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高產」SCI論文

2019-09-18     SCI論文助手

現如今,SCI論文是考核一位學者學術能力的重要指標,也是職稱評定、申請項目、項目驗收的重要考量因素。但受人力物力、平台環境、精力學科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發表SCI論文異常的困難。怎樣才能成為一位高產的SCI學者呢?今天,藍譯就憑藉多年經驗來總結一下SCI論文「高產」的秘訣,以供大家參考。

1、多投稿IF<0.50的刊物

這些期刊大多是新刊物、或者常年低端徘徊的刊物,競爭力差,投稿命中率高。命中率高,也多人灌水。這有個風險,時間久了,個人簡歷上都是小影響因子論文,很容易被冠上灌水愛好者的臭名。

2、多投稿國外開源的刊物

開源刊物是近年來新事物,容易投稿成功,這也是這幾年大家形成的共識。同樣是IF=4.0上下的刊物,開源刊物與非開源傳統刊物,投稿難度相差甚大。但這幾年,開源刊物有從混亂轉向正規的趨勢,投稿難度有所上升,但畢竟還是容易投稿。這有個風險,開源刊物通常在嚴肅、權威場合,飽受非議,可能因此而招惹事端,葬送寶貴的學術機遇。

3、多參加國內組織的組稿

很多刊物希望有強力學者出頭,組織專刊或者特刊,編輯從中可以得到片刻的休息和解脫。對於嗅覺靈敏的學者來說,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4、多撰寫綜述與評論論文

綜述論文是一個不需要材料、差旅、測試等實際費用的一個類型的論文,投入就是個人時間,因此,這成為很多缺少科研項目的SCI愛好者的首選。但能寫好一篇綜述論文,並非易事,時常功歸一簣,無疾而終。

5、永不停歇的論文流水線

要想成為SCI多產的學者,論文流水線永遠都不要停歇,最好能保持外審論文永遠5+、甚至10+,形成一個永不停歇的論文生產流水線。要不斷地尋找好材料,好點子,讓這條流水線充滿了生命力,保持活力。

6、同一主題論文複製拷貝

如果在某個方向發表了幾篇論文之後,這仿佛粗暴地推開了一扇發表多篇SCI論文的窗戶。可以通過不同區域、不同材料等各種方式,進行瘋狂地複製與拷貝,這是論文高產的不二法門。論文在拷貝與自我克隆過程中,像癌細胞一樣瘋狂飆升,隨之而來的是名利雙收。這種做法的缺點不明顯,可能個人會感到無聊和厭倦

7、形成鐵三角式團隊互掛

一個人發表SCI論文,是算數增長,加法增長的過程。但是,如果你能找到一位合作者,最好是2位合作者,尤其是能力相互匹配的合作者。如果每人每年發表5篇SCI,2個人相互掛名就成了10篇,如果3個人相互掛就成了15篇。長此累積下來,在單打獨鬥的學者發表20篇SCI論文的時候,你已經50+的論文在身,功成名就,笑傲江湖了。

8、長期不懈深入系統研究

選定一個方向,依靠長期的理論與方法積累,依靠學術自生性的延伸、拓展,從每個小方向、小細節做學問。時間久了,所做的每個方面都可以瓜熟蒂落的產出SCI論文,尤其是加大對研究生學術素養的培養,提高他們獨立科研能力。依靠師生共同的、長期的努力,發揮團隊的力量,依靠汗水與堅持,從若干方面做出創新性成果,發表數量眾多的SCI論文,成為某個方向、某個領域的真專家、大專家。這個思路的缺陷是,可能因為經費、平台等客觀限制因素,個人懶惰、積極性不高等主觀因素,成了一個學者一生的夢想,也僅僅是夢想而已。

現在國家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各行各業都在追求創新。SCI論文的撰寫,一定要從國家和個人所在平台的大背景著眼,從個人生活與學術生涯規劃現實著手,不要迷失了自己,不忘初心,走好自己科研之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s2xRm0BJleJMoPMQQ8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