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吃4種「長壽米」,祛濕養胃,補腎滋陰!男女老少都適合

2019-12-30     家庭醫生雜誌

米飯,是我們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

但是你知道嗎,不同的「米」可是各懷絕技,養生效果各不相同。比如下面4種長壽米:

補腎米:小米

小米在李時珍眼裡,是食療佳品。他稱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可「補虛、健脾、和胃、安眠」,適宜老年、體弱、病患、產婦及幼兒補身。

小米,舊時稱為「稷」,被帝王封為穀神,並用於奉祀。如今更為人熟知的叫法是粟米,是北方通稱的穀子去殼後的糧。

小米,舊時稱為「稷」,被帝王封為穀神,並用於奉祀。

此外,中醫還有「年過半百而陰氣自半」的說法,意思是說,老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腎精不足的問題,常喝小米粥,可補益腎精、益壽延年。

小米性稍偏涼,氣滯者和體質偏虛寒者不宜過多食用。

煮粥吃最好

小米的吃法有3種:煮粥,煮飯,磨成小米麵蒸著吃。

這3種吃法以煮粥喝最好,可以與各種粗糧搭配,做成不同風味的粥,有很好的調補功效。

祛濕米:薏米

說到薏米,得說說辛棄疾。「棄疾」二字,就與薏米有關。

當年,辛棄疾忽然患上了疝氣一類的疾病,百醫無效,痛楚萬分。有個道人傳授了他一個秘方,把薏米用黃壁土炒過,水煮為粥膏服用,結果「數服即消」,效果非常好。

病癒之後,他感慨萬分,「吾棄疾矣!」——「棄疾」,就是這麼得來的。

薏米也稱「龍珠米」,《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最為人稱道的,當數清熱祛濕的功效了。
薏米祛濕,是像疏通水道一樣將水排走。脾主運化水濕,若是脾虛了,濕邪會困脾。

薏米炒一下,祛濕效果更好

炒薏米比生薏米的除濕效果更好。

具體方法:取凈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

健胃米:玉米

從古至今,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喜歡吃玉米者不乏其人。

據史料記載,明正德皇帝有一次外出遊玩時,飢腸轆轆,進一戶農家討食吃。農夫給他端來一碗玉米飯,他吃得十分香甜。飯後,他問農夫,此飯為何米所做?農夫說,這是「珍珠米」。

金燦燦的玉米粒,較之珍珠也不遑多讓。論食療功效,玉米也不一般。

中醫認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經、腎經、膀胱經,有利尿消腫、健脾滲濕、平肝利膽的功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開胃的功效。
胃口不好的人,比如老年人、兒童、久病在床的人,平時適合多吃點玉米。

玉米須,千萬別浪費

中醫認為,玉米須味甘、淡,性平,具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等功效。

一般泡水喝就可以了:取玉米須50克,先用清水沖洗兩遍,然後放入杯中,沖入沸水,再蓋上蓋,悶幾分鐘,當茶飲。

滋陰米:黑米

自古以來,黑米就享有「藥米」、「壽米」的美譽。

黑米是我國古老而珍貴的稻種資源,早在戰國時期的《國語》里就有記載;到了唐代,黑米已經作為貢米在御田中種植。黑米品種繁多,如秈型、粳型、糯型。

從中醫角度看,黑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有滋陰補腎,健身暖胃、明目活血之效。而黑米的穀皮含花青素類色素,抗氧化能力強,能起到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和調節血糖的作用。

黑米的最佳吃法是...

黑米一般只經過簡單的脫粒粗加工,吃起來口感較粗,若熬煮成粥,口感軟韌有嚼勁,別有一番滋味。因此黑米最適合用來煮粥。

煮粥時,為了讓黑米較快煮軟,最好先用溫水浸泡,讓它充分吸收水分後再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ijpVm8BMH2_cNUgAH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