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一生的夢想,就是自己家的孩子能夠飛上枝頭,成為人中龍鳳。
終於有一天,孩子們越飛越高,有的出了國,有的開了公司,還有的嫁到了外地...
一位60歲老人坦言:女兒如今在國外工作,老伴也突發疾病走了,所以自己一個人住。
「我的女兒很有出息,別人都羨慕我家娃兒賺錢多,可我卻後悔了當初把她培養的太優秀。因為我的老年生活沒有了孩子的陪伴,我很孤獨,我一點也不幸福。」
前段時間,我還刷到了一則令人心酸的新聞故事:
三個月前的一天,65歲的朱阿姨癱瘓多年的老伴兒突然從床上掉到了地上。
朱阿姨忙活了半天,發現自己根本沒力氣把老伴扶到床上,「我摟著他的腰,想把他抱到床上,可坐著抱我站不起身,站著彎腰抱我抬不起胳膊。」
朱阿姨打開手機通訊錄,看看遠在成都的獨生女,再看看親戚朋友,明明存了100個電話號碼卻不知道該打給誰。
凌晨2點多,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抱著老伴哭了。
五年來,朱阿姨一直獨自照顧老伴
人生有一種無能為力叫做:「我爸躺在地上,而我只能在他們的手機螢幕里」。
離家的孩子,哪怕名字可以排在手機通訊錄里的第一位,身體也無法在父母遇到麻煩的時候第一個趕到。
為人子女一場,最心酸的就是:凡是晚年幸福的父母,子女都不是太有出息!
空巢老人,活成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在中國,近1.7億60歲以上的老人中,有40%以上過著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生活預計到2030年,老齡人口將近3億,而「空巢老人」的比例或將達到90%。
也就意味著,中國將有2億飽受孤獨之感的「空巢老人」。
而新聞中的一幕幕悲劇,正彰顯著「空巢老人」困頓的生活境遇。
2015年3月14日,延安市一位獨居老人在家因臥床吸煙引發火災,不幸遇難;2016年11月,西安城南一小區里,一名70多歲的老人離世半個月後才被發現;2017年8月7日,蚌埠市發生一起慘劇,一名六旬空巢老人獨自死在家裡,一周後才被鄰居發現。......
曾有一檔上海紀實節目,將鏡頭對準獨居老人,節目標題是《上海獨居老人調查》。
雖說的是上海獨居老人,但其實是整個社會中空巢老人群體的縮影。
影片開頭,便是一場悄無聲息的死亡——一位獨居老人在家中滑倒,卻無人知曉,就這樣在冰涼的瓷磚上流著血慢慢死去。被發現時,人已經去世5天。
還沒吃完的外賣,已發霉
紀錄片里提到:如果你在外地讀書/成家/立業,不管你多有出息,如果你的父母留在老家,那麼他(們)就在慢慢變成「獨居老人」、「空巢老人」。
我們總以為父母在家不用工作,平時看看電視出去溜達溜達,生活愜意輕鬆,而他們也總在電話里笑著跟我們說:「家裡一切都好」,「我們身體很好」,「你不要擔心,忙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不要挂念我們」......
然而事實上正如影片展示的:獨居老人所面對的重壓,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除了生命安全問題,還有情感溝通上的問題等。
我曾經看到一篇新聞,很震撼,也很遺憾。
「我於昨晚去世,走時心如止水。」
這是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區內81歲獨居老人去世兩個多月後被發現時,留在家中遺書上的一句話。
這位生前育有兒女的老太太,7年前獨自一人搬到離世的小區里。
垂老暮年,疾病纏身,預感到將離開的她,在中秋節當晚寫下這封遺書。
她預想,死亡的第二天就會有人到來。
可是,她卻不知,死亡2個多月後才被發現。
而發現者,卻不是她生養的子女,而是離她最近的鄰居。
「如果不是因為這件事,我還不知道父母竟然如此孤獨。」一位網友滿懷愧疚地說出了這句話。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涼,不過是,生兒育女,勤勞責己,不添麻煩,最終卻活成了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中國老人自殺比例高,背後是無法承受之重
肖水源教授曾經說,中國老人自殺比例是其他群體自殺比例的三倍。
隨便在百度上一搜索「老人自殺」四個字,就會出現953萬多結果,數據是如此觸目驚心。
在2017年1月7日,安徽六安霍山縣上土市鎮一老人,在屋後的山上上吊自殺。
他本有一兒一女。
但女兒失蹤,兒子一直在外打工,多年沒有回來。
1月7日清早,他在自己家的後山上吊。
被發現時,已經沒有了氣息。
無獨有偶,2017年12月23日,洛陽一名82歲的老人跳河自殺。
因為什麼呢?
並沒有什麼冤讎大恨,無非是老了,病了。
自殺前,她留下遺書,其中反覆著這句話:難受,難受,生不如死……活著真沒意思。
即便後被人救起,卻一直沉默,拒絕交流。
同樣的,還有2015年11月14日下午,湖南省長沙市一名95歲的抗戰老兵,因忍受不了孤獨,從3樓跳下身亡。
這樣的老人自殺案例數不勝數,農村更是成了獨居老人自殺的高發區。
據調查,在農村自殺的老人中,有六成多選擇喝農藥、上吊、投水等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他們不會在家裡自殺,而是選擇荒郊野外了結此生,這樣做,也是避免給子女家庭產生不好影響。
到離世了,還在顧慮孩子,真的讓人心痛。
這些老人撫養長大的兒女,成家立業,生活美滿。
但和老人的關係卻越來越遠,作為父母,也不願意打擾兒女,他們心裡其實都在害怕:
怕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更怕發生了什麼事情之後,無人知曉。
若是再加上自己患有疾病,為了不拖累兒女,更是強化了想自殺的想法。
老無所依、重病在身、不願拖累子女,成了壓垮獨居老人的最後一根稻草。
而這些老人自殺的背後,更多的是有出息的兒女離家遠走以後,自己無法面對無助和絕望。
你想變得有出息,父母卻不會等你
網上曾流傳過這樣一個計算公式: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但國內有一大型調查機構,曾針對25-50歲的中等收入群體做過一項調查:
63%的人每年和父母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這些人每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平均為78小時,即3天6小時。即使那些回家頻繁,甚至能跟父母住在一起的人,陪父母的時間也沒比64天多到哪去。
你拚命變得有出息,卻只剩老人在獨自哭泣,他們一點也不幸福。
他們的年齡,也等不起!
道理雖是如此,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生活對於大部分子女來說,同樣不容易。父母成為獨居老人、空巢老人,而子女,分身乏術。
「要不是生活所迫,誰想離開家,去外面奔波受累」,網友@零點零分 曾在網上說道。
曾在兩年前,他的父親患了癌症,為了給父親治病,不僅積蓄花光,還欠下一大筆債,可父親還是離世了。
現實由不得他悲傷,必須一力扛起整個家庭的重擔。
為了還債掙錢,他獨自背井離鄉去了深圳打工。
他不是不孝,卻只能被現實逼迫地留母親一人在老家,別無他法。
即便不像網友@零點零分那樣被債務逼迫,但很多家庭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身上還有房車貸,直壓著喘不過氣來,每天都是在為生活竭盡全力。
即便知道父母身體不好,但也只能偶爾回家待幾天,就要出來,因為現實兒女根本做不到時時陪在父母身邊。
可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悲痛,想想就令人心酸。
所以,找時間找機會多回去看看吧,回不了家打電話也行,不要求長伴左右,但請務必用心,父母嘮叨牽掛你了,不要露出厭煩的表情或者話語,因為你的一句不耐煩,會讓他們難過很久。
嘗試著對父母說一句:爸媽我愛你,也謝謝你們,成為我的父母!
珍惜眼前人,陪伴趁當下,莫待他年離去時,徒然空嘆息!
昨天晚上,打了個電話給爸媽,我媽跟我說:「崽,你打電話回來啦,前天晚上,我胸口悶得慌,半夜醒了一直睡不著,我還以為自己要走了,熬不過去了」
那一刻,忍過了艱辛,忍過了委屈,卻沒能忍住媽的這句話,眼淚不停往下流,爸媽成了我心中的軟肋。
是呀,如果咱們不能做到伴隨身邊,那就回家看看,我們就多打個電話吧,要知道,我們的舉手之勞,就是他們的晚年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