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縣城賣大盤雞,200平日營收1.5萬!上過《舌尖2》的它有啥秘訣

2019-07-29   職業餐飲網


文丨職業餐飲網 焦逸夢

國民小吃有三大寶,黃燜雞、沙縣小吃、蘭州牛肉拉麵,但有人說,排龍頭的黃燜雞需要升級,其江湖地位將被大盤雞取代,大盤雞大有成為單品店的趨勢!

但在10年前,第一家單品大盤雞品牌就誕生了,就開在大盤雞的故鄉——沙灣縣,當時它一天最高接待1000人,日售200份大盤雞!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2》!

其中好的單店,客單價55元,200平,日營收最高能達到1.5萬!目前一共開了14家直營店!

不過它的前身只是30年前鎮上一自建房改造成的餐廳。從夫妻店到品牌化,它有什麼經營秘訣呢?職業餐飲網專訪了「沙味王」總經理劉斌。


火啥做啥,摸索20年卻沒走出縣城


2009年,沙味王第一家店在新疆沙灣縣開出,剛開業,就大排長龍!而它的前身,卻是從新疆的一個小鎮上起家的。

1、鎮上第一家餐館,主賣大盤雞

和很多餐飲老闆一樣,什麼業態火就做什麼,1989年,沙灣縣的大盤雞餐廳開始流行!

當年的劉長林,還是一個貨車司機,天南海北地跑,因為偶然發現了大盤雞的商機,於是就改行干起了餐飲。

沙灣縣下面有個安集海鎮,是劉長林的家鄉,當時這裡還沒有一家餐館,更別提大盤雞餐廳了!

說干就干,就在安集海鎮,劉長林把自家農村的房子改造成了一家餐廳,專賣「大盤雞、炒麵、拌面」,名字叫興盛飯館,60多平,設1個包廂2個圓桌,人工僅有劉長林夫婦2人。

因為上個世紀80-90年代,人民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低,而大盤雞這種滿滿都是肉的菜,特別解饞,而且適合多人同時用餐,適合聚會,又是鎮上的第一家餐館,所以,「興盛飯館」開店生意就爆了。


2、開酒樓、做民俗生態園,火啥做啥

很多如今看起來,活得很好、大排長隊的餐飲店,都是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摸索才成功的。

沙味王也是如此,劉斌是沙味王的創始人,在此之前,其父親劉長林已經做了20年的大盤雞餐廳,「折騰」了多個餐飲業態!

第一個餐飲業態是做大盤雞、炒麵、拌面,開了9年,就是前文提到的,品牌名為「興盛飯館」。

1997年,劉長林把店從安集海鎮搬到了沙灣縣,開始做第二個餐飲業態——除了老三樣,增加了新疆菜,開了2年,品牌名為「快餐王飯莊」。

1998年,乘著酒樓和海鮮的紅利,劉長林把「快餐王飯莊」關了,開始集中精力做第三個餐飲業態——800平的酒樓,賣大盤雞,還有全國各地的家常菜,開了10年。

2007年開始,開始流行生態園、民俗園,劉長林就把酒樓關了,承包了5千平的地,做「公園景觀+新疆民俗園」,砍掉了海鮮和全國各地的菜系,專做新疆特色,如燒烤等,開了10年。

3、折騰了20年,卻發現沒有成品牌

後來,劉斌子承父業,他開始思考,父親做了這20年的餐飲,火啥做啥,雖然生意都不錯,但終究沒有做出品牌,開的一家家店動輒幾百上千平,難複製、難擴張。

「現在我來做,我就一定要把沙灣的特色美食,給發揚光大,讓大家記住並想念這個味道!」


從大盤雞紅海中突圍,一天最高能接待1000人!


劉斌在全國各地考察時發現,單品專賣店、特色美食店在內地特別火,而沙灣縣還很少!可能有機會做出一個爆品品牌來!

什麼產品適合做成爆品呢?大盤雞啊!


第一,大盤雞在沙灣縣的認知度非常高,做大盤雞的店很多,但做大盤雞單品店的不多;

第二,自己的父親最初做的就是大盤雞,有足夠強的做大盤雞的基因;

第三,雖然之前的業態中,中間加過新疆菜,加過全國的家常菜,但最後,定位回歸,還是做新疆特色菜。只是,要順應爆品的潮流(10年前更準確的說法,是順應特色美食的潮流),定位要更聚焦,專門做大盤雞。

就這樣,劉斌心裡萌生了一個願望,「聚焦大盤雞,把沙灣大盤雞發揚光大!」

2009年,沙味王在新大盤雞美食一條街開張!一開業生意就爆了,人均50元,300平的店,一天最高能接待1000人!日翻台最高7次!

1、選址大盤雞美食一條街,吃「集聚效應」的紅利

從1989年到2009年,沙灣縣有個大盤雞一條街,地位堪比北京的小龍蝦一條街「簋街」,第一批做大盤雞的都在這裡扎堆。

但因為環境簡陋,政府就把這條舊街進行了整頓,就在舊街對面,距離不到500米的地方,建了一條新的大盤雞美食一條街——新上海灘美食街。

沙味王就入駐了新大盤雞美食一條街,很快,這條街就又變成全賣大盤雞的了!人們吃大盤雞,還是首選這條街!

那麼多做大盤雞的,沙味王為什麼成為了這條街最亮的「仔」?讓我們接著往下看。

1)大盤雞單品夫妻店中,第一家做品牌的;

當時的大盤雞店,多半以夫妻店為主,毫無任何環境可言,而沙味王在那時,就進行了品牌的VI設計和裝修。

2)10年前就有標準化思維,日賣200份大盤雞;

經過20年的發展,劉長林早已打磨出了自己的「秘制味道」,調料包是統一做好的,請了5名廚師,教給他們烹飪方法,大盤雞5-15分鐘就可出餐,所以能一天能賣出200份大盤雞。




2、靠20年積累的口碑客戶,迅速為新店導流

因為劉長林在當地做了20年的餐飲,頗有名氣,即便他幾次更換品牌、地址,這批固定客群也是搬哪兒跟哪兒!不認品牌,但認老闆!

所以,沙味王一開在新大盤雞一條街,生意就爆了。

1)老店給新店導流。

當時的生態園老店還在開,顧客到店消費或電話預定餐位時,員工就會告知他們開了新店。

2) 客群數量不變,店面縮小1/3,形成排隊。

1000平大店變300平小店,因為縣城客群比較穩定,又因為顧客認老闆,原有客群很容易導入新店,客群數量沒有減少,但店面縮小了,自然就形成了排隊。


3、投高速公路廣告、電台廣告,鎖定遊客群體

整個沙灣縣,就10萬人,所以,吃來吃去還是那麼多客群,要吸引新的客群,就得另尋他路。

當時,新疆的旅遊業慢慢發展起來了,而且新的大盤雞美食街就開在312國道旁,正是南來北往的交通要道,而沙灣縣處於中轉站的位置,遊客到這裡,總是要歇歇腳,找個吃飯的地方。

所以,劉斌就瞄準了遊客這一群體。遊客之間都是陌生的,無法通過口碑傳播,那個時候也沒有大眾點評,這麼多賣大盤雞的,怎麼才能讓顧客直奔沙味王呢?

那就投放廣告吧,在視覺和聽覺上提前把沙味王植入到遊客心智中。

視覺上:投高速公路廣告,廣告語要簡單粗暴

當顧客快要駛出高速公路時,在臨近沙灣縣出口的1公里處,就立著沙味王的廣告牌。

因為車速很快,遊客也來不及看,所以,沙味王的廣告牌也比較「簡單粗暴」:主標題沙味王,副標題大盤雞,再放上地址電話。

讓遊客人還沒到沙灣縣,就已經知道了沙味王這個品牌。

聽覺上:投電台廣告,專挑飯點播

很多外地顧客都是乘計程車、私家車來的,開車時自然要聽電台。

於是,沙味王就專挑午餐之前、晚餐之前這兩個時間段,專門播放沙味王大盤雞的廣告,旅途疲憊,到了飯點,顧客本就飢腸轆轆了,恰好聽到吃的,自然就記住了!

通過這兩招,讓遊客人還踏進沙灣縣,就已經知道了沙味王,這樣,就鎖住了遊客群體。

那沙味王做廣告,別家不會做嗎?要知道,當時其他的大盤雞店,都是夫妻店,散兵游勇,面對電台廣告1年3萬、戶外廣告1年9萬的高昂廣告費,很少有人會捨得。

就這樣,沙味王趕上了第一波傳播紅利,把品牌也打了出去!




目前的沙味王,已經在新疆開了14家直營店,沙灣縣3家、烏魯木齊7家、疆內4家。

以前滿足的是4-10人多人用餐的時間,多開500平、800平的大店,以至於本來想做大盤雞單品店,因為門店面積大,為滿足坪效要求,增加了很多產品線,做成了大盤雞主題餐廳。

現在,隨著90後、00後的崛起,新疆的也開始流行1-4人的用餐場景,所以,沙味王也開始進行系列調整,比如以前沒有1人食的大盤雞,現在專門設置可供1-2人食的大盤雞套餐,另外,產品結構、門店模型也在調整中。

小結:

一個品牌,兩代人的堅守,30年的手藝傳承!

沒有餐企能隨隨便便成功,背後都是一年復一年的堅持和積累。

不管是10年前,還是現在,餐飲經營的底層邏輯不會變,把產品做紮實、找到原點人群,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