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或者闖了禍,家長往往是先發脾氣、再進行深刻的思想教育,最後還要補上一句抱怨:孩子總是不能理解家長的良苦用心。
家長在要求孩子在自己規劃的道路上一往無前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孩子或許更喜歡慢慢欣賞人生中的風景,你的良苦用心,或許並沒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關愛與呵護。
高高在上的父母親或許該「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流,換個角度看世界,就能走進孩子的心裡,真正理解他們的一切,並且在此基礎上轉變教育理念、改變教育方式,你會發現,原來教育可以如此慈愛,親子關係可以如此融洽。
小姚的兒子今年10歲,因為學校與家步行只需要十分鐘,新學期開學以後,小姚為了鍛鍊兒子生活的獨立性,決定放手不再接孩子放學回家。但是告訴孩子可以慢點走,10分鐘的路程給他15分鐘時間來完成。
沒想到,開學第一天,兒子用了足足四十分鐘才從學校走回家,小姚一度以為孩子遇到了壞人或發生了事故,心急如焚。剛想衝出家門去尋找的時候,孩子正好進門。
於是,她狠狠地批評孩子,質問他什麼回來得這麼晚,是不是跑出去玩了,知不知道媽媽多擔心……沒等孩子回答,小姚便氣呼呼地命令兒子抓緊時間寫作業,自己轉身做晚飯去了。
第二天放學的時候,小姚偷偷跟在兒子身後,希望能找出孩子晚歸原因。
原來,兒子在校門口與同學們道別會花去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學校旁的玩具店搞活動又吸引住孩子,消耗了十多分鐘的時間,孩子背著大書包一個人走路也不如媽媽陪伴時那麼快,一路上聊天、看玩具、走路,這樣算下來,兒子確實要花40分鐘左右。
換成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小姚覺得自己昨天對兒子發火實在有些不應該,於是當晚向兒子道歉後,又與兒子愉快地交談,問他回家路上的見聞,並囑咐孩子不要與陌生人說話,遇到有趣的事情也不可以耽擱太長時間,免得家人擔心。
在大人眼中,放學路只是一條普普通通的路,可是在孩子眼中,還有不可缺少的與好朋友閒聊、路上的見聞等。由於孩子和大人的思維方式、生活閱歷等等的不同,導致兩者看待世界的角度也大不相同。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大人的很不一樣
家長常常批評孩子走路磨蹭,總是東張西望,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發現,對於孩子來說,或許路上盛開的小花是他們不曾見過的,而成人已經經歷過幾十年四季輪迴、花謝花開,早就見怪不怪了。
同理可證,由於經歷的不同,孩子眼中的世界充滿新奇,而成人眼中很多事情已經成為視而不見的常態。
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總是以「過來人」自居,以俯視的姿態牽著孩子的手大步前行,如果能夠以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嘗試貼近孩子的心理去看待問題,那麼,家長與孩子之間將更容易溝通,也可以給予孩子更科學的教育、更適度的關愛。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更有利於兒童成長
1.視角一致、世界相同
曾有一位母親帶著四歲的孩子到商場購物,遇到打折商品,母親正在興致勃勃的挑選,而孩子卻不耐煩地要離開。
母親不理解為什麼一向喜歡熱鬧又好奇的孩子,對花花綠綠的商品不感興趣。蹲下身剛想對孩子發火,突然發現,原來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只能看到購物人群的腿和腳而已。
母親從孩子的視角直觀去看待世界,也了解了孩子的煩惱,於是她將孩子抱在懷裡,兩個人開始愉快地購物。
故事闡釋的道理看似直白,卻能生動形象的告訴家長,家長與孩子的視角的確不一樣,蹲下身來,與他們保持一致的視角,你們的世界才會相同、心靈才會相通。
如此才能夠及時調整教育思路,讓孩子健康愉快的成長。
2.平等相待、交流順暢
心理學家威廉 ·哥德法勃認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長要將孩子看作和自己人格平等的人,在此基礎上,給與孩子關愛。
如果家長能夠試著將孩子與自己的人格放在同一高度,「蹲下來」與孩子對話,那麼孩子將體會到被尊重、被重視,這種前提下的任何交流都是愉快而有效的,也將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在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的時候,除了最表象直觀的蹲下來和孩子一起看世界,還需要在言語、態度等多方面注意溝通的藝術。
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家長要學會這樣做
1.姿勢
家長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平視對方的眼睛,避免高高在上的視角,讓孩子產生畏懼感;保持身體前傾,讓孩子感受到溝通時的安全感;注視孩子的眼睛,表達自己對於對話的興趣;用豐富的表情,帶動談話的氣氛,讓孩子體會溝通的舒暢和愉快。
2.語言
在孩子講述某件事情或闡述某種觀點的時候,家長要用簡短的語句給予回應,例如「真的嗎?」,「然後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認真傾聽,並且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好奇。
此外,家長還要大方地對孩子表達讚美,例如「你做的太對了。加油。繼續努力。」這樣的話語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樹立自信心,將無意中的對話提升到教育的高度。
家長切莫將「蹲下來」與孩子溝通,看作是家長的妥協和卑微,這是家長對孩子的尊重,也是生命之間應該存在的平等。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家長常常不耐煩地指責,此時,請「蹲下來」與孩子對話,也與童年時的自己對話,或許更能理解孩子,也更能理解成長的意義。
今日互動:你在孩子的角度都看到了什麼?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