍害小組」討論的是中國式原生家庭對心理發育的影響,2010年《南方周末》報導該小組後一度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現已經雪藏;
「吃喝玩樂在北京」小組以網友線下約見面為主題,被認為是一夜情高危地帶,也因此得到了「炮組」的外號。
之後各種同城交友、租房、寵物、娛樂八卦、閒聊小組更是不可勝數。
當然這種「濫造」現象在各大門戶網站甚至論壇都有存在,有人會說有什麼奇怪的!但是當你真的沉迷某個小組的時候,你會發現,接觸得越多,你的判斷力越容易被左右。
豆瓣網友評價此現象
如果我們把豆瓣用戶粗略地分為「討論書影音用戶」和「小組用戶」兩個大類,從人數絕對值和活躍程度來看,前者恐怕比後者小得太多。
因為至今很多人對豆瓣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這是個「權威的影視評分聚集地」。
舉個例子,我粗略的看了下在作家的小組中,劉慈欣、張愛玲這兩個有近三萬人的小組已經堪稱數一數二,米蘭·昆德拉、莫言、金庸等絕大多數國際聞名作家的小組人數都在五千以下,但明星八卦、影視評論等熱門類型小組動輒有數十萬用戶。
這是不是能說明這是個大眾質素降低的時代?
這並不是近幾年的新趨勢,許多娛樂和生活類小組早在十年前就已組建並擁有了相當的人氣。
其中的原因恐怕是早期豆瓣的獨特氣質帶來的線下聚會加持。試想,如果同樣是約炮,你在豆瓣上認識的網友恐怕會比陌陌上認識的顯得更靠譜一些。
但是智能社交普及後,這些新用戶下沉的確讓這種態勢變得更明顯。
特別是豆瓣最獨特的條目評分體系,一部電影的豆瓣評分和熱門評論甚至可能影響票房表現,為條目貢獻評論內容的用戶當然更容易被大眾感知。反過來,小組用戶們發表的短帖通常更碎片化,不像微博那樣傳播化,很難被站外人士發現。
豆瓣曾集中了一大批邊緣的、小眾的、文藝的用戶,這批人對於國家和社會事件上思考的批判色彩較強,並且已經形成了一個網絡小圈子。不同的網絡平台會讓用戶衍生不同的氣質,相對於微博的粉圈後花園、知乎的精緻利己主義基地,豆瓣用戶通常被認為是自恃清高和權威。
有評論人指出:「有集體情緒的地方就有利可圖,只要自認長袖善舞,這種情緒就可以為我所用,用來自我保護,用來作為攻擊他人的利劍,或者用來為自己謀利。」
而這種種一切,都在不停刺激著八卦群眾的判斷價值觀,使之越來越強烈,最終成為一股無法控制的力量:會刪帖的網絡平台沒法控制,能操控情緒的網絡寫手沒法控制,終日辱罵腦殘追星女孩的男性網友們也無法控制...
毒蠱終究反噬,吞噬了養蠱的豆瓣,最近還順手吞噬了曾經罵追星女孩腦殘、不愛國的NBA球迷們,反罵他們為「跪族藍孩」。
接下來再討論一下國慶期間引發爭議,並最終導致豆瓣暫停廣播功能半個月的三個小組:鵝組(豆瓣鵝組)、瓜組(自由吃瓜基地)和船組(大船開起來)。
這次「事故」順帶則凸顯出,這家多年來賺不到錢卻塑造了獨特公眾形象的網站上,用戶們似乎分裂成了截然不同的派系:
一派同情站方,擔心失去這個精神角落;另一派則喊打喊殺,希望將豆瓣變成一個鍵盤輿論陣地。
他們的對立,映射出的是當代青年判斷價值觀的不同面相。
或者說,豆瓣實際上是中國網際網路上最傾向於「無為而治」的主流網站。
三個小組的用戶畫像類似,但鵝組歷史最為悠久。
它創建於2010年,最初叫「八卦來了」,以討論娛樂新聞、兩性關係為主,是豆瓣同類型小組中最大的一個,目前有超過62萬成員。它的用戶絕大多數為女性,和天涯論壇娛樂八卦版、晉江兔區性質類似。
鵝組用戶之間經常互稱「仙女」、「仙女鵝」,在條目用戶以及其他網民眼中,它是豆瓣智商盆地,經常有人說鵝組組員熱愛抬槓、造謠、人身攻擊、拉幫結派,她們被蔑稱為「八組小學雞」。
重新開放的八組改名鵝組(鵝自來自「-er」的音譯),組員們也是「馬照跑,舞照跳」。直到今年5月日,該組因技術維護原因被關閉一個月。實際上,最近幾年,每到這一時期,從微信、微博、QQ到不知名小網站,都會經歷一段不能修改暱稱、頭像和簽名檔,甚至不能使用蠟燭表情符號的特殊時期,一般會持續一周左右。
當然,其中的政治意義我們也十分理解。在這裡就不詳談了。
另外兩個小組都和鵝組有淵源。瓜組是鵝組部分用戶不滿管理員分裂出的一個小組,船組是鵝組被關閉期間的臨時備用組(船取諾亞方舟避難之意)。
這三個小組的成員群體無疑屬於豆瓣言論領導層,接下來的問題是,他們持有怎樣的價值觀?
這批小組成員可能並未有統一的職業及身份、立場,如果要分析其傾向性,至少有代溝和性別兩個視角可以去深入。
就代溝而言,雖然追星、玩遊戲之類的行為已經不再被視為青少年專屬,但是這類行為的活躍分子仍然是學生和95後甚至是剛步入職場的00後。
若究其原因,也許包含幾點:越晚出生的人越沒有對國家曾經的貧窮落後的共同記憶,義務教育中的民族主義愛國化傾向加強,傳統紙質媒體的衰亡和網際網路言論管理自由化,以及隨眾心理等。
而這裡面提及的言論自由表達的內容通常都是情感激烈的辯護與批判,稍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會遭遇鋪天蓋地的反駁、甚至人肉搜索、舉報伺候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豆瓣這些小組的聲勢之浩大,足以讓每一個活在自己安穩同溫層的人都瞬間清醒:原來主流民意已經到了這個地步,原來自己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隻逆行的螻蟻。
就性別而言,從當下的亞文化來看,女性的亞文化實踐相較於男性來說要承擔更大的社會壓力,因此她們必須更積極地相應聚集群體來合理化掩蓋自己的追星行為,雖然她們未見得真的相信這些言論。
當然,這跟俞敏洪言論無關。
豆瓣在國慶事件中不但雪藏了三個小組,整個站點的廣播(類似發布微博的功能)還被暫停了半個月。雖然網際網路管理部門和豆瓣都不曾透露背後的原因,但一看便知,豆瓣的這些大群體的小組確實在影響當代年輕人的判斷價值觀。
這批人在大眾眼中的形象被迅速勾勒出來:關注影視,熱愛追星,高度愛國主義,語言組織能力極強...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豆瓣上《戰狼2》《流浪地球》過低的評分——7.1和7.9分,其實看過的觀眾都知道,這兩部電影在各自的同類作品裡品質並不算低。
央視春晚幾乎年年在豆瓣上遭到差評,但直到2016年那次過於貶低的春晚遭到2.3分的歷史級惡評(最低分為2分)後,豆瓣才關閉了春晚相關條目的評分功能。
也曾有多部國產電影自稱要起訴豆瓣,因為豆瓣上的評論影響了它們的票房,但豆瓣官方似乎也從未回應這些訴求。
最典型的就是「父母皆禍害」小組引起官方媒體的批評時,豆瓣也並沒有解散該組,只是將它改為私密,不允許組外人員看到內容,同時不允許新用戶主動申請入組。
但儘管有許多「鍵盤」用戶聚集於此,卻並不意味著豆瓣在言論管控上是相對寬鬆的。相反,正因為這裡的用戶相對敢言,豆瓣的自我審查是最為嚴苛、敏感、甚至幾近神經質的。
這幾年裡,豆瓣對用戶的帖文審查也越來越嚴格,甚至開始大部分內容都是默認封鎖、審核後再發布。同時也在大量審核多年前的歷史內容,經常有用戶能收到自己七八年前發布的內容被刪除的提示。
在這一背景之下,相對應的是近兩年來受到「八卦來了」等小組論壇的吸引而來、湧入豆瓣大量小組用戶,卻得到了豆瓣的保護和鼓勵。
這是什麼操作?
為了幫喜歡的偶像作品刷高分,或者在小組討論中幫偶像引導輿論,例如隱藏粉絲身份裝作路人等,這些用戶常常會開數個分身小號,最明顯的就是他們並不使用豆瓣的書影音主要功能,這就破壞豆瓣的評分公平度,但豆瓣官方卻對他們展現了極高的容忍度,對於假帳號、水軍在流行偶像的作品中刷分等情況幾乎是零處理。
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一批攻擊力極強的小組用戶更難以控制,對豆瓣來說,從可能帶來流量的生財之道、可能用作投名狀的護身符,逐漸越來越危險,變成了燙手山芋。
自由撰稿人郁風所言
在這裡並不是惡意抹黑,我必須承認的是近幾年豆瓣的管制操作的確在變多變嚴,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我想說的是,仍有一些豆瓣網友們可能需要補幾堂初中的歷史課。
但換個角度來看,豆瓣比起曾經那些論壇,對言論自由相對「包容」,才會被小部分人理解為「黑粉」以致於引火燒身。不過,這究竟是社會大眾行為,還是豆瓣一貫無為而治的運營邏輯在網際網路強化輿論引導後的無奈現象?
很明顯後者更接近現實,但答案卻不再重要。
畢竟,即便豆瓣還是那個豆瓣,但在當下,豆瓣已不再是那個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