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坪木香基地
查看木香質量
村民分紅(關面鄉政府提供)
木香喜獲豐收
本報記者 向萍 文/圖
關面鄉泉秀村海拔2000多米的七里坪,近3萬畝木香連綿不斷,直連天際。
初秋時節,藥農開始陸續收穫木香,他們掄起鋤頭,飛舞雙臂,在山巔掀開喜悅的豐收畫卷。
木香全身是寶,生蠻荒之地,它不畏霜雪,堅韌不拔,只為留香變金。而倒在扶貧路上的「中國木香第一村」——泉秀村黨支部書記周康雲,37年紮根大山,堅守脫貧一線,默默奉獻,只為鄉親們脫貧致富。
周康雲帶領村民,吃木香飯、做木香人,他恰似大山之巔的那株木香!
帶領村民種木香
泉秀村有戶籍人口235戶794人,貧困戶55戶221人。這裡距離開州城區近100公里,山高路遠,曾經有一首打油詩描繪出當地的自然條件:「出門就是坡,媳婦討不著,有女嫁到泉秀來,過不幾年要出脫。」
2015年,我區脫貧攻堅戰打響,擺在泉秀村村民面前最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提高經濟收入,讓占全村27.8%的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
「要想致富,只有甩開膀子種植木香!」周康雲多次在不同場合斬釘截鐵地表示。他常說:「靠山吃山,是我們最好的出路。」
由於種木香很辛苦,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需要待在山上,從栽種、管護、收割到烘乾,都是力氣活,部分村民不願意干這累活。
泉秀村5組村民老楊,家裡有4個孩子,因學致貧,老楊一直靠打臨工勉強維持生計。收入的不穩定,時常讓家庭陷入困境。
周康雲多次去他家,幫他出謀劃策找出路。
2014年,周康雲看到七里坪有荒廢的木香地,了解到土地承包人全家外出後,一直沒人管理,便協調土地承包人,讓老楊轉租了近30畝木香。
周康雲從技術上、管理上不斷給老楊支招,成了他家的常客。
有心人天不負。當年,老楊家的木香收入達5萬元。如今,老楊一家有50多畝木香地,木香讓他一家擺脫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事實上,泉秀村還有不少「老楊」,在周康雲的傾心幫助下,走上了種植木香的康莊大道。
儘管泉秀村有種植木香的傳統,不少村民家幾代都種木香,全村木香種植面積已達近3萬畝,但面臨的實際問題也日益明顯。交通不便,影響銷售;規模大,但生產較粗放;有產量,但賣不了好價錢,不少群眾仍然過著窮日子。
這成了周康雲腦海里抹不去的憂慮。
公路修到七里坪
如何讓木香變得更值錢?如何讓村民種木香更輕鬆?如何讓大伙兒告別肩挑背磨?這是周康雲多年來一直思索的大事。
要致富,先修路!但泉秀村到七里坪,到處是懸崖峭壁,修路談何容易?
「再苦再難,也要扛過去!」當過兵有著一股子韌勁的周康雲領著大伙兒,硬是要在懸崖上鑿出一條路來。
「修路的日子太苦,現在想起來,都不曉得是怎樣熬過來的。」村民周本權說,他們修路都是一錘一錘鑿出來的,「那硬是靠汗水堆出來的毛路呀。」
「記得有一年漲洪水,把好不容易修起來的毛路又衝垮了,周書記直接住在山洞裡好多天。」周本權說,修路不但苦,村民的矛盾更是不少,牽涉到出工出力出錢,還有占地調解等,時常鬧得村民間不和氣。
「我現在都記得,周書記白天和大家一起累死累活地干,晚上還要走村入戶做群眾工作,遇到不理解的村民,都指著他鼻子罵。」周本權說,好在他脾氣好,別人生氣他不氣,哪怕吵得再激烈,他都能沉住氣。
「記得有一年修路,周書記被石頭傷了腳。」周本權說,當時大家都勸他回去休息,但他犟得很,腳腫得厲害,還是一跛一跛地繼續干。
如今,通往七里坪的公路蜿蜒而上,宛如一條銀灰色的帶子,飄灑在大山之巔。
「過去不通公路,種出的木香全靠背,一天背一趟,還要『兩頭黑』。」貧困戶李棉華說到這裡深有體會,「稍微不注意,木香滾下山,找都找不到。」
而最令村民擔憂的是,路不通木香不好賣,藥商長期「殺價」,村民辛辛苦苦忙一年,到頭來也沒收入多少錢。
「現在好了,到七里坪的公路全部變成水泥路,兩邊還安裝了護欄。」李棉華說,他家購買了三輪車,有的村民還購買了小車。
如今,七里坪木香基地,還有不少生產便道,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這些多虧了周書記,全靠他一手一腳帶領我們干出來的,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啊!」李棉華說到這裡,忍不住用袖子抹起眼淚來。
路通!財通!
2016年冬天,泉秀村有許多村民和李棉華一樣,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挺起腰板,過上了好日子。
村民走上致富路
8月22日,記者在七里坪看見,泉秀木香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牌子格外醒目,理事長謝國友正在基地晾曬木香種子。
「當初成立專業合作社,周書記花費了大量精力。」謝國友說,雖然村民種木香幾十年,但不少人喜歡「單打獨鬥」,對成立合作社不感興趣,也不支持。
「暫時不理解正常,但我們必須把宣傳工作做在前。」謝國友說,當時周書記對成立合作社興致極高,白天帶著村民種植木香,晚上趁村民在家,又入戶做工作,時常半夜還騎著摩托車來往村民家。
2017年,在區扶貧辦、區農業農村委等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泉秀村以土地入股、現金入股、身份入股的方式,組建了泉秀木香種植專業合作社。
如今,合作社首批入社社員186戶,其中貧困戶116戶。這116戶貧困戶中有跨村入社貧困戶64戶。合作社木香種植面積1.5萬畝,既解決了主導產業發展誰來組織發展的問題,又解決了小農戶尤其是貧困戶與現代農業的聯結問題。
過去由於小農戶生產隨意化,成品木香大小、成色、質量參差不齊。合作社成立後,按照「統一規劃建園、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成品質量、統一產品銷售,實行分戶種植」的「五統一分」標準,切實推進了泉秀村木香的標準化生產,有效提高了木香產量和市場認可度。
如今泉秀木香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產的木香,統一包裝成「開州木香」,包裝袋上還印有「二維碼」。手機一掃「二維碼」,合作社的名稱、產地、電話號碼、主要藥含量等「身份證」信息全部知曉。
在周康雲的帶領下,通過兩年多的打造,泉秀木香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在全國木香行業有了「頭把交椅」的知名度。
「現在,合作社直接收購,少了中間環節,木香價格比市場收購價每斤高出1元左右。」村民彭宗貴家種了200多畝,收穫1.4萬多斤,去年價格賣到9.2元/斤,老兩口掙了13萬多元。
在七里坪,像彭宗貴這樣的藥農還不少,木香給他們生活帶來了「甜」味!
2018年,全國木香銷量約3000噸,泉秀村就銷了900噸,占比達到近30%。
不僅如此,經萬州食品藥品檢驗所檢測,泉秀村所產的木香,烴內酯和去氫木香內酯含量分別達到了8.6%和22.6%,遠高於1.8%和12.6%的行業標準。「中國木香第一村」稱號實至名歸。
900噸木香,2018年給泉秀村807名村民帶來了900餘萬元收入,人均逾1萬元。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他們的引路人,那就是周康雲書記。
周康雲時常的一句口頭禪:「我們個個都要吃木香飯,做木香人!」
他,恰似山頂之巔那一株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