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太平軍大舉進攻長沙之際,左宗棠在胡林翼的推薦下,被湖南巡撫張亮基聘任為幕僚,協助處理軍政要務。張亮基對左宗棠言聽計從,依靠他打退了太平軍。
不久,張亮基轉任湖廣總督、山東巡撫,新任湖南巡撫是駱秉章。駱秉章又聘用左宗棠為幕僚,放手讓他處理軍事相關事務。左宗棠不負眾望,將大小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久而久之,許多下屬前來辦事,不找駱秉章,直接找左宗棠。左宗棠也不去麻煩駱秉章,乾淨利落地處理了。
左宗棠在駱秉章的授權下,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湖南的官員很熟悉左宗棠,還給他取了一個外號「左都御史」。不過,這時候左宗棠雖然名氣很大,卻沒有傳到咸豐皇帝耳里。直到1855年,一個叫宗稷辰的監察御史,給咸豐皇帝寫了一道疏折。
宗稷辰,字迪甫,號滌樓,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九曲弄人,生於1792年。1821年,宗稷辰考中舉人,步入官場,歷任內閣中書、軍機章京、起居注主事、戶部員外郎、監察御史等職。
監察御史屬於諫官,需要對皇帝的過錯進行規勸,促使其改正。宗稷辰經常犯言直諫,還曾經惹得咸豐皇帝不高興。
1855年,宗稷辰聽說咸豐皇帝要前往謁拜皇陵,趕緊寫了一道疏折說:「畿南州縣被水,連歲用兵,民氣甫行休息,籥請展緩一年。」宗稷辰的意思是,京畿地區南部州縣出現洪災,再加上連年用兵,老百姓太苦了,需要休養生息,請求延緩一年,到第二年再謁拜皇陵。
咸豐皇帝很生氣,回答說:「每歲謁陵,事同典禮,如果畿輔民力未逮,亦必權衡時勢,暫緩舉行。今茲並未降旨何日謁陵,宗稷辰揣度陳奏,徒博敢諫之名而無其實。」這是說,雖然每年謁拜皇陵是規定動作,但今年我考慮到民力空虛,並沒有下旨謁拜皇陵啊?宗稷辰這是在博得一個敢於犯言直諫的虛名嘛。
咸豐皇帝罵罵咧咧地說「此風不可長」,下令將這件事下部議處,要問宗稷辰的罪。不過沒有聽說後來怎麼樣了,相比咸豐皇帝只是嚇唬宗稷辰一下。
既然沒有受到懲處,宗稷辰就又活躍了起來。不久,他寫了一道疏折。在這道疏折里,宗稷辰關注到太平天國運動發生以來的局勢發展,嘆息「自粵匪竄據長江,數年以來,文臣武將,能戰者稀」,就算有烏蘭泰、塔齊布、江忠源、勝保、張亮基、袁甲三等幾個勇猛的將領,也沒有好下場,不是戰死沙場,就是獲罪免職。現在湖南、湖北地區,只能依仗胡林翼、羅澤南、曾國藩等人勉強支撐。
宗稷辰指出問題的核心要害「人才匱乏」後,又提出大臣不敢輕易推薦人才,「一恐其才疏而得過,一恐其遇蹇而罔功」。
接下來,宗稷辰正式向咸豐皇帝推薦了左宗棠:「臣聞見隘陋,非能盡識天下之才,所知湖南有左宗棠,通權達變,為疆吏所倚重,若使獨當一面,必不下於林翼(胡林翼)、澤南(羅澤南)。」宗稷辰是浙江人,左宗棠是湖南人,他們沒有同朝任官的經歷,互不認識。宗稷辰光是從別人的轉述中得知左宗棠的事跡,就一眼看出他的本事不在胡林翼、羅澤南之下,實屬不易。
當然,正是因為是轉述,宗稷辰還低估了左宗棠的能力。依照左宗棠的能力而言,是要超過胡林翼、羅澤南,甚至是超過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
宗稷辰希望咸豐皇帝不拘一格,大膽使用左宗棠這樣的人才,「得一人可以平數州,得數人可以清一路。長江雖阻,當不難分道建功,克日平定。」
咸豐皇帝收到宗稷辰的奏摺後,下發給各省總督、巡撫,命令他們將左宗棠等人送到京城來,擇優選用。不過,由於湖南戰事緊張,駱秉章捨不得將左宗棠送走,左宗棠最終沒有進京。
第二年,咸豐皇帝以左宗棠接濟曾國藩部軍餉有功,用為兵部郎中,賞戴花翎。兵部郎中為正五品。
對於宗稷辰推薦左宗棠之事,胡林翼也聽說過。1856年6月,胡林翼在向咸豐皇帝推薦左宗棠時,提到了這件事:「前陶澍、林則徐均稱為奇才,宗稷辰也已舉薦。該員(左宗棠)秉性忠良,才堪濟變,孜尚氣節,而過於矯激。面折人過,不少寬假。」
有了宗稷辰、胡林翼等人的推薦,左宗棠在咸豐皇帝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_g6b3kB-4LL0rMdI_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