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狗,一碗面。
其實你想慢,都能慢下來。
管家的日子
華山路好長。
從靜安寺出發,要一直走,一直走。
夏末的梧桐,葉子不再綠得刺眼,跟夏末的陽光一樣,慵懶的,很溫柔。
351弄19號,一座別致的小院兒,在花草深處靜默獨立,恍如隔世。
乾淨的廚房裡,管家正在張羅著,「少爺」的午飯。
這是一間設計室,程熙是名設計師,「少爺」是他收養的一隻狗。
程熙很少提起自己的名字,他更喜歡大家叫他:管家。
每到閒暇日子,朋友們就一個個,搬著凳子,擠進這家小院兒。
不為設計,只是饞那一碗,管家的面。
一身休閒白T,一撮精緻的編辮山羊鬍,管家在廚房裡做起面來,腔調十足。
手工鴨蛋面,麵粉、水、鴨蛋,樸素卻不簡單。
沒什麼祖傳秘方。
讓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源於兒時的記憶,以及對舊時光的眷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碗面。
麵粉的柔性、韌性,最合口味的配比,發酵的時間···
管家說不出二三,全憑十幾年的手感。
用心揉面,就像小時候母親揉面那樣。
越有力,越勁道,越有愛,越香。
管家的面,根根分明,軟硬適中,總有種獨特的生氣。
爽滑彈牙的麵條,細心熬制的蔥油。
一口下去,朋友們吃得熱淚盈眶:
這就是小時候,媽媽的味道啊!
這碗原本只是,慰藉自己的面,一不小心,喚醒了很多人的兒時記憶。
「很多東西不是只有味道,那是一種綜合在一起的可以讓你想到以前的場景,我們懷念的是那個時光。」
「食神」蔡瀾愛吃,香港「面痴」盧健愛吃,沈宏非特地派助理來買,歐陽應霽甚至專程「打飛的」上門取面。
能買兩斤管家出品的生面,竟成了京滬兩地老饕,用來炫耀的資本。
外地的朋友要買,朋友的朋友要買,甚至遠在國外的中國網友,也想買來送給自己的母親。
管家被趕鴨子上架,在網上賣起了面。
一個月只做一次,一次做一噸,常常一上架就被搶空。
面對管家面的火爆,管家有自己的堅持。
不要讓自己淪為一個,忙碌的窮人。
晨起做一碗,最愛的小錕飩。
豬肉和蝦子剁成肉泥,加入鹽、糖、料酒、白鬍椒,捏出來的小團圓,煮出來的心歡喜。
你總能在一頓飯里,看到一點人生。
蟹子成熟了,做一些蟹粉、禿黃油,給自己和朋友們,炒一盤奢侈的蟹粉豆腐。
新鮮毛豆下來了,加入肉丁、醬瓜丁,一盤醬瓜毛豆,配一碗粥,泡一碗飯。
中秋快到了,管家又琢磨著,做幾隻鮮肉月餅。
食物可以溫暖的,絕不僅僅是自己的胃;食物可以慰藉的,也絕不僅僅是自己的心。
他曾跑去東京銀座,只為品嘗那杯,做了一輩子咖啡的關口一郎,親手沖泡的咖啡。
他曾住到陶藝師大谷哲也的家,跟大谷夫婦一起體味,專心做一件事的純粹,
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信仰,就有決心和毅力去浪費時光。
是設計室總監,是滬上知名「麵食聖手」,也是真正的生活家。
把日子過得,心平氣和、雲淡風輕,是管家對自己最大的期待。
做面不是生意,也不是生計,做面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維繫,是實實在在生活上的事。
(圖片源自管家的日子微博,美食台,企鵝吃喝指南、一條、速寫CROQUIS)
如有商務與廣告合作請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