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在曹魏、孫吳、蜀漢這三國中,曹魏擁有的疆域面積是最大的。同樣,所擁有的人才數量也是最多的。據統計,曹魏帝國人才遍布全國的十三部州。從人才分布情況來看,中原及西北地區的人才數量較多。不過,本文要介紹的,則是曹魏帝國人才中人才較少的一個州——揚州籍的名臣。他們一共有三位。
第一位:胡質。胡質是漢末揚州九江郡壽春縣人,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壽縣。胡質的父親名叫胡敏,是漢末江、淮地區的名士。胡質的成名較早,青少年時期就與蔣濟、朱績聞名江、淮。此後,胡質在揚州地區任職,經揚州別駕蔣濟推薦,被曹操任命為頓丘令,後來又分別擔任過丞相東曹令史、揚州治中等職。
胡質在曹操時期最為有名的事跡是調解了名將張遼與護軍武周之間的矛盾。 據《三國志胡質傳》載,胡質擔任揚州治中期間,名將張遼與護軍武周矛盾重重,張遼甚至要求揚州刺史溫恢撤換武周,改由胡質擔繼任。
不過,胡質卻對張遼表示,武周為官清廉,品行出眾,曾經得到過張遼的稱讚。如今張遼卻因一點小事與武周交惡,此舉令人心寒。更何況自己才疏學淺,更加無法得到張遼的信任。胡質的這番話令張遼非常感動,與武周重修舊好,此事也成為當時的一段佳話。
除了在揚州別駕任內政績突出外,胡質在戰場上的表現也毫不遜色。曹魏正始二年,胡質以荊州刺史的身份率部在樊城擊敗了東吳名將朱然,力保樊城不失。戰後,胡質又被晉升為征東將軍,都督青州及徐州軍事,成為曹魏中期長江流域的最高軍事長官,為穩定東南邊境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
第二位:胡威。胡威,字伯武,胡威是胡質之子。與父親胡質一樣,胡威亦是早年成名,先後擔任過侍御史、安豐太守等職。由於政績出色,胡威很快便被晉升為徐州刺史。此後,胡威又被任命為右將軍、豫州刺史等職,成為曹魏末期至西晉初期的封疆大吏。
第三位:蔣濟。蔣濟,字子通,揚州楚國平阿縣人,即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蔣濟的仕途軌跡與胡質非常相似,他們都是早年成名於揚州,又同時被曹操徵召,又分別被曹操委以縣令之職,在地方鍛鍊。此後,蔣濟又與胡質一樣,成為揚州刺史的幕僚。胡質擔任的是治中,而蔣濟就任的則是別駕。
蔣濟的成名之作出現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年底。當時,孫權親率數萬大軍圍攻合肥。此時,合肥城內兵力薄弱,曹操又無法增派大量援軍前去解圍。危急關頭,蔣濟想出了扭轉局勢的方法。他故意散布曹軍主力正在馳援合肥的假消息,並讓合肥守軍及圍城的東吳軍隊都得到這一消息。城內的曹軍士氣高漲,城外的東吳軍隊人心惶惶。最終,孫權下令放棄圍城,全軍撤回江東。蔣濟就這樣不費一兵一卒解了合肥之圍。
蔣濟在曹操時期最為有名的故事出現在荊襄之戰期間。當時,關羽「水淹七軍」,令曹操心生怯意,打算遷都以避鋒芒。蔣濟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蔣濟認為,關羽殲滅于禁統率的七軍,並不能改變荊襄之戰的大局。只要能說服孫權偷襲荊州,不但能解樊城之圍,關羽也必將覆亡。在蔣濟的堅持下,曹操改變了主意,一邊增派援軍前往樊城,一邊與孫權秘密聯絡。最終,襄陽和樊城安然無恙,顯赫一時的關羽也被孫權殺死。
魏文帝曹丕繼位後,蔣濟的才能得到了進一步的展現。曹丕征討東吳期間,曾被困於瀆水。蔣濟果斷開鑿水道聚攏船隻,之後修築土墩阻斷湖水,將戰船牽引在一起,最後掘開土墩,順著水勢將戰船全部引入了淮河,令曹魏水軍毫髮無損,令曹丕佩服不已。
不過,這位歷經四朝的曹魏元老的結局並不好。高平陵之變期間,蔣濟相信了司馬懿不誅殺曹爽的謊言,親自說服曹爽投降。但令蔣濟始料未及的是,司馬懿竟然將曹爽三族誅殺。得知這一消息,蔣濟非常氣憤,數月後病發而亡。
參考書籍:《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