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三年前,你沒聽說過「拼多多」,一點都不奇怪。但現在,你若還不知道「拼多多」,可能就會被人稱作OUT了。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現實生活還是娛樂節目,這三個字就像空氣一樣瀰漫在周圍,讓你無處可逃。
黃崢花三年時間,將一家拼團公司,躲過淘寶、京東和其他電商平台的追擊,最終登陸美國資產市場,成就了當代創業的佳話。直到現在,它的模式依然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為什麼是黃崢和拼多多,在這個看似一片紅海的領域殺出了一條血路。
儘管網際網路世界講究的就是一個快字,但是拼多多依舊讓人驚訝。當黃崢在自己的公號里分享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時,拼多多的財報和預期已被各大平台拿去分析,其2018年Q4的財報也不例外。
數據顯示,2018年Q4,拼多多營收為56.539億元,較截至2017年同期的11.794億元同比增長379%;較上一季環比增長68%。全年實現營收131.20億元,同比增長652%。超越華爾街關於拼多多Q4收入預期為7.89億美元(約53億元人民幣),對公司全年的收入預期為18.7億美元(約125.6億元人民幣)。
毫無疑問,這是一組不錯的數字,如果再加上「GMV全年為4716億元,同比增長234%」以及「平均月活用戶數達2.726億,環比增18.2%」,會發現它已經成了電商領域的一大巨頭。
瑞銀在其財報發表之前曾表示,作為2.0代電商平台,拼多多已經成為中國第二大電商平台。在瑞銀的預測中,2021年,拼多多的年活躍用戶將達6.28億,與阿里巴巴集團2018年底的用戶數持平;年GMV將趕超京東,達2.07萬億元。2023年,拼多多的用戶年平均消費將達3823元,超越以高客單價為代表的京東當下的水平。
然而,再剖析另外一組數字,我們又會發現一個不同的拼多多。
這次公布的2018年Q4財報,拼多多的經營虧損達到了107.997億元,而在上個季度,虧損僅為79億,增長了近30%的虧損。
拼多多虧損,超出眾多分析師預期
投資者看重拼多多的模式,正是其獲客成本低,用戶消費慾望強。拼多多的成功,並非依靠電商市場上早已成熟的拼團模式,而是將中國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的消費潛力激發了出來。這邊是俗稱「五環外的紅利」。所以有一段時間,朋友圈到處充斥著砍價的信息。越拼越便宜,越拼用戶越多。
這就像一種春藥,一旦拼團的力度減少,客戶的消費慾望就會降低。
你只有一直提供拼團福利,才能吸引用戶在平台上消費。但是,貨物的成本不會因為拼團而降低,如果一再壓低賣家的價格,或者選擇低價的物品,就會出現假冒偽劣的現象。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拼多多上的假貨非常多,一度超過50%。
如果要減少假貨和偽劣產品的現象,在客戶和賣家之間的差價,就得由平台來承擔。所以導致拼得多,虧得就越多。
消費者貪圖小便宜的心裡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種模式並非只在電商領域存在,滴滴出行和美團都是很好的前車之鑑。滴滴出行前些年的補貼大戰,導致燒錢比燒紙還快,直到現在依然無法盈利。美團同樣如此。
有人說中國的電商,甚至世界的電商都是從虧損開始的。
阿里巴巴虧損了10年,京東虧損了12年,如今都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巨擘。甚至亞馬遜在實現盈利之前,甚至虧損了20年。但也要看到,在成功的阿里巴巴和京東之外,還有很多曇花一現的案例,比如蘑菇街、聚美優品,希望拼多多不會是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