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大院」:翻開歷史新篇章

2019-09-26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甘曉

上海岳陽路320號,是新中國一批現代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搖籃,1999年以來,作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上海生科院)及所屬若干研究所(中心)的大本營,一直被科學家們親切地稱為「320大院」。

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大門

近年來,這裡剛剛完成了一場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部署的深化改革。

歷經三年,上海生科院「孵化」出了4個「率先行動」計劃四類機構,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

4個機構已於今年5月獲批成為獨立的中央科研事業法人機構。

2019年7月23日,中國科學院在上海對這次改革工作進行總結。中科院副秘書長汪克強在總結會上傳達了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的重要指示。

白春禮對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全面完成目標任務,以及4個實體科研機構領導班子和廣大科研人員為此作出的努力和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對通過深化改革釋放和激發出來的巨大創新活力,特別是近年來取得的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表示熱烈祝賀,並要求認真總結深化改革經驗,紮實做好後續有關工作。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亞平指出,在院黨組的正確領導下,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全面完成,成效顯著,有力促進了上海地區生命科學與健康領域的創新發展;他要求廣大幹部和黨員瞄準「科技強國」「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進一步搶抓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把改革進行到底。

「320大院」的歷史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非改不可

1999年,上海生命科學領域的8個獨立法人研究所(中心)組建成為一個法人單位上海生科院。

經過了10多年的部署,上海生科院已經成為一個擁有十多個研究所(中心)的龐大機構。

這其中既包括傳統的研究所,也包括獨立新建的研究所,有國內共建、也有國際共建等不同類型的研究所;在學科領域方向上涵蓋生命與健康領域的基礎前沿、人口健康、現代農業三大方向。

首次從分子水平成功勾畫出Tet雙加氧酶和TDG糖苷酶介導的DNA主動去甲基化通路

上海生科院在自然指數(Nature Index)年度榜單上,多次位居全國生命科學領域之首;連年入選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評選的中國年度機構。

然而,表面的「繁榮」之下,發展壁障也愈加凸顯。

法人治理體系難以凸顯研究所(中心)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難以調動微觀創新主體積極性;管理權責不統一,運行效能不高,支撐服務工作難以適應需要;受體制制約,對外競爭能力嚴重受限,凝聚和吸引人才能力不斷弱化,等等。

上海生科院領導班子及各研究所(中心)班子對現狀進行分析後一致認為,雖然表面上的狀態還不錯,但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創新活力會持續受到束縛,發展中的問題和風險會進一步累積,科技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會受到削弱。

而世界科技發展尤其是生命科學發展日新月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快進亦退」,現行體制機制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乘「率先」之東風

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暨研究所分類改革全面啟動,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現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成為首批籌建機構;

2015年,分子細胞科學、分子植物科學兩個卓越中心同時獲得批准建設,為解決上海生科院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良好的條件。

2015年7月,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正式納入中科院的議事日程。

2017年底出生的兩隻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

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和前期調研,2016年4月,中科院專門成立了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

6月,汪克強帶領工作小組,在上海生科院進行了專題調研,廣泛深入地聽取了百餘位科學家、管理骨幹及老領導的意見和建議

不到一個月時間,一份《深化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出爐。方案寫道:「上海生科院幹部職工對新形勢下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總體上看有廣泛共識,要求改革的呼聲很高。」

方案提出以「為發展著想、為現實解難、對歷史負責」為深化改革指導思想,採取「鬆綁」和「整合」相結合的思路。

對此,上海生科院院長李林指出,「鬆綁」是為了減少發展較好較快的研究所受到的束縛,讓它們發展得更好更快;「整合」則是為了使新世紀裡上海生科院部署的幾個新的學科生長點進一步積累和凸顯其優勢。

在實施層面,方案提出將學科領域布局分為分子細胞、腦科學、分子植物、人口健康等4個重點領域。其中,前3個領域主要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為目標,而人口健康領域則主要以「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目標。

方案提出,為破除「一級法人、兩級管理」的關鍵問題,擬推動分子細胞、腦科學、分子植物3個方向分別設立具有獨立事業法人的研究機構,探索卓越中心實體化管理和運行機制。

其他研究單元,整合為人口健康領域實體科研機構,同樣設立直屬獨立法人機構。

這份深化改革方案充分尊重生命科學領域的發展規律,順應了廣大科研和管理骨幹的強烈願望,得到了大家的廣泛擁護和普遍支持。很快,2016年7月22日,方案通過了中科院院長辦公會審議。

為儘快推進改革,自2016年11月開始,4個實體研究機構在未獲法人機構批覆前,首先在中國科學院內實行「計劃單列」,包括科研、行政、黨建等在內的工作,視同中國科學院直屬法人科研機構管理,邁出了第一步。

乘著「率先行動」計劃的東風,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320大院」發展藍圖已繪就。

奮進正當時

如果說上述改革方案勾勒出了「320大院」未來發展的整體輪廓,那麼,細節還需要科學家們逐一夯實。

對於每一個卓越中心而言,「鬆綁」之後的第一要務便是定位。例如,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將「細胞命運決定與分子調控」這一生命科學前沿重大問題作為目標,力爭在闡釋細胞生命本質及活動規律方面取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成果。

單條染色體真核酵母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具有雙重意義,一個是體,一個是魂。」該中心首席科學家李林說,「體」指的是獲得法人資格的科研機構實體,而「魂」則指的是它要在本學科領域中建設科學高地。

依託「體」,發揮中科院整體優勢,形成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科研團隊。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則是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聯合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共同建設的。這是國際上首次實現腦科學與智能技術領域的實質性融合。

該中心主任蒲慕明帶頭去自動化所「蹲點」並形成了蹲點交流制度,這兩個最需要交叉的領域終於「接納了彼此」,為腦智科學的發展和「中國腦計劃」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緊扣「植物生命現象的本質與規律」這一科學問題,確定了遺傳基礎與進化規律、發育過程調控、環境互作與應答、物質能量代謝等4個研究方向。

「這樣的布局,讓研究機構在重大科學問題上能形成合力、協同創新、取得突破。」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何祖華評價,「分類改革有利於避免同質化競爭,更有利於組織實施重大研究項目,集結相關研究領域科學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突破前沿理論與技術、解決『卡脖子』問題。」

3年多來,3個卓越中心用優異的成績單證明了這場改革的成效。

標誌性成果呈現群體性爆發態勢,有七項(合作)成果入選2016、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包括揭示水稻產量性狀雜種優勢的分子遺傳機制、提出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發現精子RNA可作為記憶載體將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構建出世界上首個非人靈長類自閉症模型、揭示胚胎髮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基於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獼猴、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在承擔重大任務方面,3個卓越中心各自牽頭了一個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減數分裂與精子健康」「全腦神經聯接圖譜與克隆猴模型計劃」等獲得上海市市級科技重大專項支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未來作物分子設計」獲得批覆。

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高質量建成並交付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國之利器」。

先導細胞(玫紅色)引導造血幹細胞(紅色)歸巢進入血管微環境

在科研人員們看來,這次改革收穫的不僅是科研成果,更是人的創新活力的充分釋放。

「卓越中心的架構對於穩定人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劉小龍評價,改革過程中難免存在人才隊伍流動幅度偏大的狀況,而卓越中心柔性的人才組織方式,使得科研團隊的組織避免了人事關係變動等矛盾,給人才以更大的自主選擇權。

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確立了「為推動交叉研究充分交流,為培養交叉人才大膽融合」的科教融合工作思路,啟動了雙導師研究生培養制度,更加有利於交叉融合、團隊攻關制度的實施。

2018年,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有3名青年科學家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5位科學家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劃」領軍人才。

該中心主任韓斌表示:「我們要將優秀人才培養為卓越人才。」這樣的成績,在改革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2018年底,繼3家卓越中心「單飛」之後,人口健康領域正式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的名稱,進入「率先行動」計劃特色研究所籌建序列。

正如所長李林所說,「整合組建營養與健康特色研究所,不僅是深化上海生科院改革的難點,更是深化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如今,由「三所一院兩中心」整合組建的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通過深化改革,在規劃、布局和管理上實現了「三統一」,人才隊伍按照研究方向和重點任務實現了歸集,從體制上實現了營養、數據、健康三鏈條的融通。

其主要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側重於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戰略定位,與前述的3個卓越中心實現了錯位發展。

「整合」後的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也以漂亮的成績單印證了這場改革的成效:兩年多來5人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承擔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生物醫學大數據設施納入國家「十三五」後備項目,已完成兩期預研;一項合作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首次闡明了造血幹細胞歸巢的時空規律,回答了造血幹細胞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改革從來不是目的,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解決上海生科院改革創新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釋放和激發創新活力,加快創新發展。中科院黨組從實際出發,在研究所分類改革中其他類型科研機構大多整合合併的形勢下,不搞「一刀切」,充分尊重生命科學與健康領域科技發展和科技創新活動的規律,通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有針對性地為4個實體科研機構「鬆綁」「減負」,推動創新發展。這是深化改革順利推進和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

科學的前沿永無止境,改革創新永遠在路上。翻開歷史新篇章,對於「320大院」眾多科研人員而言,時代在變化、機構在變化、科研方向在變化,始終不變的是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傳承的「320精神」,這是追求卓越的科學精神、生生不息的改革精神、報國為民的創新精神……

《中國科學報》 (2019-09-26 第4版 綜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BCja20BJleJMoPMXb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