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一個故事,被深深打動。我決定進行更深入的了解,把它寫得更豐富,分享給朋友們。
這個故事,關於遺棄,關於兄弟,關於不放棄不拋棄,關於人間的一些小確幸。就像一部電影,開頭悲傷,結尾溫暖。
2013年的一個晚上,山東臨沂的一所孤兒院裡,申傑和國福亮躺在床上,對彼此承諾:如果有一人先被收養,要記得幫助留在孤兒院的人被領養出來。這一年,申傑9歲,國福亮11歲。
兩個孩子認識已有六年。剛到孤兒院時,申傑3歲,國福亮5歲。兩人的名字,都是孤兒院起的。申傑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國福亮患有小眼症,幾乎什麼也看不見。一出生,他們就因殘疾被父母拋棄。
所幸,他們有彼此。
在孤兒院裡,他們是最好的朋友,一起吃飯,玩耍,看電視。如果有人欺負年幼的申傑,國福亮就會站出來保護他,就像一個哥哥。
而申傑,則是國福亮的「眼」。國福亮喜歡看書喜歡歷史,但因為視力問題,他無法正常閱讀。申傑就幫他找來書,讀給他聽。
在申傑心目中,哥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國福亮也把申傑當成親弟弟來呵護,經常給他講歷史故事。
在不算溫暖的孤兒院,兩個孩子互相取暖,都把彼此當成世上最親的人。
在不知家為何物的兩個孩子看來,家就是這個樣子,有兄弟才是家。
如果故事按照這種軌跡走下去,也很感人,但總覺得還缺點什麼。
對於孤兒來說,改變自己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被一個好人家收養。孤兒院的孩子,很多都身有殘疾,很少有中國家庭願意收養。反而是外國人喜歡來中國收養孩子,尤以美國人最多。
截至 2017 年,美國家庭共收養了 80162 名中國孤兒,其中很多都是殘疾孤兒。如果從 1992 年中國開放外國人收養中國孤兒時算起,差不多有 10 萬左右的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收養。
世界首富貝佐斯、前駐華大使洪博培、女明星梅格·瑞恩,都收養了中國孤兒。
臨沂這家孤兒院,孩子們來來往往,不少都被外國人收養了。
看到那些熟悉的夥伴開開心心走出大門,申傑和國福亮也很羨慕,他們也在等待被收養。
命運在帶來幸福之前,通常會製造一些煩惱。先是國福亮因為視力問題,去了聾啞學校寄宿讀書。兩個孩子的聯繫開始變少。
在此期間,幸運最先降臨在申傑身上。
2015年前後,申傑被一個美國家庭領養。消息傳到國福亮耳中時,申傑已經離開了孤兒院。弟弟終於走出了孤兒院,國福亮從心底為他高興。他很想去見弟弟最後一面,哪怕是打個電話也行。可是,聾啞學校沒放假,他也沒有手機聯繫。兩個孩子就這樣分開了。
等國福亮再回到孤兒院,申傑的床鋪早已空了。沒人告訴他,申傑去了哪裡。
兩個本就如浮萍的孩子,徹底斷了聯繫。
連一聲再見都沒來得及說,在人來人往的孤兒院,無人知道更無人在意國福亮有多思念弟弟。
國福亮想,這輩子應該再也見不到弟弟了。他知道,自己這樣的盲人孩子,很少有人願意領養。
可是,就像國福亮思念弟弟一樣,在地球的另一面,申傑也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哥哥。
在美國的申傑,一邊在和陌生的環境抗爭,一邊在和該死的時間賽跑。因為哥哥很快就要滿14歲了。根據中國法律,中國孤兒年滿14歲以後,就不能被外國家庭領養了。而中國家庭不太可能領養殘疾孩子,因此國福亮如果不能及時被外國家庭領養,那麼他以後的出路是可想而知的。
因為領養自己的家庭已經收養了5個孤兒,不能再多收養了,申傑只好再想別的辦法。
剛到美國沒幾天,10歲的申傑,不,這時應該叫他Josh——來到美國後,新家庭給他起的英文名——沒有被完全不同的環境難倒。他用蹩腳的英文,想盡一切方法來推銷他那仍留在國內孤兒院的哥哥。語言不通,無法溝通,他就請華人媽媽幫忙翻譯。
參加社區活動時,他挨個把看上去面善靠譜的媽媽們問了個遍。
「雖然他看不見,但他很聰明,他懂很多,他很棒,你能領養他嗎?」這個勇敢善良的孩子,一遍遍地推銷,即使被拒絕,也不氣餒。
10歲,在正常家庭,還是偶爾會向父母撒嬌的年齡,但10歲的Josh已經在異國他鄉為兄弟奔走。他必須抓緊時間,否則就來不及了,真的一輩子也見不到哥哥了。
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啊,你努力了可能不會成功,但不努力的話一定不會成功。
Josh的努力,讓這個故事得以繼續講述下去。
上天不負苦心人。幸運的是,Josh終於遇到了一位善良的女士。
Josh的推銷,引起了Kristin Thurlby的注意。畢業於哈佛的她,非常喜歡孩子,家裡除了兩個親生女兒漢娜(Hannah,現18歲)和卡洛琳(Carolyn,現16歲),多年前夫妻倆還從中國收養了剛出生的女嬰愛麗斯(Elliese Thurlby,現13歲)。
Kristin非常喜歡樂觀開朗的Josh,她也被他口中的「完美哥哥」打動。聽了對國福亮的描述後,Kristin覺得心中的一根弦被撥動,在逆境中仍如此堅強勇敢,這正是她想要的兒子啊。
她的先生很快就同意收養。最初的難題出在小女兒Elliese身上,她可能並不想要一個哥哥。
有一天開車時,Kristin對小女兒說了這件事。
果然,Elliese有一點牴觸情緒。但Kristin解釋說,收養一個哥哥對於他們的家庭是好事。她還告訴女兒,這個男孩現在已經13歲半了,再過半年,他就再也不能被收養了。
Elliese停頓了一會兒,然後說,「那我們最好快點」。Kristin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幕。
Kristin 說,是Josh讓她確信,這個幾乎失明的中國孤兒,非常值得收養。
辦完了複雜的各種手續,Kristin和先生、二女兒 Carolyn馬上動身來到了中國。他們也是第一次來到中國,飛抵北京後,先是參觀了天安門廣場和長城,然後來到了山東臨沂。
終於見到了「完美哥哥」,Kristin欣喜地用剛學會的中文說:「我可以抱你嗎?」國福亮聽明白後,有點羞澀,但還是和養母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站在一旁的養父也緊緊抱住了兒子,用中文說:「非常高興,遇到爸爸。」雖然不通順,但每個人都能聽懂他的意思。
在即將到齡不能被收養前,國福亮踏上了美國的土地。
直到來到美國堪薩斯州的新家,國福亮還不知道,他之所以能被收養,是弟弟一直在默默努力。
國福亮一進門,一個盛大的歡迎party已經在等著他。Josh早已在Kristin家等候多時,他從樓梯上跳著跑下來,緊緊抱住了哥哥。
國福亮一下子明白了所有的事。
兩個弱小無助的孩子,憑著當年的一個承諾,在萬里之外重逢了,他們做到了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世上真有奇蹟,這就是奇蹟。
現在兩人住在同一個社區,經常玩耍,一起學習,和以前一樣,只是他們更幸福,而且再也不用擔心分開,沒什麼能把他們再分開。
國福亮,英文名Liam,來到新的環境後,面臨著和弟弟當初一樣的困境。在國內,他上的是聾啞學校。在美國,養父母希望他能像正常孩子一樣讀高中上大學,於是送他上了正常學校。即使學校對特殊學生有很多照顧措施,但Liam仍適應得很辛苦。
第一天上學回來,他就哭著和養母說,什麼也聽不懂。Kristin夫婦向他解釋說,父母對他的期望和對三個視力正常的女兒的期望,沒什麼不一樣。有時候必須做一些困難的事情,這才是生活的意義。失明並不是不全力以赴的藉口。「我們會陪著你,永遠也不會放棄你。」
養父母為兒子買了一台特殊的筆記本電腦,這樣,他就不用再看盲文,可以直接看到課上和課本的內容。
有了養父母的耐心陪伴和鼓勵,Liam開始開掛。
雖然視力有缺陷,但Liam可以辨別近處比較明亮的顏色,也可以看清放大好幾倍的樂譜,他的聽力與記憶力也特別出色。現在,他在學校樂隊中演奏長笛。
Kristin對自己的兒子特別驕傲。她說,Liam非常獨立,記憶力好到驚人,可以迅速記住周邊情況,知道該怎麼走,他是我最好的兒子。
在學校里,Liam除了英語略差,其他都是A。現在,他的英文流利地道,很難想像他來美國前完全不懂英文。
如果說,上面這些成績的取得,和Liam的專注和聰明有關。那麼,在運動領域取得的成績,則和他的堅毅有關。
對於一個「盲人」來說,所有的運動項目,都是非常困難的。但是Liam決心挑戰自己。
以前從未下過水的他,很快學會了游泳,還成為當地游泳隊的一員。
一家人都愛運動,Kristin夫婦從沒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正常,因此也從不特殊對待他。
每個夏日清晨,妹妹都會喊哥哥起床,一起跑步。養父通過口令,指導Liam該怎麼跑。Liam 從不懷疑,總是勇敢邁開腳步。
因為酷愛跑步,Liam還申請加入了學校田徑隊。現在,Liam已經成為校隊的優秀選手,他可以在19分鐘內跑完5公里。
他的越野跑教練盛讚Liam,「他有一顆大心臟和勤奮的精神,這非常罕見,太棒了。他本可以不這樣做,但是他拒絕以視力為藉口。」
前段時間,Liam還參加了一項高中生越野長跑比賽。在身穿鮮艷衣服的領跑員引導下,他順利跑完了全程,成為很多媒體報道的對象。
如今,Liam幸福地和養父母、三個姐妹生活在一起。未來,他希望追隨考上哈佛的姐姐的腳步,也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學。
另外,從他記事起就相依相伴的弟弟,不但和他住在同一個社區,還在同一個學校。Josh說,再也不會離開哥哥。
這一切,都來源於多年前那個夜晚的一個承諾。
「以前很羨慕那些聾啞學校有家人探望和關心的同學,但我沒有親戚家人,不知道有家人的真正感受是什麼。到了美國,我終於有了家人,每天放學可以回家,爸媽常陪我跑步。」Liam說,「原來有家人是這麼幸福。」
歡迎關注我的公號碼頭青年(ID:matouyo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