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多又雜又霸屏,銀行APP該「瘦身」了

2019-06-07     中國金融信息網

導讀

半強制推銷下載APP的場景,在生活中極為常見。一個銀行數十個APP,功能交叉重疊,霸滿你整個手機螢幕,不勝其煩。

來源:上海證券報(ID:shzqbwx)

不知從何時開始,當你走進一些銀行營業網點辦理業務時,先下載手機銀行(銀行APP),成了你辦理業務的必備條件。如果碰到有不願意的客戶,大堂經理還會試圖說服你:「您先下載註冊,等辦好業務,您可以馬上卸載。」

這種半強制推銷下載APP的場景,在生活中極為常見。一個銀行數十個APP,功能交叉重疊,霸滿你整個手機螢幕,不勝其煩。

近期,就有測評機構專門對國內65家城市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進行了性能測試。測試結果發現,由於越來越多的概念和體驗被塞進銀行APP中,用戶體驗反而適得其反。

真的需要這麼多銀行APP嗎?

我們不妨先來做個民意測試:你的手機里一共安裝了多少個銀行APP?

答案絕不止三五個吧。

近年來,為了增加獲客,手機APP成了銀行爭奪流量入口的主戰場。各家銀行推出的手機銀行APP數量繁多,甚至一些主流商業銀行一家就推出了超過10個以上的APP,覆蓋企業財務、商戶聚合、社區、支付、汽車金融等多個場景業務。

即使是僅針對個人客戶,不少銀行也推出了不止一款APP。

以招商銀行為例,在蘋果手機應用商城中搜索「招商銀行」,可以發現共有16款手機APP產品。除了官方APP和「掌上生活」外,還有「掌上管家」等多款針對個人客戶的APP。

根據南都金融研究所2018年移動金融APP評測顯示, 21家銀行針對境內個人客戶開發的APP數量高達80個,平均每家銀行就有3.8個APP。

對於個人客戶而言,真的需要這麼多銀行APP嗎?

不少銀行客戶吐槽說,入口太分散,這麼多APP,一時不知道該打開哪個?

而下載太多銀行APP帶來的其他問題也不少,比如硬體方面,涉及占據內存、耗電能、耗流量等。

APP「廝殺」過度

一下子推那麼多APP,難道銀行不嫌麻煩嗎?

據了解, 一個業務覆蓋全面的銀行APP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兩部分:

一是將部分傳統銀行業務轉到移動端,包括轉帳匯款、借貸、投資理財、信用卡等業務,可以同時面向對公和對私客戶群;

還有一部分是生活服務功能,主要是與生活消費場景相連接,提供金融服務,包括購物消費、生活繳費、社交、以及社保、醫保等,這部分業務主要針對零售客戶。

以零售業務為例,不少銀行會根據年輕學生、老年人、信用卡客戶等不同客群開發出不同的APP,但相互之間不免交叉重複。

業內人士爆料稱,背後原因或與銀行內部各部門之間的競爭、定位不清有關。從同業競爭看,APP是傳統銀行發力金融科技轉型的突破點。目前從下載量看,大行在銀行APP市場的王者地位仍然難以撼動。

中國電子銀行網近期統計了應用寶等10家應用市場中商業銀行的下載量情況,發現整體多為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排名靠前。數據顯示,10家應用市場總下載量榜首是建設銀行,下載量累計超過16.5億次,其次是工商銀行和中國銀行,總下載量分別超過8.7億次和4.9億次。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要明確自家銀行APP 的定位是什麼。爭奪零售用戶的注意力,可以藉助一些流量大的社交平台,將自身的業務嵌入進去,例如微信。沒有必要都開發APP。」某區域銀行電子信息部高管介紹說,該行已在微信公號上設置了一些服務窗口,比如社保、水電繳費、公交等民生類服務。

另有農商行高管稱:「最近我們也在研究,如何借抖音平台去做一些服務類活動。」

「減肥瘦身」在即

整體來看,目前銀行的手機APP活躍度並不高,從用戶規模、粘性、用戶活躍度來看,兩極分化明顯。尤其是與大行、股份行相比,中小銀行的競爭力偏弱。

由於一些中小銀行定位不清、急於追風,APP設置的繁冗功能,反而導致用戶體驗不佳。

近期,中國電子銀行網聯合「CFCA兼容和性能測試平台」對重慶銀行、中原銀行、鄭州銀行、長沙銀行等65家城商行手機銀行進行了兼容性和相關性能方面的測試。

性能測試結果顯示,個別銀行APP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功能取捨方面。為了豐富APP的功能,創造場景條件,不少銀行的APP看起來「臃腫不堪」,影響了用戶體驗,得不償失。

(來源:中國電子銀行網)

測評結論認為,銀行APP應該在不影響主體業務體驗的基礎上儘量做好減法。不然,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概念和體驗被塞進APP中,用戶體驗在提升方面會適得其反。

大方向上,應該將功能合併或縮減;小細節上,可以在圖片壓縮優化上下功夫。

微信編輯:陳周陽

監製:蔣春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X2KVlGwBvvf6VcSZjF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