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位媽媽(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豆豆今年四歲了,最近有點感冒咳嗽,醫生檢查後說扁桃體有點腫,於是爸爸媽媽決定這兩天先不送幼兒園了,讓他去姥姥家好好的休息幾天。
姥姥一看,大孫子來了,又生著病,那飲食上就要特別的在意了,每天都是很精心的準備三餐,並且確保大孫子能吃夠量。這天中午,姥姥特意給豆豆包了大餃子,可能是早飯吃的不少,加上一個上午小豆豆的嘴就沒閒著,到了中午也不怎麼愛吃飯。
姥姥辛苦的追著豆豆滿屋的跑,一邊逗著一邊往他嘴裡喂餃子。這招還真是有效,豆豆吃了不少餃子,姥姥心裡美滋滋的,看看時間,孩子也該午睡了,姥姥趕緊把豆豆抱到了床上,拉上窗簾拍著哄睡去了。
利用孩子睡覺的時間,勤快的姥姥開始收拾屋子,期間聽見孩子咳嗽了幾聲,然後又沒聲兒了,姥姥也就沒怎麼在意。
一個多小時後,姥姥來到臥室,準備叫豆豆起床,拉開窗簾,發現孩子鼻子和嘴邊上有些粘糊糊的嘔吐物,臉色也不正常,姥姥嚇壞了,趕緊抱起孩子,可是孩子已經沒了呼吸。送到醫院,醫生說是因為扁桃體發炎造成呼吸道受到壓迫,午飯吃的比較多,在睡熟後食物倒流,堵塞了氣管,造成窒息死亡。聽完醫生的話,豆豆姥姥癱坐地上大哭,自責沒有照顧好孩子,醫生也是無奈搖搖頭覺得太可惜。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這種慘劇誰也不願意看到。在我們平時育兒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孩子養成獨立進食的習慣,不要追著孩子吃飯
獨立進食不僅是在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在孩子的動手能力訓練和性格養成上都有很重要的意義。研究表明,孩子在兩歲左右是自己動手的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願意自己嘗試動手,但是很多家長怕孩子吃不飽,弄的髒兮兮的就包辦代替孩子,還是以「喂」為主,這就讓孩子失去了最佳的學習獨立進食的機會。也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強的心理弱點。
另外,追著孩子吃飯,讓孩一邊玩兒一邊吃,吃飯的時間肯定會延長,牙齒和消化系統工作的時間也變長了,有些孩子一邊玩兒一邊含著飯,長期這樣,容易損傷孩子的牙齒。這種生活習慣也會讓孩子養成做事不專心的壞習慣。
2.孩子吃飽了就不要硬讓孩子吃
有一種寒冷叫「我媽覺得我冷」,有一種餓叫「我姥姥覺得我餓」。作為成年人,我們平時都有「這陣子不太想吃東西」,「今天有點兒沒胃口」的情況發生,孩子也是一樣。作為家長,我們只要讓孩子養成固定的一日三餐習慣,少吃零食,適量運動的生活習慣,就不用在孩子已經覺得吃飽的情況下再硬塞幾口。「要想兒平安,三分飢和寒」。
3.孩子吃完飯,適量活動,讓食物消化一下,不要立刻哄睡
雖然說,豆豆家的情況是個極端的例子。但是飯後馬上就讓孩子睡覺除了容易造成食物倒流引發窒息外,其他的危害也不小。
孩子飯後,需要一段時間消化,這段時間,家長可以安排孩子漱漱口,在家裡隨意的走動一會兒,或者看看繪本,一般來說,飯後半小時以後再安排孩子睡覺比較合適。特別是如果是比較乾燥的季節,午飯吃的又比較油膩的情況下,孩子消化不了就去午睡了,容易造成「內火」,孩子就會比較容易生病。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細心的呵護,無微不至的照顧,再加上一些科學的方法,讓孩子更佳健康快樂的成長。
今日互動:你平時是怎樣喂孩子吃飯的?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
——————————
在育兒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
關注【C位媽媽】,棘手的育兒難題和倍感幸福得育兒瞬間都能得到幫助和回應,經歷和經驗可能不同,但我們愛孩子的心始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