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生「八德」,今生必成大福之人

2020-06-10     許願閣

原標題:用好人生「八德」,今生必成大福之人

忠、孝、誠、信,禮、義、廉、恥,乃國學意義上的人生八德。

人生八德,仁者之德。人生八德,人間正道。欲成仁者,長修八德。學以致用,受益終生。

人生八德之「忠」,盡己報國的責任。

要求人們應該做到的基本道德規範,「愛國」排在了首位,其次是「敬業、誠信、友善」。為何把愛國排在首位?這是因為,沒有國哪有家?國不富民怎安?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自覺報效祖國,這是人生最大的德,也是後面七德的終極體現。有了愛國之心,才有敬業之舉,愛國重在心,敬業重在行。眾人拾柴火焰高,民族復興方可期。正所謂:愛國敬業,國富民強。「誰謂河廣,一葦航之。」

人生八德之「孝」,生生不息的愛心。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踐行了孝道,就懂得了感恩。感恩之心,感謝擁有,這個世界才會充滿溫暖;感恩之心,感謝擁有,這個世界才能充滿希望。懂得了感恩,也就有了愛心。愛心奉獻,人成仁者。仁者人敬,仁者人愛。一個「孝」字,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正所謂:孝字正心,身自能端。

人生八德之「誠」, 求真務實的品質。

誠是天道的核心,也是人道的核心。人的修為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就是天道的「誠」,故《中庸》有言:「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真實無妄。天下萬物都有真相,世間眾人都有本性。這種真相、本性,都是上天所賦予,完全是出自天性之自然。真實、無妄,這就是誠。所以《中庸》中有言:「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大意是說,由真實無妄的誠,去明察天下萬物的自然之道,這叫作上天賦予的本性;由明察天下萬物的自然之理,進而達到真實無妄的誠,這就是教化。真誠就會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就會做到真誠。這是一種品性的修養過程,即如《中庸》中所言:「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最終達到求真務實之成效。正所謂:天道以誠,人道以誠。求真務實,毋忘誠字。

人生八德之「信」,立身興業的基石。

信者,人言也。失信於社會的人,不可能成為君子,要想立身興業,那是很難的。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把自己想要說的話先去兌現,兌現後再說出來,這樣才稱得上一個君子。所以《弟子規》關於「信」的解讀,開篇直接點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正所謂:信言立身,君子之求。奠定基石,興業可成。

人生八德之「禮」,人類文明的規範。

社會這部大機器,要想正常運轉,光靠法治不能解決全部問題,還要靠德治維穩天下,而「禮」則是德治的重要內容。一旦缺失了禮的約束,社會就會變得無序;一旦人沒有了禮的規矩,人際交往就缺失了文明規範。

人生八德之「義」,人間正道的嚮導。

人類在走向文明的進程中,慾壑難填的人性弱點,容易讓人為了追逐名利而不能自拔。不能自拔就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方向就容易走向歧途。而「義」可以引導人不偏離人間正道。

人生八德之「廉」,清白正氣的根基。

節制慾望,廉是根基。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麼,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占便宜的心,而養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人生八德之「恥」,人之為人的底線。

人慾拒辱,恥是道德底線。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於禽獸一樣。「恥」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恥近乎勇」,知道錯誤就去改過,為當所為,不也是勇的表現嗎!

用好人生「八德」,今生必成大福之人! 

傳播正能量,歡迎轉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fqWn3IBnkjnB-0zly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