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症之二:齒衄,老是牙齦出血,只因一實一虛兩把火,這樣辦

2019-09-26     大國醫說

刷牙的時候會發現有出血現象。相信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有的人天然的認為這是身體上火的症狀,多喝點水清淡飲食就可以了,不必在意。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接上一篇我們繼續聊血症的第二個症候:齒衄。

上一篇對血症的一些問題沒有說到,借這一篇來闡述下。早在《內經》即對血的生理及病理有較深入的認識。有關篇章對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嘔血、溺血、溲血、便血等病證作了記載,並對引起出血的原因及部分血證的預後有所論述。

《濟生方·失血論治》認為失血可由多種原因導致,「所致之由,因大虛損,或飲酒過度,或強食過飽,或飲啖辛熱,或憂思恚怒」,而對血證的病機,則強調因於熱者多。《素問玄機原病式·熱類》亦認為失血主要由熱盛所致。

《醫學正傳·血證》率先將各種出血病證歸納在一起,並以「血證」之名概之。自此之後,血證之名即為許多醫家所採用。《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吐血》提出了著名的治吐血三要法,強調了行血、補肝、降氣在治療吐血中的重要作用。《景岳全書·血證》對血證的內容作了比較系統的歸納,將引起出血的病機提綱挈領地概括為「火盛」及「氣虛」兩個方面。

《血證論》是論述血證的專書,對各種血證的病因病機、辨證論治均有許多精闢論述,該書所提出的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的治血四法,確實是通治血證之大綱。

如何辨別是否為齒衄?

血自齒齦或齒縫外溢,且排除外傷所致者,即可診斷為齒衄。

齒衄和舌衄的不同?

與舌衄相鑑別齒衄為血自齒縫、牙齦溢出;舌衄為血出自舌面,舌面上常有如針眼樣出血點,與齒衄不難鑑別。

齒齦出血稱為齒衄,又稱為牙衄、牙宣。以陽明經脈人於齒齦,齒為骨之餘,故齒衄主要與胃腸及腎的病變有關。

齒衄可由齒齦局部病變或全身疾病所引起。內科範圍的齒衄,多由血液病、維生素缺乏症及肝硬化等疾病所引起。至於齒齦局部病變引起的齒衄,一般屬於口腔科範圍。

我們今天從中醫角度來看下如何辯證。

胃火熾盛,實火

症狀:齒衄血色鮮,齒齦紅腫疼痛,頭痛,口臭,舌紅,苔黃,脈洪數。

原因:飲食失節,長期過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損傷脾胃,致脾胃運化失職,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谷耗液或胃火上炎。

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方藥:加味清胃散合瀉心湯加減

陰虛火旺,虛火

症狀:齒衄,血色淡紅,起病較緩,常因受熱及煩勞而誘發,齒搖不堅,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原因:由精虧血少,陰液大傷,陰虛陽亢,則虛熱虛火內生。

治法: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方藥:六味地黃丸合茜根散加減

當頻繁刷牙出血的時候飲食清淡是必須的,除此之外辯證清楚實火還是虛火才是改善之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aeB2m0BMH2_cNUgoxu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