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已對魚兒缺氧"起水"的現象大體上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有些"特殊情況"引起的缺氧"浮頭"人們往往不能關注對待或者正確理解。引起魚浮頭的情況和現象很多,但不能都歸結為"缺氧"。因為有時我們開了增氧機、或者撒了增氧粉等措施後,缺氧急救效果有時也不一定有效,其原因就在於魚浮頭並不一定都是"缺氧"惹的禍。
除了平常人們知道的"溶氧偏低"會引起魚類浮頭之外,魚鰓病,病蟲害,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偏高、水質偏酸等等都可能引起魚類浮頭。
本文為了能夠更加方便認識魚類浮頭"起水"的情況,把魚類浮頭分為兩大類:水體溶氧偏低浮頭,水體溶氧不低但仍浮頭。
一、水體溶氧偏低魚浮頭
1.魚類密度過高。
當魚類密度過高的時候,到了夜晚特別容易浮頭。晚上藻類沒有辦法進行光合作用產氧,池塘中的溶氧除了會被浮遊動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外,剩餘的大部分溶氧都會被魚類的呼吸作用消耗,過多的魚類會加速溶氧的消耗,當溶氧過低時便會出現魚類浮頭現象。
這種情況只需要開啟增氧機、加水、撒施增氧粉等措施便可得到緩解。
2.水過肥。
雖然池塘水體中80%以上的溶氧都來自於藻類的光合作用,但是池塘中70%以上的溶氧也是由藻類消耗掉的,當水質過肥時,也代表水中藻類豐富,相應的在夜間大量的藻類也大量消耗氧氣,再加上池塘溶氧晝夜變化很大,白天溶氧很高,可達14毫克/升以上,如果是魚苗池,容易得氣泡病,晚上很低,低至3毫克/升以下,造成魚類缺氧浮頭。
這類池塘狀況,可以通過換水、加水,使用芽孢桿菌等菌藻製劑來調節,也可以使用硫酸銅、二氧化氯等等藥物來殺滅藻類。
3.淤泥厚。
長期不清淤的池塘,底部淤泥會消耗大量的溶氧,也容易引起亞硝酸鹽超標,當出現缺氧浮頭現象的時候,淤泥厚的池塘缺氧解救回來的機率要低於每年都清淤的池塘。
4.短時間強降雨。
短時間的強降雨,會導致水體上下對流,雖然上層水溶氧充足,但經水體上下對流,上層水的溶氧會被用來償還底部的氧債,這時候整個水體溶氧相對較低,這也是為什麼連續高溫後突降暴雨容易大量翻塘的主要原因之一。
5.連續陰雨天。
連續陰雨天的主要弊病就是光照不足,池塘藻類生產力低,產氧較少,在平時發生缺氧浮頭的並不多,主要是陰雨天溫度也低,無論是藻類、浮遊動物還有養殖魚類,呼吸耗氧都相對較少。但夏秋季節卻不同,雖然是雨天,溫度卻降不了多少,綿雨陰雨天發生缺氧"浮頭"的機會就大得多。
此種情況下的缺氧需要警惕的是,此時一旦發生大面積浮頭,很難避免翻塘的結局,因此,遇到連續陰雨天,開機增氧的時間或次數需要增加,並減少投喂量。
6.水清瘦。
池塘水體中80%以上的溶氧都來自於藻類的光合作用,水瘦也就意味著池塘中藻類不多,產氧能力不足,意味著魚類得不到足夠的氧氣進行呼吸,這時候便會浮頭"起水"來呼吸空氣,以補充體內的氧氣。
導致水瘦的原因很多,比如浮遊動物過多,溫度低水難肥,營養物質不足,等等,最後都可能會導致魚類浮頭。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開增氧機、撒增氧粉之外,還需要根據具體原因採取相應措施將水肥起來,前者治標,後者治本。
水瘦引起缺氧的現象很少,現實生產中出現水不肥而水瘦致魚浮頭的現象,這個狀況往往是因為水中浮遊動物太多而浮游植物太少所造成的。此時可以用90%晶體敵百蟲等殺蟲劑全池潑灑,以殺滅浮遊動物,第二天可以再施用化肥,培育浮游植物,使池水溶氧明顯增加,即可提前消除魚類浮頭的隱患。
二、水體溶氧不低但魚仍浮頭
當池塘溶氧不低時,有時也會出現浮頭現象,一般都是魚類血液載氧能力降低導致的,造成此類缺氧浮頭的原因很多,有爛鰓病、寄生蟲性鰓病、氨氮超標、亞硝酸鹽超標、硫化氫超標、酸性水質,等等。
1.寄生蟲鰓部寄生。
如車輪蟲、指環蟲、三代蟲、中華鰠等鰓部寄生蟲,會破壞魚的鰓結構,導致魚類生理性缺氧浮頭,一般通過鏡檢鰓部即可確診。寄生車輪蟲較多時,魚類一般會圍繞池塘遊動,俗稱「跑馬病」;指環蟲、三代蟲過多時魚類躁動不安,有時會有跳躍的現象。
(鰓絲上寄生中華鰠)
水中溶解氧充足,但只要鰓部寄生寄生蟲達到一定程度時也會引起"缺氧",這種情況除了是生理性缺氧外,實質上是"呼吸不暢"引起,主要是因為蟲體大量繁殖騷擾,使病魚鰓部產生大量粘液,讓鰓絲粘連不開,嚴重影響魚的"濾水吸氧",造成呼吸不足而缺氧。只要全池潑灑敵百蟲、硫酸銅和相對應的殺蟲劑殺滅寄生蟲即可。
2.爛鰓病。
魚鰓等同於人的氣管,是魚(人)的呼吸通道,嚴重爛鰓病的發生必然伴隨氧氣呼吸的不足,導致魚類缺氧浮頭也是必然的,因為魚兒主要依靠鰓呼吸來維持生命的存續,對魚類來說鰓是魚兒最致關重要的器官之一。
治療爛鰓病,除了上述寄生蟲性鰓病使用殺蟲藥外,另有細菌性、病毒性爛鰓,還有因水質惡化爛鰓等多種病情,需參照不同的病因而施治。
3.氨氮超標。
氨氮過高會影響魚類的呼吸系統,主要是鰓和魚鰾受損,使其對氧氣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時間久了會導致鰓部紅腫,導致魚類氨氮中毒死亡。使用降解氨氮類的藥物在一定情況下即可控制氨氮。
4.亞硝酸鹽超標。
亞硝酸鹽會與血液系統中的載氧蛋白結合,導致其載氧能力下降,使魚體缺氧。在氨氮、亞硝酸鹽超標引起的浮頭時,如果開動增氧機,魚類有時不會圍向增氧機,還是和原來一樣到處散亂遊動,一般吃食都比較差。使用降解亞硝酸鹽類的藥物在一定情況下即可控制亞硝酸鹽。
5.硫化氫超標。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有時發現魚類在下半夜和天剛亮時並不浮頭,而白天卻出現了類似浮頭的症狀,採取開機或者藥物增氧措施後,「浮頭」現象並不見緩解,情況也不見好轉。情況嚴重時還會出現死魚現象,但死去的多為底層魚類(如鯉、鯽)。與此同時,池塘水質發黑,繼而轉清,發臭,稱為「臭清水」。嚴重的在池邊和下風處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腥臭味,這就可能是硫化氫含量超標了。
導致魚類中毒的硫化氫主要產生在池塘的底部,因底部有機質豐富,加上溶氧不足,pH值偏低,這樣一來硫化氫就很容易產生過量了。魚類對硫化氫非常敏感,一旦過量,池魚就會出現不適反應浮上水面而缺氧浮頭。
鯉、鯽是底層魚類,底層魚類是最容易最早受到硫化氫的毒害,也就可能最先死亡,這就是魚類的硫化氫中毒現象。應投用水質解毒劑以及硫化氫專用化解藥物。
6.水質偏酸。
魚在pH值低於5.5的酸性環境中,即使在氧氣充足的水體中也會因呼吸困難而浮頭,因為酸性水體對鰓絲的腐蝕性很大。另外,在酸性環境中,水中鐵的溶解量增多也會增加鐵的毒性,在魚鰓上會沉澱一層棕色粘膜,妨礙魚的呼吸,輕則引起浮頭,重則引起死亡。這種情況可畝用生石灰水10~20公斤全池潑灑,連續進行2~3次,可以調節和改良水質。
在池塘養殖過程中,魚類會經常出現浮頭的現象,但有的是因「缺氧」而浮頭,有的卻是因「其它因素」而浮頭。同是魚類浮頭,但起因不同,防治方法也各異,若不能加以區別,會給生產造成嚴重損失。魚類浮頭是對水體環境缺氧及其他不良因子的一種暫時性生理反應,如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將逐步加重惡化甚至泛塘不可逆轉,根本的辦法應找出(浮頭或上浮的)原因,有針對性地施治。
END
來源:水花魚。如果發現有侵害您的利益或有不當,請及時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
中國水產門戶網,志創漁業信息第一品牌;運營十餘載,用心感悟行業發展的點滴;水產人,就上中國水產門戶網。
官方微信公眾帳號「scttwx」現誠徵原創文章,歡迎廣大行業人士踴躍投稿,積極爆料。一經採用,必有稿酬!
投稿郵箱:bbwfish@163.com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zeYm20BMH2_cNUg53B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