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1910年5月15日-2001年12月19日),廣東肇慶人,著名畫家,曾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顧問,廣州美術學院顧問、教授。代表作品有《瀟湘夜雨圖》、《寒夜啼猿》、《一覽眾山小》、《森林》、《武漢防汛圖卷》、《萬古之春》等等。
他與趙少昂、關山月、楊善深並稱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四大著名畫家。他雖然師從高劍父學畫,但受高劍父的影響卻不多。他創造的藝術高峰,尤其對中國山水畫的探索和實踐是令世人矚目的。黎雄才早年師從高劍父,後到日本學畫,曾任廣州美術學院顧問、教授。
山水畫方面,黎雄才受高劍父的影響不多。他在日本取法的「朦朧體」風格,延續到他回國後。黎雄才成功地揉合了傳統與日本畫法。他這種新作風,既有筆墨,又有渲染,同時又能表現景色的遠近和空氣層,在嶺南畫派的折衷中外的宗旨下,當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但黎雄才往後的道路上,卻未朝著這個方向努力。他喜歡用強有力的筆法來揮灑。他努力的是把變化多端的筆墨,來營造各種藝術效果。《江西行淮河畔》一畫中,黎雄才已發展成一套圓熟的,建立在個人風格上的筆墨語言,如他對水分的控制;而他的筆法,雙極盡揮灑之意。
黎雄才在山水畫的創作上,以寫生為主,因此他筆下的景色,給人一種很「實在」的感覺。以《山村暮雪》為例,他採用墨和赭石,卻把寒天的意境帶出。即使他所描繪的不是荒涼的冬景,觀賞者仍可感到冬寒中的暖意,這大概就是畫者個性在作品中的流露。黎雄才著意以筆墨書寫來表達他所見的景物,作品具有濃郁的「揮寫」之趣。黎雄才在山水一門上的努力,成就了他的「黎家山水」。「黎家山水」一詞,是指黎雄才在山水方面的風格。事實上,「黎家」一詞還含有更廣泛的意義。一篇談及稱雄才門人的文章中,作者以「黎家門下」來形容的他的追隨者。「黎家山水」指的黎雄才的山水風格,而「黎家門下」是指「黎家山水」的追隨者。黎雄才不獨把自己的畫風從嶺南畫派分隔開來,甚至他把門人也一併帶離嶺南畫派之外。至於「黎家山水」的風格,可以從以下的介紹體會出來:「為人讚譽的『黎家山水』,通常是指黎雄才先生的意境清華,特別是形象美,色彩美見勝的青綠山水。」原來「黎家山水」除了泛指黎雄才的山水風格外,內面還有一個專指的意思,即指黎雄才所創造的青綠山水。黎雄才晚年對「黎家山水」又有新的突破,他成功的揉合了厚得的青綠和粗筆深墨。《輕舟已過萬重山》是他84歲時的作品。黎雄才主張作畫時,「不管重彩還是淡彩,務須以墨為主」,在這幅作品中再次得到印證。他在墨稿的基礎上,再敷上石青和石綠,顏色都是混合的,可以看出黎雄才已變化了對青綠的運用。他在描繪景色的同時,還表現出一種幽光,因而瀰漫著氤氳的氣象。黎雄才的努力,使山水畫不再停留在表達社會背景的層面,而是在藝術上的推陳出新.
黎雄才以山水畫見長,早年受高劍父影響,後融匯古 今,自成一格,尤以焦墨、渴筆寫生獨勝,風格老辣、雄勁。黎雄才的山水畫飲譽海內外,獨樹一幟,盪氣迴腸,品位高雅,情趣盎然,用筆、用墨更讓畫壇同仁讚不絕口,每幅作品氣勢宏大,用筆飄逸,焦墨的運用栩栩如生。
其揮寫之青山綠水,氣勢清曠絕俗,千峰競秀,煙雲氤氳,矚目咫尺,意在千里。而他在山水畫中之松,飲譽中外。
他的山水畫是意境深邃的純藝術珍品。他創造的藝術高峰,令世人矚目。他對中國畫,尤其對中國山水畫的探索和實踐是前無古人的。他在教學中常對學生說:師承古法,不能拋開前人搞國畫;師承古法,不能古而不發,發展繪畫藝術,要講純藝術,寫畫的藝術是什麼?就是用文房四寶加國畫顏料表達作者要表達的物象質感和意趣,畫什麼要似什麼,似是似特徵,和攝影照片有區別,國畫要有國畫的韻味,要反映出宣紙、毛筆、水、墨和顏料等繪畫材料所產生的特殊效果,給人以藝術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