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華,義烏。
這裡,雖然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而名聞於世。
卻在國際化背後深藏千年烏傷風情。
如今,濃濃古韻保留在這片土地上,保留著不少依然美好而古樸的古村古鎮。
一起來尋覓最美的7處義烏古村古鎮,你去過幾處?
1 何店村
義亭鎮何店村位於義烏市南面13公里處,是一個有近三千人口的大村。自北宋開始,已有1000餘年歷史。明清、民國時期十分繁榮,以釀酒和燒窯致富者眾多。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建築有200多處,有19處被列為義烏市級文物保護點,甚至還保存著罕見的建於元未明初的民居,比較有特色的有明中期的何氏祠堂,以及於清朝時期所建的古建築群十八間、十六間、十四間等。何店村也早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名單。
《何店村》一詩中寫到:「面對祖上開當鋪的山門堂十四間,我無從下筆;面對呼嘯到眼前的龍窯,和隨處可見的陶罐,我竟然無從下筆。除了這些還有將傾的危房,留守村中的老人,法嚴的何大祠堂,牢記的祖訓,還有寒風中洗菜的奶奶,和坐在輪椅中目送我離開的老漢,所有這些看到的,銘記在心,無從下筆,我怕一寫出,就會消失。」
十四間:推開斑剝的鐵皮包裹著的大門,再打開槅扇門,眼前展現的是已有百年歷史的十四間古屋,其早已被市人民政府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庭院十分寬敞,四周懸掛紅燈籠,每扇門窗上都貼上了對聯和斗方。四周展前廊帶腰檐,雨天落下的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俗稱「四水歸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商人「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態,這與徽派民居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四間規模不大,占地約340平方米,廂房左右對合,呈倒座式二層樓房四合院。南廂房辟正門,石庫門結構,山牆上為五花馬頭牆。北廂房大額枋上刻有「庚申冬月」字樣。十四間採用玻璃採光,使每個窗口每幅畫各個角度盡不同。前廳、堂樓面闊五間,均為穿斗式,明間底層敞開,次間用板壁隔斷。裝飾雕刻有獅子繡球、鳳凰牡丹、和合二仙、劉海耍錢、天官賜福等人物故事圖案,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
十四間原住戶是一位名叫何際清(號秋元)的釀酒商,現大門左側房間內還有釀酒設施舊址。在土地改造時原住戶就將房屋交給國家政府使用,後來政府將房屋用於6戶1958年岩口水庫建設移民安置。
何氏祠堂:建於明朝中期,為三進五開建築,皆由石柱支撐,梁間斗拱雕刻精細、飛檐翹起,別有洞天。寬匾提寫鎏金大字:何大宗祠。正廳幾塊匾寫著:稠川望族,承剛烈祖,同根並茂。
何店村因制陶技藝而得名,其制陶歷史可追溯到北宋時期。因村裡有豐富的陶土資源,地形東低西高,利於建龍窯。再加上村邊山上有繁茂的松樹林,為制陶提供了豐富的燃料。村支書何曉先生說:「全國的龍窯都出自我們這裡。」可見何店村龍窯在歷史上的重要位置,從龍窯燒出的生活器皿曾經賣到全國各地。在如今,高臥於義烏江邊的古老陶器龍窯依然保存完好,「何店陶器廠」的門牌也是高高地懸掛在老房門邊。
泉井沿著走廊敞開,這是常年湧出的井水。這種泉井在何店村老屋底下有很多,兀自地流著。以前何店幾處古建築的水系都是相連通的,村子北高南低,水進村穿戶後流入中心塘再匯入了義烏江。建在諸多泉井上的是一片的古建築,瓦連著瓦,牆牽著牆,清一色的寧靜且又祥和,是看不見水的江南水墨畫。
2 杜門村
東塘鄉杜門村,傳說因500年前傅姓太公傅藻建杜門書院而得名。 據清時修的《傅氏宗譜》記載,義烏傅姓先祖原住清河,即《水滸》中武松打虎之地。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義烏縣令向朝廷推薦了傅藻等四位才子。洪武五年(1372年),傅藻向明太祖提交治國之策,深受明太祖稱讚。洪武七年(1374年),傅藻擔任翰林院編修,參加《元史》的編寫工作。當時,鳳陽皇親國戚極多,很難治理。洪武十年(1377年),明太祖派傅藻擔任監察御史、光祿大夫,去鳳陽整治。傅藻一一查清真假皇親,寫了20多首詩,回京面呈皇帝。不久,傅藻擔任武昌知府、河南廉使。洪武十二年(1379年)秋季,正當傅藻官運如日中天時,他卻以侍奉母親為由,上表請求還鄉盡孝。原來,當時明太祖為鞏固統治地位,開始殺戮開國重臣,傅藻選擇了范蠡、謝安的隱居道路,及早抽身。返回義烏後,傅藻修建貞則堂,給母親樓氏居住;又在夜珠園修建書院,把書院題名為「杜門」。後來,這個村子因此改名叫杜門村。
傅氏宗祠,建於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保存完好。匾額大都毀於「文革」,僅剩「尚書第」匾、「鄉進士」匾、「德行可風」匾,這些都是清朝遺物,宗祠中另外幾塊「蕩寇寧民」匾、「御史第」匾、「進士」匾、「杜門書院」匾都是1992年重修杜門書院時仿製的。
當你走進杜門書院,書香氣息撲面而來:書院重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三進五開間,單檐硬山牆磚木結構。三級馬頭牆,宛如天馬行空,前仰後合,二二進間穿廊相通,布局精巧,風格清雅。書院內,掛著眾多匾額,「尚書第」匾、「鄉進士」匾、「德行可風」匾,是清朝道光年間留下來的東西,「蕩寇寧民」匾、「御史第」匾、「進士」匾、「杜門書院」匾等則是1992年重修杜門書院時仿製的。
門口有一些關於杜門家規的歷史記錄,可以參看一下。
「杜門」,意為閉門不出,謝絕見客。據說傅藻在創立書院後,特意在書院門口貼上「杜門」兩個字,就是表示自己「一心杜門謝客,專心於學」。
3 慈溪村
此慈溪,非寧波慈溪,乃是義烏慈溪,位於赤岸鎮西南,與武義交界,距赤岸鎮所在地22公里。
驅車向慈溪村進發,路隨峰轉,原以為一個屬赤岸的小村,不過十幾分鐘就能到達,不想車子在山中穿行,几上幾下,走了半個多小時。
慈溪是村名,一聽名兒,便知有一條溪伴村而過。原以為山中村小,一問,才知這個掩隱在綠色樹叢中的村子,有230戶農家居住,700多人隨慈溪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始千年。
慈溪村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那疊疊層層的土屋石房,猶如鄉村正月里的疊羅漢,從底下往上看一層又一層,幽靜的村中石路穿插其中,曲曲折折,像一個八卦陣,初來乍到的,極容易找不到北。
漫步在慈溪村,耳邊聽到的都是嘩嘩的水聲,除了這一條穿村而過,清澈透明的慈溪外,四周山上的泉水從兩邊八方流向村旁的溝渠,彙集到慈溪,奔向下游不足10里的武義大水庫——方坑水庫。老百姓平時取用山泉淘米燒飯,逢年過節更偏愛取山泉釀米酒,此酒黃中泛紅,口感純醇,勁道足,喝上一兩碗,上山落田,虎虎生風。村人好客,又善飲,常常用此黃酒招待素不相識的外來採風客,暢飲幾盅,分文不取。
村前屋後多竹,風枝滴翠,疏雨接風。竹多,但不賣筍,除新筍下酒請客外,筍老是竹,竹可編器,器當容物,故村民有挖筍不如留竹之說,時常有勤快人家,農閒之餘,扎掃帚、編器皿,一個秋冬,便能掙上數千上萬山貨錢。
溪邊人家的特色是勤,以懶為恥,所以此處雖非富地福地,但也家家豐足,環村走一遭,雞鵝成群、豬羊滿路,自成一番景致,逢年過節,雞毛滿地,氣氛甚濃。
村人習慣早起,天剛放亮,已有村民上山下地。當陽光普照之時,便有提籃捧罐姑娘媳婦,送茶擔飯上山下田,籃里少不了放瓶米酒,以慰漢子的勤勞。
村風純樸,鄰里相幫,農忙輪流扶工,偶遇農閒某戶人家建造新房,更是全村老少齊上陣,擔土抬石,如自家築新居,興奮賣力。
溪邊人「本分」,山民個個顯得心地善良,自給自足而悠然自得,環村穿街而過,大都房門大開,無論白天黑夜,從不需要閉門防梁上君子,更有許多陳年老宅竟然無門,遊人納悶,一問,方知,此村因路途遙遠,寇賊也難以涉足,以至於村民無鎖門習慣。遊人可到溪邊看古橋,大多古橋修建落款在光緒多少年。
4 石明堂村
在義烏市城西街道,有一個古老村落石明堂村。石明堂村位於城西街道西部,距城西街道辦事處約4公里,是一個四面環山、山清水秀的半山區村莊。
百年歷史的王氏宗祠,向人們訴說著滄桑與輝煌。
石明堂村花廳已有餘年歷史,共有三進院落,花廳最精美的部分是東陽木雕,步入宅院,只見月梁、花枋、牛腿、門罩,到處都刻著花,雕滿了畫,可以用「廳堂無處不飛花」來形容。而雕刻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不僅有牛郎織女、八仙過海這些神話傳說,還有《西廂記》這樣的古典名著,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整個花廳就像是一本寫滿了故事的古書籍。
5 隴頭朱村
隴頭朱村位於風景秀美的義烏江畔,毗鄰金東區孝順鎮,坐落在江南典型的丘陵地帶。「隴」有山脊之意,隴頭朱村位於龍脊山背開始下榻之地,固有隴頭一稱,加上祖上姓朱,因此得名隴頭朱。祖先珍華公性好梅而繞居植之,故雅稱「梅隴里」。自宋朝紹熙元年建村至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
村中有三條古街老巷將建築串聯,傳統古建築占整村面積的45%,保存有「官廳」「小祠堂」「白虎門」「大廳里」等明清古建築和「朱之錫故居遺址」「龍眼古井」「赤山寺」「三觀堂」等歷史遺產。因系明朝國姓,隴頭朱村在明時達到鼎盛,能人輩出,村中多處明朝古建築被准允使用皇室規格,這一特色在民間村落中少有先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隴頭朱村的梅隴朱祠,2011年被列為市文保單位,當地群眾說這裡是帝師的故居。專家學者多方查閱資料發現,此祠源自明朝「治水大王」朱之錫。
村內白虎門廳在2006年時被列為義烏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前後二進三開間二天井左 右廂房組成。我們從白虎門廳的一側門口 進去, 只見裡面整潔寧靜, 古樸深厚, 彰顯 著年代的久遠。一樓正廳寬敞氣派, 四排大木柱依次排列, 木柱下面墊有雕花的石礎。正廳徹上明造, 梁架用冬瓜梁, 結體粗壯, 木雕簡潔美觀, 紋飾以花卉為主, 明代風格特徵明顯。雖然經過數百年, 但那種恢宏雄偉的氣勢依然存在。
6 尚陽村
尚陽位於赤岸鎮西南,該村有一條長約800米的老街以及分布在兩側的眾多古廳堂。老街中間略彎曲,首尾不能相望,巷弄縱橫交錯,寬窄不一,構成魚骨架形狀。古廳堂大多為清朝時建造,至今,至斯堂、承德堂等16座仍舊完好保存,木雕、石雕、磚雕精美絕倫,彌足珍貴。尚陽村特色民俗活動豐富,有迎花燭鬧元宵、胡公殿廟會、拉線獅子舞、鬥牛、竹編和元宵掛燈珠、水田迎塔龍燈等,這些民俗活動使得尚陽村鄉土文化代代傳承。冬天去尚陽村,既能在青磚黛瓦中體會時光的味道,也能在各類民俗活動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
7 佛堂古鎮
藏於義烏市南部,佛堂鎮已有200多年歷史,最早出現鎮名可追到清乾隆年間。民國時期佛堂鎮商業經濟繁榮,稱為「浙東四大重鎮」之一,為浙江四大古鎮之一。發達的商埠經濟,營造了古鎮佛堂極其深厚的商業文化歷史底蘊。
古佛堂歷史悠久,滔滔義烏江穿域而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佛堂因佛緣而名,相傳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印度天竺僧達摩來東方傳教,雲遊義烏雙林寺時,恰逢江水漫溢,洪水泛濫。為救被洪水圍困百姓,遂投磬江中,得以普渡眾生。後人為紀念達摩,於投磬處建「渡磬寺」,寺內楹聯有「佛堂市興永千秋」句,遂名此地為佛堂,千百年來沿用至今。另有「佛光透彩傳萬代,堂燭生輝照八方」楹聯。
據(嘉慶)《義烏縣誌》卷2第61頁記載:「萬善橋(義烏)縣南三十公里佛堂鎮。乾隆庚辰(乾隆25年,公元1760年)王以琳、吳周士等倡建浮梁。」知縣楊春暢在乾隆28年7月記述:「距縣(義烏)之南三十里有佛堂市鎮,其地四方輻輳,服賈牽牛,交通鄰邑。」從知縣這篇記中足以證實在240年前佛堂已稱為「鎮」,且是個相當興盛的市鎮了。
老街是古時佛堂的商業中心,商業主街,也叫直街。從南到北分上街、中街、下街三段,與由北向南的義烏江水流形成逆向稱呼。江上游為下街,江下游為上街,內含「招財進寶、肥水不外流」的寓義,街道布局名稱為:「鎮里直街南北向,上中下街分三段,東街西街各一旁;新碼頭、鹽埠頭、浮橋頭、市基口,四條橫街朝江走;新市基、老市基,一南一北在兩端。」無論主街、副街、橫街或市基邊的店面屋,均是二層樓木結構,都是清、民國初期的古建築。街道兩旁,撓檐木雕畫廊,鱗次櫛比,巷弄窄而彎曲,整體上仍保存了古代市井的風貌。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