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紅色資源的匯聚地——高邑縣八路墳和烈士陵園紀實

2019-12-04     鳳城在線

高邑紅色資源的匯聚地

——高邑縣八路墳和烈士陵園紀實

馬新霞

河北省高邑縣烈士墓,俗稱八路墳,坐落在河北省石家莊市393省道(高邑境內)和西林道口的交匯處,武城村南、營兒村北,烈士碑碑文正面鐫刻著「為國捐軀,永垂不朽」,後面是戰役說明。烈士墓最是1943年建,1965年高邑縣人民政府重建。其目的是為了紀念28名在抗日戰爭中(也稱石家莊村突圍戰)犧牲的八路軍革命烈士。立碑銘文,追念先烈,教育後人。該烈士墓建築占地面積333平方米,高邑縣縣誌、高邑縣黨史辦和石家莊市文明辦對此均有重要記載。


石家莊村突圍戰發生於1943年農曆臘月,當時日軍對我根據地實行嚴重封鎖和瘋狂掃蕩,轉戰於太行山區作戰的八路軍戰士嚴重缺乏食鹽,為解決這個問題,我軍決定用以物易物的方式到高邑換取食鹽。

十九日夜間,我軍太行軍區一分區第11旅31團的青年基幹連(三連)近百人,在營副教導員梁廷正和連指導員耿文輝的帶領下,到高邑用核桃油換食鹽。部隊從贊皇黃北坪出發,路過野草灣穿過土門封鎖溝,取道郭家莊、嚴華寺、北清河、郭萬井、東郭家莊、南北馬村、陳村一路行軍,二十日早晨雞叫時,到達高邑境內,駐宿石家莊村。村內的偽軍小隊長李保華發現了八路軍行蹤。向高邑警備大隊大隊長許老勺報告,贊皇、元氏、高邑三縣的日偽軍近千人迅速集結,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了石家莊村,我軍哨兵率先與敵人交火,雖然人數較少,但因為是八路軍基幹連,裝備較好,八路軍戰士浴血奮戰,打退了敵人數次進攻。怎奈敵我數量相差懸殊,戰鬥地點又在一馬平川的平原沒有任何掩體,戰鬥中梁廷正、耿文輝等指戰員血灑石家莊,我軍戰士傷亡很大。部隊激戰到中午時分撤至石羊溝一帶時又遭到優勢敵軍伏擊,最終寡不敵眾,大批戰士倒在了血泊中。經過一天激戰,基幹連一部在機槍班長褚崗山、戰士杜喜林的帶領下突圍成功。梁廷正、耿文輝以及一排長馬胡等數十人犧牲。

五天以後,石家莊村村民偷偷將將28名烈士的遺體合葬在據石家莊三公里處的武城村南。1965年10月,高邑縣人民政府將這座合葬墓重新修葺,如今70載歲月悠悠而逝,當年英雄的安息地已被時代的發展所驚擾,現在石武高鐵專線據八路墳不足百米,北有高邑西站,南邊是高邑的經濟開發區,393省道從旁側穿過。

簽於此,勇士當年血灑黃土的石家莊人民沒有忘記初心,要接英雄回家。高邑人民牢記使命,在高邑縣縣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5年石家莊村的幹部群眾積極劃出最好的土地50餘畝,並向上征資1500萬元,修建了高邑縣烈士陵園,讓英雄的長眠不受打擾。

為了銘記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歲月,高邑縣人民政府直接出資30萬元重新修建了從107國道到石家莊村烈士陵園6公里的柏油公路。以滿足人們對先烈的學習、瞻仰和憑弔的需求。

現在石家莊村的村民在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把對烈士陵園的建設作為最主要的一項投入,為讓子孫後代牢記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主動為烈士陵園掃墓,提供了陵園所需的各種設施。全體黨員幹部定期到烈士陵園接受學習教育,為使英雄的故事發揚光大,在前進的路上走得更遠更穩,不僅高邑縣的黨員幹部群眾而且周邊縣市的方圓數百里黨員幹部群眾和大中小學生,每到清明的時候都會絡繹不絕地趕到這裡自發為英雄獻上自己的敬意。

英烈長眠!

精神永存!

2019年11月30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kVO0W4BMH2_cNUg8V4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