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產業成型 千帆競發東新 東新鎮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

2019-12-25     西部看四川

四川新聞網瀘州12月25日訊(張遠琴 文/圖)十里畫廊,萬畝果香,詩情畫意山水,自然自在東新。極目遠眺,綠意盎然的萬畝果園讓這片土地充滿無限生機,一碧萬頃的農業產業園讓這個小鎮光芒璀璨。當年靠天吃飯的四萬鄉土,僅過五載便成為孕育致富果實的金土地,昔日僅有傳統農業的貧困之鄉,如今成為全域產業發展的模板鄉鎮,特色產業的發展,讓東新鎮這座偏遠的貧困小鎮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東新鎮萬畝獼猴桃產業基地

東新鎮位於古藺東北部,距縣城55公里,幅員面積62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70個村民小組,5138戶26821人。東新鎮地處偏遠,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境內無大型工礦企業,是一個純農業鄉鎮,現有耕地面積21885畝、林地21383畝。全鎮現有貧困戶1042戶、貧困人口4191人,建檔時全鎮貧困發生率為16.31%。2014-2019已脫貧732戶,3094人。幾年來,通過「輸血+造血」並行的扶貧機制,舉全鎮及幫扶單位之力攻堅推進,我鎮絕大多數貧困戶均達到且大幅度超過「一超六有」標準,實現脫貧奔康。截止目前,已經脫貧1019戶、4165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22%。吶喊、民主、姚家、漁洞四個貧困村已順利脫貧摘帽。

脫貧攻堅碩果纍纍,得益於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近年來,東新鎮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把培育特色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頭條大事來抓,確定了「農旅融合、田園牧歌」發展思路,走出一條「做強特色產業,實現脫貧奔康」的鄉村振興道路,有效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問題。總體上看,東新鎮獼猴桃、甜橙、桃李等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壯大,立體化特色產業布局初具雛形,呈現出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的發展趨勢,成為鄉鎮脫貧攻堅重要支撐點。

大膽嘗試 探索產業扶貧新路子

東新鎮屬典型的純農業鄉鎮,海拔420米—1450米,立體氣候非常明顯,森林覆蓋率達54%,生態環境良好,是種植原生態農產品的絕佳之地。東新鎮黨委政府一直致力於把產業發展與環境資源相結合,走綠色產業發展之路。經過走訪,發現東新鎮吶喊、民主、德華、漁洞四個村野生獼猴桃隨處可見,這讓東新鎮黨委政府思考能否在當時的貧困村吶喊村進行小規模試種獼猴桃。經組織鎮村幹部認真分析研究,多方諮詢專家意見,並多次外出考察後,最終選擇優良品種「貴長」進行試種200畝。經過4年多地發展,東新鎮獼猴桃特色產業形成以吶喊村為中心,輻射民主村、德華村、漁洞村的格局,已建成獼猴桃標準產業園8700餘畝,含建成脫貧產業示範園4個共920畝,實現收入逾2000萬元,2018年,吶喊村完成脫貧摘帽。預計到2021年,東新鎮獼猴桃產業收入將達3億元左右。

融合發展 構建全域產業新體系

經過多年努力,東新鎮被古藺縣確定為獼猴桃產業核心區。在獼猴桃產業初具規模之後,東新鎮黨委政府進一步探索鄉鎮全域發展道路。結合東新鎮的氣候、土壤、降雨量、濕度、溫度等因素,經過認真分析研究,確定了海拔700米以下種植甜橙,海拔700—900米種植桃李,海拔900米以上種植獼猴桃的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即以吶喊、民主、德華、漁洞為主建立萬畝獼猴桃基地;以東新、李家寨、姚家、建東為主建成萬畝桃李基地;以李家寨、建東、興文為主建立萬畝甜橙基地。目前,東新鎮獼猴桃種植面積即將突破一萬畝;甜橙種植面積已達5000餘畝;優質李子種植面積達5000餘畝。

同時大力推廣立體生態種養循環發展模式,不斷發展壯大生豬、山羊、肉牛等生態畜牧產業,建設以李家寨、民主、興文為主的生豬養殖帶;以漁洞、東新、姚家為主的肉牛養殖帶;以德華、姚家為主的山羊養殖帶;力爭實現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致富門路。

突破難點 加快產業「四化」新步伐

在東新鎮全域產業發展藍圖繪製基本結束之時,東新鎮黨委政府認識到,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不能忽視,否則就有滿盤皆輸的風險。東新鎮黨委政府認真總結過去發展農產業的經驗教訓,學習借鑑省內外好的做法和模式,結合當地群眾的意願和要求,不斷探索如何持續有效地解決誰來種、種什麼、怎麼種,怎麼賣,群眾怎麼受益等關鍵問題,實現了「規模化發展,標準化種植,品牌化引領,市場化運作」的特色產業發展「四化」目標。

一是解決品種選優問題。在獼猴桃品種選擇上,選擇「貴長」、「翠香」、「翠玉」三個綠肉品種在我鎮發展,在甜橙品種選擇上,選擇口感純正,個頭適中,保存時間長的沃柑為主,紐荷爾甜橙為輔。在桃李品種選擇上以赤水河鳳凰李為主,蜂糖李為輔。

二是解決群眾受益問題。一為土地流轉。在園區未掛果投產的前3年,按田150元/畝、土100元/畝的標準付土地流轉金;二為入股分紅。產業掛果投產後,流轉土地按收益的10%進行分紅,三為基地務工。據統計,我鎮目前每年在基地務工的人數近800人以上,每年支付務工工資300餘萬元。

三是解決規劃設計問題。做到一個園區一個設計方案、一片土地一個施工方案。所有業主從建園開始就按規劃設計方案、按技術指南進行種植,達到了「按圖施工」的效果,確保園區的標準化、規範化。

四是解決技術服務問題。建立了有省上專家、縣鎮農業技術人員、相關領導、種植業主的微信工作群。實現了田間技術指導、課堂技術培訓、群內技術諮詢的技術服務模式。省農科院已把我鎮確定為四川省水果創新團隊獼猴桃扶貧示範基地、四川省農科院園藝研究所科研示範基地,並在我鎮建立烏蒙山區獼猴桃產業博士工作站。同時我鎮專門引導組建了技術服務公司,

五是解決發展模式問題。一是「專合社+大戶」。將種植戶整合組建為專業合作社,專合社「統一種植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創建品牌、統一對外銷售」。二是「大園區+小業主」。根據地形地貌規劃園區,園區內的路、水等基礎設施統一設計,實現集中連片成帶發展,各種植業主根據自身能力大小按規劃種植。三是「村支部+村集體經濟公司+貧困戶」。也就是脫貧產業園,由村支部牽頭負責,村集體經營管理公司整合產業周轉金、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資產收益項目、扶貧專項資金等進行種植,收益後按1:4:5比例進行分成,即流轉土地占10%,貧困戶占40%,村集體經濟占50%。

六是解決宣傳營銷問題。2017年以來,東新鎮先後舉辦了三屆獼猴桃音樂節,組建了以獼猴桃種植、服務、銷售為一體的四川綠本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四川德心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實行保底收購,已與多家國企、大型超市、水果銷售連鎖店達成協議,現在獼猴桃不是賣不出去,而是供不應求。

策馬揚鞭正其時,千帆競發逐浪高,東新鎮特色產業發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猶如美麗的捲軸,正在這篇熱土上方騰空而越、徐徐展開。展望未來,東新鎮黨委政府將以「業不強身不安,民不富心不安」的奮鬥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精神,力爭實現「全域特色產業,全域現代園區,全域鄉村旅遊」的發展目標;以高度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感,以只爭朝夕、奮發有為的奮鬥姿態,乘勢而上,順勢而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動東新又好又快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vk7P28BMH2_cNUg2u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