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最終無緣奧運會,未必是壞事
中國男籃輸給奈及利亞之後,也就意味著中國男籃基本上告別了東京奧運會,以目前中國男籃的實力,想要讓他們從落選賽中突圍,無疑於痴人說夢。
對於易建聯來說,告別東京奧運會基本上就意味著國家生涯的結束。對於郭艾倫和周琦來說,告別東京奧運會,意味著下一屆世界盃他們還要繼續拼搏,但很大的可能還是進入不了下一屆奧運會。
所以,對於球員來說,告別奧運會這個最大的舞台,基本上這一代球員就廢掉了,國家也不會花費太大的精力去培養他們。
在我們心疼易建聯變老,痛心周琦和郭艾倫沒有能力接班易建聯的時候,更大的危機向著中國男籃靠近,因為更年輕的一代,目前還沒有能接近郭艾倫和周琦的實力,不管郭艾倫和周琦實力究竟如何,他們已經是目前最好的籃球運動員了。
可悲嗎?確實是,這或許是中國籃球最大的悲哀,明明知道郭艾倫和周琦實力不行,但還是要以他們為核心建隊,中國男籃的未來在哪裡?
無緣東京奧運會,問題出在哪裡
表面上看,從1984年以來,中國男籃很可能第一次沒有機會參加奧運會,對於球迷來說,少了一次吶喊的機會,但即使這屆男籃僥倖進了奧運會,我們又能指望著他們取得多好的成績呢。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或許這將是男籃真正走向重生的一個契機。只有真正到達谷底,才會真正地反彈,中國籃球存在的問題太多,才導致現在的結局。
輸了就是輸了,不接受這個結果是不現實的,輸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輸在哪裡。
如果讓球迷揪出一個替罪羊,很多人很容易把一切怪罪於主教練李楠,李楠有錯嗎?確實有,作為一個年輕的教練,李楠這屆世界盃犯了很多錯誤,甚至還有很多低級錯誤。
假如讓波波維奇來執教中國男籃,他能帶領男籃進入16強嗎?或許也是一樣的結果。
但我們更應該看到,與其把一切責任推到李楠身上,還不如從球員身上去找原因。
這屆世界盃失利,不是某一個球員的問題,而是大部分球員的表現都不能讓人滿意,在國內賽場威風八面的球員,到了國際賽場就不知所措。
其實,這就是中國男籃的現狀,球員普遍缺乏對抗能力,在高強度的身體對抗下,投籃的準度受到影響,就連無人干擾的罰球也是很難以讓人滿意,位列參賽球隊倒數第二。
身體對抗不行,還可以說是先天身體素質,但是搶籃板時候的不積極,那真的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比賽態度和拼搶不積極完全就是球員態度出了問題,實力本來就不如人,還不積極拼搶,想幹什麼呢?
以後,如何提高球員對抗能力,以及在對抗下保持投射的穩定性,是新一屆國家男籃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痛定思痛,姚明繼續推進籃球改革
在和奈及利亞比賽過後,姚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將會承擔男籃這次世界盃失利的責任。但這次失利,也讓他看到了男籃水平和世界頂級球隊的差距越來越大,也更加堅定姚明的籃球改革之路。
從當選籃協主席以後,姚明一直為中國男籃嘔心瀝血,致力於籃球改革。
在世界盃之前,姚明其實已經進行了改革,CBA聯賽常規賽將從46輪增加到56輪,直指中國球員的弊端,增加球員打球的機會,為中國籃球培養更多的新人。
姚明其實有全盤的改革計劃,從職業聯賽到國家隊建設,從青少年的培訓到教練的培訓,或許在不遠的將來,我們能看到更多的籃球人才湧現出來。
姚明的籃球改革進入深水區,他的改革能成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