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臘 過年話 | 看看煙台年俗有啥講究

2020-01-08     天下新鮮事


過年的風俗,不但南北方不一樣,既使是相鄰的縣或鄉,也有不一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牟平城西南的觀水公社及周邊地方的年俗,便頗有幾分地域特色。「臘月臘,過年話」,說的是一進入臘月,過年的話題就多了起來:各家要商量給家人添置新衣新鞋帽;街坊鄰居在「茬拉」和誰家合夥做包豆腐(那時生產隊分的豆子有限,很多家不夠做一包豆腐的,而集上也沒有賣的);生產隊在算計殺幾頭豬才夠分的……

年俗真正的講究,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到正月初九結束。

臘月二十三這天,各家和各大姓氏的祠堂要把供養(祭奠)先祖的家譜、宗譜、供品和香燭布置好,祠堂要留專人值守,香要晝夜不滅,蠟燭要徹夜有光。

「二十四,大掃除」。掃陳灰,除舊痕,掃晚了,恐怕會把做好的食物弄髒了。


「二十五,做豆腐」。之所以要提前幾天做好,是為了凍些凍豆腐,以備熬大菜和炸豆腐條用。那時能買到的肉很少,有些菜里的葷味兒只好以炸豆腐代替。

「二十六,熬骨頭」。要把豬頭、雞鴨等難煮和煎炸類的東西做好。

「二十七,麵食擠」。把餑餑、糕、豆餑餑等麵食類蒸好。

「二十八,把家刷」。用石灰水把屋內徹底刷一刷,如果刷早了,就被蒸煮時的水汽和草木灰給弄髒了。

「二十九,地里走」。這時,要把正月間用的白菜、蘿蔔等從窖里搬回家。

年三十的講究就更多了。一是凡要動用鐵器類(杴、钁、錘、剪、針等)和掃帚、條帚的活計,都要在這一天幹完,如果初一動用,被認為是不吉利(說動鐵器有兇險,動掃帚要破財)。二是吃的講究,早飯吃白菜加豆腐丁、粉條和肉滋啦餡的發麵包子;午飯吃小米乾飯(有的生產隊會種點旱稻,但收成還不夠喝頓粥的,所以大多還是谷黍類做的米飯); 晚飯是麵條(有的村因姓氏而異,有的講究吃麵條,有的卻是吃餃子)。三是年三十晚12點要「發紙」,男主人率家裡的男丁穿戴整齊,給先祖和眾神點香燒紙、跪拜、放鞭炮,表示新的一年開始了。接著,晚輩要向長輩叩拜問好,全家一起吃團圓飯:一個大棗餑餑——個頭兒比其它餑餑大一到三倍,每人要吃一塊帶棗的,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一盤魚,寓意家人旺盛、莊稼豐盛;還要吃芋頭,寓意年豐、余頭多。

正月初一到初九,也有些講究。年三十晚上吃過團圓飯後,男主人要帶領男丁,先去本姓族祠堂祭祖,再去本姓族支沒出五服的長輩和同輩年歲大的家去拜年。女眷們則在家裡準備初一早晨吃的餃子。初一的餃子,餡只能用蔬菜加點豬肉,因為「豬」與「足」同音,寓意新的一年豐衣足食,還要包入硬幣、棗等。包好的餃子在擺放時,也是有講究的:年三十包好的餃子,要擺成圓形的,寓意團團圓圓;初一包好的,要順(箅簾的豎向)著擺,寓意順順利利。

接著就是走親戚:初二去姑家;初三去乾爹家、姥姥舅家、岳父家;初四、五、六可去姨等其他親戚朋友家。初三因要撤供送神,還要吃餃子。

還要敬拜家禽畜等,從初一到初八,依次為「一雞二狗三貓四兔五豬六羊七人八谷」,輪到哪一個,主人要燒香祈禱幾句,還要喂好一點的飼料。初七這天是「管小人」(小孩)的,全家人要吃麵條,意為「攬」住。初九要去趕廟會,敬拜天地神,祈求風調雨順,全家平安。

正月十五扭扭秧歌,早、中、晚分別吃包子、年糕和餃子(那時農村沒有吃元宵的習俗),這個年就算過完了,只等來年另打鑼鼓再開台了。


文 / 呂晨光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 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Hs9hm8BMH2_cNUgDsz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