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老舊小區,面臨著缺物業、少人手、設施簡陋等困境,防疫困難多。
這兩日,記者走訪城區部分老舊小區,對相關防疫情況進行了了解。
守門人:不放過一個
2月29日,雨下了一天,晚上11時多,冷颼颼的。天元區大湖塘一村門口的帳篷里,嵩山街道辦事處防疫工作人員易明鳳和同事換班後,開始值勤,從0時一直到早上8時。
這個小區有8棟、24戶、600多居民。凌晨時分,依然有人進出。易明鳳坐在小電暖旁,聽著風拍打帳篷發出的聲音。
兩位婦女正準備進小區,易明鳳拿起測溫槍,趕上去問道:「你們是哪的?」
「我們住小區里。」對方回答。
「拿你們的通行卡給我看看,還有身份證。」易明鳳語氣明確。
對方緊張,說話吞吐。
「你們是別的小區居民,跑過來打牌的吧?」易明鳳當面批評起來:真是不要命,疫情期間還亂竄,害人害己。
她們一聽,趕緊離開。
2月1日以來,易明鳳與另外兩名同事一直在小區值班。他說,最初幾天,天更冷,他們站在一個門店的屋檐下躲避風雨。「既然站崗,就要做到逢車必查、逢人必測、不漏一人。我只盼望著疫情早點過去。」他說。
易明鳳凌晨時分值勤
石峰區沈家灣社區黨支部書記廖青梅帶領工作人員,挨戶走訪,指導和幫助17個老舊小區、6000多居民防疫。2月29日晚上,她在社區值班,發現一輛可疑車輛,趕緊跑上前攔下。仔細盤問得知,對方從四川開車過來。她馬上聯繫交通部門查看對方的行車軌跡,對他展開14天的跟蹤觀察。
半個月前,廖青梅突然暈倒在辦公室,被同事緊急送往醫院。醫生診斷,是疲勞過度導致血壓驟升引起的,反覆叮囑她要高度重視,否則會引發中風、心梗。住院前三天,她電話調度工作。三天後,返回崗位一如往常。
幫幫團:支援防疫前線
2月29日,石峰區花果山社區入口,80後志願者肖卓戴著口罩,在入口處執勤。
看到一位老奶奶進門,他走上前攔住量體溫。老奶奶笑著說:「又要測體溫啊。我出去買個菜,都不到半小時。」
「奶奶,多測無妨,這樣才能萬無一失。」他說。
肖卓是凱地眾能公司的工程師,公司未復工,他一直忙著做志願服務。與他一同值勤的志願者,是57歲的陳湘。她父母年邁住院,每天早晚送餐後,就一直守在這裡。測體溫、填報信息,幫助孤寡老人和行動不便的老人買菜送菜,他們忙不停。
「剛開始,志願者人少力小,沒多久,城發集團的工作隊來支援,還給我們送了口罩、消毒酒精等防疫物資。小區居民也紛紛送來水果、礦泉水、方便麵。」肖卓說。
29日早上,株洲晚報志願者易躍平提著水餃、包子、牛奶送到蘆淞區荷葉社區凇憶小區黃達順老人手裡。老人是位抗戰老兵,今年96歲,唯一的兒子也因中風需要人照顧。
疫情發生後,易躍平和志願者輪班,每隔三天給老人送菜。社區給老人準備了中餐、晚餐。志願者開始給老人送早餐。「我們在各區都有志願者團隊,大家都戰鬥在防疫一線。」她說。
採購、搬運、送貨上門……為了保障居家隔離居民的生活物資補給,荷塘區西子社區青年志願者凌風求,利用微信群幫助老舊小區居民採購生鮮蔬菜和生活用品。疫情發生以來,凌風求和其他志願者自發成為「跑腿小哥」「代購小妹」「電話聯絡員」「站崗小兵」,他們穿梭在小區街巷,為疫情防控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鄰里親:互幫互助抗疫
日前,天元區大湖塘二村小區里,山水文園NO.1藝千造型理髮店的老闆晏分配拿起梳子、電推剪,幫小區里的居民修理起頭髮。六七分鐘,她就按照每個人的頭型,剪出適合他們的髮型。
晏分配理髮有30年了。剛起步時,在湖南工大旁開了間小店,學校老師和附近居民照顧她的生意,經常上她店裡來。後來學校建起了新校區,許多搬到新校區居住的老師和居民仍找她理髮,建議她到新校區開個大門店。開店需要資金,一些老師還借錢給她,支持她。「社會上很多人幫助了我,有機會我也要回報社會。」她說。
「我們就是給大家送點老家種的菜。」天元區泰華二村小區實施封閉式管理,不少居民的春節儲備物資也消耗殆盡。黃蕾、劉小文夫妻倆在小區微信群了解情況後,立即打電話告訴雷打石老家的家人,採摘自家種的菜,連夜清洗綑紮,送給左鄰右舍。
看到天元區泰華二村、堯信花園、保利怡沁園的小區居民買不到口罩,80後妹子馬姝把家裡的100隻口罩分給急需的居民。這100隻口罩,是她的弟弟想方設法才湊到的。「鄉里鄉親的,要抱團取暖。大家平安才叫平安。」她說。
來源/株洲日報記者 俞強年 通訊員 羅雄武
編輯/黃盼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新聞熱線:18173385049(李記者)、15343331570(唐記者)
聲明:分享要尊重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株洲發布」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