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過年!客家人的冬至習俗,你都知道嗎?

2019-12-21     揭西即沖擂茶粉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我們客家人有「冬至大過年」之說,在這個重要的日子,客家人都會怎麼過呢?


蘿蔔粄

冬至吃蘿蔔粄是客家祖先流傳下來的習俗,冬至來臨時,每戶人家都會用糯米粉和蘿蔔絲、蝦米、豬油渣等做成蘿蔔粄,用蕉葉墊住放在鍋里蒸。蒸熟後,大家會趁熱品嘗,而且要分給家裡的每一個人吃,慶祝冬至佳節到來。

釀 酒

客家人有「冬至酒,留到明年九月九」的說法。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釀酒用的新糯稻,去殼倒入竹篼里,洗去糯米中的塵物倒進飯甑,放到鍋里蒸熟,隨後用水沖冷,將碾成末的酒餅與糯米飯均勻地攪拌,最後放進酒罈,讓其發酵。到冬至之日,才正式加進潔凈清涼的山泉水,之後讓其慢慢醞釀,時間愈久,酒質愈醇。

祭 祖

「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饗祀先祖」,客家人祭祖分春冬兩次,祭冬至祖雖不如清明祭祖那樣隆重,但一年兩次是必須進行的,因有說「關冬至門」,所以祭祖又必須在冬至前進行。

挪 圓

客家人舊時有一種說法是:「冬至挪圓,夏至撿田。」意思是說,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湯圓之後,對身體很有益,明年生產勞動的勁頭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經濟收入,用勞動所得的錢來買田地。

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

羊肉酒

「冬至羊夏至狗」,冬至前後,客家人都喜歡吃羊肉。廣東三大民系中,唯有客家人有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客家山羊為主料,配以黨參、杞子、紅棗、北芪、熟地等滋補中藥材和客家娘酒炙制而成,具有溫補暖胃之功效,有「冬節到時羊酒香,進補身體最合時」的俗說。

這是客家人對中原飲食習俗的「保留」,同時也突出體現了客家人注重「食療」的觀念,羊肉比較燥熱,但經過烹飪處理,在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禦寒能力,強身健體。

糯米燜飯

客家人到了冬至一定要煮的飯 「燜飯」 。何為「燜飯」,煮飯時,是要小火慢慢熏,讓飯在蒸汽中慢慢熟,這就是客家人所謂的燜。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食補法。用白糯米加上三層豬肉,在鍋里炆熟後,加上味料、蒜苗或蔥花,即做成了美味可口的糯米飯。客家人認為冬至吃糯米飯也對身體有益,也可強身健體。

臘肉臘腸

冬至時節,秋收冬藏,農事已畢,一年耕稼,豐碩喜人。由於這時天氣寒冷乾燥,客家人一般都在冬至前後腌制臘肉臘腸,以備春節前後食用!

手工香腸肉色澤金黃、風味獨特,是客家人款待賓客的下酒佳肴。臘肉色、香、味俱全,煮、炸、炒俱佳,冬至前後,不少客家人都有曬制臘肉的傳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s3TKW8BMH2_cNUg55M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