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學費77萬,王菲女兒瑞士貴族學校曝光

2019-09-27     上海前途出國留學

本文授權轉載自精英說 (ID:elitestalk)

作為天后王菲和李亞鵬的女兒,李嫣從小就是媒體追逐的對象,一舉一動都是話題焦點。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從小學畢業開始,李嫣就被媽媽送出國讀書。前兩天,瑞士一家貴族學校PO出了學生的校園生活照,意外被網友們發現了「藏身其中」的李嫣。

照片中的李嫣身穿學校制服,乖巧地和同學們坐在一起,臉上掛著燦爛微笑,看起來校園生活十分愉快。

圖片來源自網絡

很快,李嫣就讀的學校就被扒了出來。這是瑞士的一家知名貴族學校,名叫布索里貴族中學(College Alpin International Beau Soleil) ,成立於1910年,位於瑞士東岸,是目前全世界最貴的私立寄宿學校之一。並且這裡不僅學費高昂,招收名額也十分有限,就讀的學生非富即貴。

看到這條新聞,很多網友紛紛追加評論,羨慕李嫣的好家境。

圖片來源自網易新聞評論

似乎一提到「星二代」,圍觀群眾們往往都會把孩子的優秀和父母的財富條件與資本做粗暴的對等關係,但最好的教育,並不一定僅僅和財富名望相關。

在飽受爭議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自信大方、多才多藝的孩子背後,離不開同樣卓越的家庭教育。如果財富不是孩子「優秀」的保證,到底是怎樣的教育成就了這些優異的「星二代」,這背後又有怎樣的「秘訣」能夠參考呢?

圖片來源自網絡

成長不該被打擊

愛和認可是讓孩子自信的良藥

前段時間李嫣上了微博熱搜,因為她PO出了一張自己和朋友的聊天記錄截圖。

圖中好友問她為什麼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李十萬」,她語氣調侃地回答說,是因為之前有個不實報道的新聞,說她兩小時逛街花了10萬,覺得好笑,於是給自己改了這個名字。

李嫣與好友聊天截圖

不知不覺中,那個大家記憶中有過先天性缺陷的小女孩變了,她出落得自信明媚、落落大方。在秀場上氣場全開,自信飛揚,頗有王菲年輕時的風範。

圖片來源自網絡

她聰明獨立,三歲背熟《金剛經》,六歲辦畫展,從彈琴到畫畫,才藝展示手到擒來。

圖片來源自網絡

最難的是她自信開朗,說話古靈精怪,毫不怯場,還主動開直播教大家化妝。

面對不甚友善的外部言論,她從不在意,只是調皮地表示:「我覺得我自己真的很美。」她的爽朗和洒脫也讓大家真正感受到這個女孩內心的從容和強大。

為了修補兔唇,李嫣動過好幾次手術

致使她臉部肌肉扭曲,牙床畸形,無法恢復到常人模樣

但這並不影響她天真動人的笑臉

成長得這樣自信又「囂張」,臭美又坦然的李嫣和她從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聯繫。

楊瀾曾經採訪過王菲,並詢問她:「知道李嫣有唇齶裂的時候是否想過要放棄她?」王菲幾乎下意識地回答:「這是不可能的事,我覺得她很美,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

圖片來源自網絡

不僅僅是王菲,李亞鵬也用盡全力向孩子傳達積極的態度,他告訴李嫣:「上帝給了你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圖片來源自網絡

王菲和李亞鵬全然接受了孩子的這份「不完美」,並通過自己的態度影響孩子,告訴她,這就是你,獨一無二的你,不必抱怨,也不必悲觀。

相比於苛責無辜的孩子,他們更擅長的是反思自己。對於他們來說,為人父母是人生第一次,只有用心學習才能更好地找到和孩子的正確相處方式。

知道女兒喜歡畫畫,李亞鵬就精心為女兒搭了一個小木屋,讓她可以在裡面地安靜地讀書作畫。

圖片來源自網絡

還陪著女兒穿她創作的衣服,再甜甜地拍個親子照。

圖片來源自網絡

王菲也經常拋下工作,陪女兒遊覽名山大川,看各種藝術展覽。每年的24個節氣,一家三口都會有一個固定的「節目」,那就是去十三陵水庫「探秘」。全家人一起觀測氣溫、水溫、植物、動物……這麼多年下來,往返水庫100多次,風雨無阻。

圖片來源自網絡

父母開放的態度和尊重的姿態無疑才是孩子成長成才最有效的養分。因為有了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李嫣才能擁有這份難能可貴的平和和淡然。相反,在打擊式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往往會更多地感到自卑和不自信。

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能以一個平和的心態去包容和教育孩子。演員宋丹丹就更傾向打擊式教育,在《嚮往的生活》中,她就頻頻在眾人面前吐槽兒子。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為大家做早餐的時候,她批評道:「我生了一個廢物,你啥都不會,你看看人家。」

又在巴圖主動想要幫忙搭雞窩時貶低孩子的能力:「你要是能把這雞窩做起來,我覺得你這孩子沒有白養。」

圖片來源自網絡

做與不做都是批評,是與不是都是貶低,巴圖說:「媽媽的吐槽比煙霧還嗆人。」

比較、挖苦、嘲諷、貶低,在中國式教育里,這樣的親子相處模式並不罕見。事實上,這樣的責怪本質上是一種情緒虐待,孩子不會表達,也無法反抗,在所謂「愛的教育」的名義和捆綁之下,孩子們從一開始的悲傷變得麻木,甚至痛苦。於是這種虐待就變得詭異地合理化了。

在電視節目《少年說》當中,初一女孩袁璟頤就吐槽了媽媽總是喜歡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

媽媽的回答看似很有道理:「你的性格就需要打擊,不打擊可能就有點飄。」 但這樣的觀點完全立足於媽媽心中「有比較才能認識到差距」的假想上,忽視了孩子的情緒和努力的事實,她的付出沒有得到認可,信心也在被媽媽質疑的那些瞬間消磨殆盡。

圖片來源自網絡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在《中毒的父母》中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小孩子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轉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當我們羨慕別人的孩子能夠自信大方地展示自己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嘗試去理解孩子們內心的想法、痛苦或者是擔憂,有沒有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愛好的自由。只有在愛和認可下長大的孩子才能無懼流言,內心強大。

圖片來源自網絡

染髮、戴戒指、打耳洞

孩子的自由需要被尊重

和李嫣一樣,黃磊和孫莉的女兒多多也一直受到大家的廣泛關注。

之前孫莉在微博上曬了一組黃多多的照片。照片中多多染了新潮的粉紫色頭髮,歪著頭對著鏡頭甜美微笑,但評論裡面卻多了很多責怪的聲音:「我不覺得好,小女孩就要有小女孩的樣子。」

圖片來源自微博

群眾對多多這些愛美的小舉動顯然有著過多的關注。從無名指戴戒指到9歲打耳洞,議論聲四起,但多媽的態度卻是為女兒「敢於承受痛苦」的勇氣點贊。

圖片來源自微博

小女孩的心裡哪有那麼多的彎彎繞繞,她只是覺得好看。仔細想來,這些行為和我們小時候嘗試用彩筆塗指甲油,用毛巾當披肩有什麼區別呢?更多的是大人,用自己的固有觀念壓制孩子愛美的天性,認為愛美就是「不正經」,就是不學好,這難道不是一種偏見嗎?

愛美本來是孩子和父母的選擇,但這樣的選擇在「虎視眈眈」的社會裡變得「舉步維艱」,更多的家長本意覺得沒什麼,但在大潮流的裹挾下,不敢讓孩子成為「特殊」的那一個。但愛美從來不是一種罪過,無論年齡,也無論性別。

圖片來源自網絡

和我們想像中的不同,孩子受到的來自成人世界的禁錮和成見要多得多。和家長的數落站在對立面的,是很多孩子打心裡羨慕,像多多這樣擁有開明的家庭和懂得尊重子女的父母。

圖片來源自微博評論

我們中的很多人可能都經歷過,在讀書時多換了幾次款式新潮的衣服,偷偷放下紮起來的頭髮,在夏天期待穿一條短一些的裙子,更多時候這些簡單的小心思會被認為是動了「歪心思」,不想學習。

壓制帶來的「乖順妥協」真的是家長們想要的嗎?一位微博網友就「多多發色」這個話題發表的討論獲得了網友近10萬的點贊。

圖片來源自微博

評論區高三女孩的回覆,也讓我們看到孩子的內心,其實期盼的是擁有一個自由而被尊重的童年。

圖片來源自微博

現在站在舞台上談吐優雅、自信美麗的董卿其實也曾有過自卑的時刻。

小時候的董卿愛美,可是她的爸爸不讓她照鏡子,也不給她買漂亮的新衣服,因為在爸爸的心中始終覺得:「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每天花在照鏡子的時間不如多看書。」

不可否認,父母教育孩子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這樣不通情理,一刀切的方式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來說是一種傷害。

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然了,說姐所說的尊重和開明的教育方式不是鼓勵所有的孩子都去燙頭染髮、打耳洞。最重要的是當孩子們出現愛美的需求時,父母的第一個反應不應該是如臨大敵,強制打壓,而是嘗試理解,加強溝通。

父母帶給孩子更多的應該是引導,站在包容的角度上,幫助孩子分析利弊,而不是武斷地直接做判斷。只要孩子的行為是合理的,不違反校規校紀,不影響他人也不傷害自己的,那麼即使你不喜歡、不理解,也應該抱有最基本的尊重。

圖片來源自網絡

這樣的尊重並不僅僅體現在對孩子「愛美」的寬容上,還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在《爸爸去哪兒》的一期節目中,陸毅女兒貝兒看中了多多的小狗,跑來央求黃磊,讓多多把小狗借給她玩。對此,黃磊沒有擅自為女兒「代言」,而是耐心地告訴貝兒,小狗是多多的,應該去問她。

圖片來源自網絡

當貝兒和小狗玩了許久,多多有些不放心時,黃磊告訴女兒,這是你的事情,要自己解決。

一前一後,他從來沒有為多多做決定,或替她發表意見,而是鍛鍊她自己應對問題的能力。

圖片來源自網絡

黃磊夫婦用一種非凡的同理心對待孩子,對於女兒愛美的態度始終保持著尊重、支持、引導和欣賞的態度。因此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多多自信飛揚,獨立大膽。

小學二年級的時候,多多便和爸爸聯手出版了一本翻譯作品《聖誕老爸的來信》;

三年級時為了與朋友們編排英文劇目《灰姑娘》,便開始學著用英文進行劇本創作;現在還有了自己創作、翻譯、配圖的英文詩。

圖片來源自黃磊微博

彈鋼琴、彈吉他,都是信手拈來,不在話下。

圖片來源自孫莉微博

畫起畫來,也是有模有樣,文藝氣息滿滿。

圖片來源自孫莉微博

在巴黎時裝周上,多多為某奢侈品童裝走秀,美麗又自信的模樣,令成年人看了都折服。

圖片來源自網絡

在談及尊重孩子時,黃磊說了這些話:「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我不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如果她選擇做或不做什麼,就得自己承擔後果。」

這種養育智慧,不是不管不問,而是有理性、有意識地引導孩子獨立。引導得當,便會構成TA健康成長的底氣,即便在陌生環境也能做到寵辱不驚,並嚮往去更大的舞台展示自己。

圖片來源自孫莉微博

德國著名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從來就沒有什麼天生優異的孩子,有的只是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的父母。

在財富之外,這些「星二代」的成長軌跡與教育秘訣,依然可以帶給普通人足夠多的思考與借鑑。這背後的付出與指引,與財富無關,是父母的智慧與心血,悄然助力著一個孩子的成長。


版權歸精英說所有,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TACfW0BJleJMoPM2FP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