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什麼不與民休息,反而力推大基建?

2020-12-24     夜讀史書

原標題: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為什麼不與民休息,反而力推大基建?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率大軍直撲齊國國都臨淄。此時天下大部分都已被秦國吞併,齊王建自知無力抵抗,於是向秦宣布投降。自此,從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紛爭格局終於結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

按理說,在經歷了數百年戰亂後,百姓們的生活早就是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等到了天下一統,朝廷理當廣施仁政,讓百姓們休養生息才對。然而秦始皇卻在統一六國後馬不停蹄地推出了諸多大基建項目,如修建萬里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秦馳道、秦直道等等。古代生產力低下,這麼多超級工程接連推出,其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是可想而知的。

在朝廷以及各級官吏的壓迫下,秦朝百姓不得不背上沉重的勞役負擔,但百姓們的不滿情緒也被壓迫到了極點。公元前209年,隨著陳勝、吳廣的一聲「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反秦義軍如燎原之勢迅速燃遍中原大地。公元前207年,劉邦率義軍攻占秦都咸陽,秦朝在統一天下僅15年後就走向了滅亡。

導致秦二世而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條就是秦始皇執政時期濫征民力,大批量上馬各種超大型基建工程,結果導致民窮財盡,難以為繼。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步子邁得太大,扯著那啥玩意了。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偉人,被後世譽為「千古一帝」,為什麼如此淺顯的道理他反而會看不出呢?其實問題根源就出在老秦人堅持了一百多年的國策——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涉及到的內容有很多,但核心思想只有兩個字:「農」和「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商鞅認為,農耕是立國之本,戰爭是強國之路。當農耕是百姓獲取財富唯一的來源,當軍功是百姓跨越階層唯一的出路時,百姓就會甘願冒死為國家服務,而國君應該鼓勵百姓「為上忘生而戰」,「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其他所有與農戰不相關的事情都視之為「毒」,「國強而不戰,毒輸於內,禮樂虱官生,必削。」百姓有了多餘的糧食就會開始考慮如何活得更長壽或吃得更好;商人有了多餘的錢財就會追求美女和其他物質享受;官員無事可做就會讓他們產生個人野心或追逐名利。「有道之國,在於弱民。」商鞅主張通過不斷發動戰爭,一方面打擊敵國勢力,另一方面消耗國民力量,使百姓長期處於弱勢地位,無力對統治者造成威脅。

在戰爭年代,商鞅的這套強國弱民之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秦人的組織力、動員力都要遠高於東方六國,這也是秦國之所以能成為最後贏家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一統天下是前無古人的偉業,可秦朝統治者也同時面臨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誰也不知道該如何治理這麼一個空前龐大的帝國。所以,秦始皇和他的臣子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既然秦國的制度優於東方六國,那麼秦朝統治階層理所當然是繼續沿用商鞅的那一套。雖然戰爭基本結束,但也不能讓百姓就這樣閒下來。因此,一個接一個的大基建項目就這樣不斷推出。

當然,秦朝統治者肯定明白物極必反的道理,即便暴政也總得有個度,所以在政策制定上會留下一些空間。可是,隨著帝國疆域的變化,許多老辦法在原來的秦國有效,套用到秦朝身上卻不管用了。比如秦律規定服勞役人員必須要在限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否則就要砍頭。原來的秦地較小,地理、氣候環境相對簡單,秦國官吏可以準確估算出服勞役人員沿途花費的時間,在此基礎上再略微寬餘一點時間就完全足夠了。然而當全國統一後,疆域變大,地理、氣候環境變複雜,秦朝統治者卻仍沿用過去那種簡單的計算路程方法,結果就造成了許多人因無法按時趕到指定地點而被砍頭。後來的陳勝、吳廣起義,劉邦起義,皆是由於時間趕不上而被迫造反。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再好的制度規劃如果沒有足夠彈性空間來調整,那麼後果往往很嚴重。更何況商鞅的那套方法在亂世有效,在治世卻萬萬不可行。依樣畫葫蘆,結果自然是災難性的。

參考文獻:《史記》、《商君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BzGlHYBX2TYn2u-oBR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