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菲,蒙住眼減速飛行

2020-09-19     第十放映室

原標題:劉亦菲,蒙住眼減速飛行

三歲那年,劉亦菲在武漢老家的牆上,看到一本滿是好萊塢電影海報的掛曆。

嚷嚷著讓姥姥拿下來,她翻了好幾遍,忍不住念叨,「這裡面的人都好美」。

等從掛曆中回過神來,她當即就跟姥姥宣布:「將來我也要像他們那樣。」

誰能想到,兒時聲量微小的一句話,竟真能一點點照進現實。

然而不似童話故事的如夢似幻,沿途有鮮花與掌聲陪她走進好萊塢。

三十年後的今天,即便因出演電影《花木蘭》,劉亦菲的名字登上全球熱搜。

兩億美金的投資,華人對花木蘭的情懷,亞洲首位迪士尼真人公主的title……

換來的只有大陸票房湊足兩億人民幣,以及豆瓣4.9分的落寞成績。

這已不是劉亦菲第一次試水好萊塢。

隨之而來的當然,也不是她的第一次滑鐵盧。

08年,因為看好21歲的小姑娘,將是「鞏俐之後的又一個巨星」——

功夫巨星成龍用一部《功夫之王》,引她進入了美國電影夢工廠的大門。

Jackie Chen&Jet Li雙J合璧,《獅子王》導演明可夫掌鏡,攝影指導鮑德熹以及動作指導袁和平協助……

一流的班底,匹配到的卻是勉強稱為二流的成績。

17年,拿過兩次金棕櫚、一次奧斯卡的導演比利·奧古斯特首度來華。

一番甄選之下,劉亦菲又成為了他的首位華人女主。

以她名字傾情打造的《烽火芳菲》,國內上映近一月,最後票房不足三千萬。

這或許並不是一個符合大眾想像的,演員成就自我的故事。

演員和普通人最大的一點不同,便是時間附加的束縛。

普通人遇到障礙,可以摔倒了爬起來,「大不了是從頭再來」。

而演員摔倒要面對的,卻是一條明顯更為殘酷的單向法則:

時間不給他們回頭路,最好的年紀沒出最好的作品,錯過就是錯過。

出道17年,在被動抵達演藝生涯最高峰後,劉亦菲陷入了減速飛行的境遇。

從少女時期的眾星捧月,一躍成為國內古裝劇一線;

到隨後開啟好萊塢之旅,轉型國際做武俠片的刀馬旦;

再到很長一段時間,都市愛情里困於一個又一個角色。

劉亦菲的「演員夢」,並未如多年前她自己預想的那樣,走得美好和夢幻。

儘管她也愛戲。

爭取過很多大製作大卡司大場面的作品,撿起了同齡人望塵莫及的配置。

但華麗襯托之下,票房和口碑總要有大於等於一個不如意。

儘管她也愛演戲。

珍惜自己演員的形象,鑽研對演戲的理解,常常在片場看書、寫人物心得。

但功課交足,抓不住戲眼的她總一再被質疑、被否定。

幾年前,85後小花圈裡就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劉亦菲的資源從不讓粉失望,劉亦菲的能力從不讓黑失望。」

而這,恰恰源於這個故事最無奈又最現實之處。

一位演繹了不少白月光角色的演員,在自己沒準備好要做觀眾心口那點硃砂痣以前——

沒人能強迫她。

01.

被武俠「催熟」的女孩兒

追溯劉亦菲剛出道時的模樣,也許在不少人的記憶中已經變得模糊。

生在武漢,長在武漢。

十歲那年,因為父母離異,她隨母親移民去了美國。

期間鮮少回來,卻在02年回北京時收到了一份「命運」的大禮。

這一年,十五歲的劉亦菲通過 北京電影學院三次考試, 成了班裡最小的學生。

也是在這一年,她拍了一則房地產廣告,照片被擺在朝陽門外三環路的核心地段。

幾乎是前後腳的功夫,製片人游建明的電話找上了門。

簡單介紹後,游建明直奔主題,邀請她出演自己新戲的女二號——

《金粉世家》的白秀珠。

稀里糊塗的劉亦菲,是在媽媽的陪同下進的組。

初到片場,迎接她的除了滿地亂糟糟的電線,便是陌生的工作人員。

前一秒還陷在「長這麼大也沒見過那麼多人」的驚慌中;

後一秒劇組的老師便通知她,「你第一場是哭戲」。

沒經驗,不會演,怎麼哭?手足無措之餘,劉亦菲當場就想撂挑子。

等到正式開始,導演這邊剛喊「開拍」,她一個慌神,直接嚇哭了。

以一種分不清幾分真幾分演的狀態撐完處女秀,換來的是現場所有人都笑她。

《金粉世家》在03年3月份登陸央視,幾度創下了當年全國收視率的新高。

人們在為冷清秋和金燕西惋惜之餘,也記住了一個名字——

白秀珠的扮演者,劉亦菲。

她的表演雖難免稚嫩,但基本呈現出了該有的 嬌蠻天真。

很多人因此對這個小姑娘有期待,期待她能扮演熒幕里的明日之星。

那段時間她自己也相信,她沒準真可以成個藝術家,「像奧黛麗·赫本那樣」。

奧黛麗·赫本的人生經歷,是那種雖生在不完滿家庭,但備受寵愛的類型。

這點,劉亦菲與她不謀而合。

周圍人對她的態度,就像手中捧著的小瓷人,很是「寶貝」。

生活里,有媽媽劉曉莉無微不至地寵她。

擔心她不懂事、被欺負,劉曉莉辭掉了美國的工作,不管到哪都陪著。

拍戲時劇組條件艱辛,為了能讓劉亦菲好好休息,也是費盡周折。

長途跋涉,花幾千塊,就為買個椅子給女兒送過去。

媽媽不在的地方,又有劇組寵她。

憑白秀珠出道後,劉亦菲跟著接下了03版《天龍八部》,演神仙姐姐王語嫣。

同在片場,其他演員只要看見製片人張紀中就犯嘀咕,「鬍子又要罵人了」。

但無論是張紀中,還是導演,都沒有罵過一句劉亦菲。

他們總是在喊停後,和煦地叫著她的小名,「茜茜,再來一遍好嗎?」

等回到學校念書,同學也都儘量寵她。

那會北電有項傳統作業,學生每周要交兩個小品,前提必須自己編。

由於「生活的閱歷有限」,再加上拍戲又出去了半年,劉亦菲編不出來。

每每回班裡,其他人都已經練得很熟了,就她傻愣,「不知道該幹什麼」。

而對年紀最小的妹妹,大家很是友好,就讓她跑跑自己的龍套。

各方無微不至的呵護,捧著豆蔻年華的少女,避開了社會禮教的污染。

也使得她因此,擁有了演技之外更重要的東西——

生機勃勃的靈動,以及清透乾淨的純真。

以上兩樣,隨便只一個拎出來,都是彼時娛樂圈名利場的稀缺品。

而循著這特有的氣息,05年《仙劍奇俠傳》的趙靈兒找到了她。

同樣是世俗與規則外的自然之人,她們都靈氣十足,也還有些稚氣。

那會,演李逍遙的胡歌還是個新人,到了片場難免緊張。

但他卻說,只要一看到 劉亦菲那扮相就不緊張了,因為她「太美了」。

這部劇最後不但成就了一位新生代小生,閃著光的趙靈兒也被載入了電視劇史冊。

而《仙劍》後的一年,《神鵰俠侶》的小龍女又找到了劉亦菲。

金庸的原著里,描述小龍女是 不僅明艷絕倫、冰肌玉骨,還不諳世事。

在街上餓了,她會拿起人家的東西就吃,不知該給錢。

店家看她漂亮,又天真可愛,都不跟她計較。

劉亦菲演小龍女,便是讓挑剔的人們相信了:

這種超脫世俗理解可能是存在的

拍這些劇時,小姑娘的內心幾乎透明,護著她走進了一個個天仙的角色。

然而她走得越好,越靠近別人需要仰視的巔峰——

就越印證了那個成長的事實。

在所有人顧不到的地方,總有灰暗時刻要自己面對。

劉亦菲的身世,出道起就是坊間談資,也給她鍍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02年《金粉世家》片場,有記者採訪環節,「當時她們母女逢人就打招呼,不拒絕任何採訪,有時還主動問你一大堆問題」。

四年後《神鵰俠侶》播出,再去採訪她們,「雖然還是很禮貌,但對人戒備」。

為什麼變了?

媽媽劉曉莉對此解釋道,「這兩年受了不少傳言的傷害」。

憑什麼十五歲的年紀就能考進北電?

出道就能拿下大熱資源《金粉世家》?

一路走來,永遠這麼順風順水,備受寵愛?

一個叫陳金飛的富商,圍繞著繼父、義父、教父、乾爹等名號,漸漸浮出水面。

關於這個人,劉亦菲和媽媽之前在很多採訪里都表現得模稜兩可。

她們否認過乾爹很有錢,否認過簽約陳金飛的公司,否認過帶資進張紀中的劇組……

但05年,一場名為「劉亦菲十八歲成人禮」的宴會,推翻了這一切。

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張紀中等圈內幕後大腕,黃曉明林志穎等群星紛紛出席,甚至還有文化部的官員親自到場……

而那個為宴會豪擲180萬的男人,也不可避免地,走到了台前。

那晚的盛況被媒體大肆報道,又延伸出一系列「可考的真相」:

原來劉亦菲回國不久,就簽約了陳金飛的紅星塢公司,有人的團隊服務於她。

原來那條讓她成功進入《金粉世家》的地產廣告,正是位於陳金飛的名下。

原來「考北電,不需要考中文,只考英語和表演」,原話就出自陳金飛。

甚至原來讓天仙大火的《天龍八部》《神鵰俠侶》,製片人張紀中在工商局一查,持有紅星塢10%的股份……

人們對這些邊角料的議論,由富商乾爹與美艷媽媽的利益糾葛,到感情羈絆。

最後,落到了和劉亦菲的關係上。

那時,只要 一出現在鏡頭前, 劉亦菲就會 面對各種「勁爆」話題。

不認識的記者問她,有人說你14歲秘密墮過胎?

她聽完怒斥, 「我不想對這些無聊的問題發表看法

網絡上又有人指名道姓,說她本來是男的,還在美國做過變性手術。

好事者想求證,她冷臉拒絕, 「我覺得你們太過八卦

「嗡嗡」的聲音全揮開了,可媽媽卻告訴她,「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你的脾氣」。

慢慢的,她也學會沉默不回應,或者,用最圓潤的方式打回去。

當終於有記者表示,她的談吐完全像個成年人時——

她嘆了口氣,「我不成長沒辦法呀!像你們問的全是很成熟的問題,我必須像成熟的人那樣回答」。

神仙姐姐也好,天仙也罷,無法一直生活在過度的寵愛和保護的真空中。

一如外面的世界,並不會跟一個毫無閱歷的女孩兒客氣。

《金粉世家》《天龍八部》《仙劍奇俠傳》《神鵰俠侶》。

從十五歲起,劉亦菲就 連著在自己的履歷上畫下了四個感嘆號。

可即便周圍人依舊寵她捧她,她自己卻悄悄學會了成熟人的技能,苦惱。

每天都有很多採訪要做,有很多人要接待,有很多演戲無關的疑問要解答。

但面對長槍短炮,她「對自己和別人都沒有安全感」——

「找不到夢想和突破點,你說奧黛麗·赫本也整天應付這些事嗎?

娛樂圈的閱歷,讓她對成長有著清楚又迷茫的疑問:

自己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或者說,自己能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然而在重複被動 接戲演戲澄清中,她看不清想要的答案。

02.

被成龍「啟蒙」的刀馬旦

對劉亦菲來說,她的十九歲註定是一個微妙的年紀。

作為演員天仙味期臨近,她再重複以前戲路;

作為少女,她又迫切地想要找到別人喜愛下,最真實的自己。

在推掉很多電視劇的「仙女」角色後,劉亦菲決定繼續念書。

聽朋友說耶魯有最好的表演系,她一聲不響到了美國。

以普通考生身份參加面試,這段經歷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她都記得無比清晰:

「那天我抽到莎士比亞片段,就拿著一把椅子演,得跪在椅子上,把那兒當陽台。」

最後她也如願,拿到了耶魯面試通過的通知。

但與此同時,一部電影的試妝電話找到了美國。

電話里,選角導演神神秘秘地,也不告訴她男主是誰。

只透露這片是純好萊塢班底,外加「國內兩個頂級大咖」。

充滿誘惑力的機會一下擺著了,求學路走到一半的劉亦菲也猶豫了。

考慮再三,她選擇回到北京,回到經紀人的身邊。

這才有了後來在坎城,電影《功夫之王》僅放映幾分鐘片花——

好萊塢最大的經紀公司CAA、簽下章子怡和成龍的威廉·莫里斯就一起找到了她。

為什麼會加入威廉·莫里斯?

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莫過於成龍。

彼時接受採訪,功夫巨星只要被問到劉亦菲,言語裡沒有不稱讚的:

「這個小鬼好可愛,她有舞蹈底子,打起來很好看,加上放膽演出,令我很意外。」

「鞏俐、章子怡只是踏進了好萊塢的第一步,後來能不能跟上,也不好說;

劉亦菲是不錯的演員,認真又謙虛,能說流俐日語、英語,將來一定有成就。」

08年,是劉亦菲生命中一段閃耀著光輝的日子。

那時,陸續有好萊塢的劇本送到她手裡,來自國內的就更是不計其數。

從小熒幕到大銀幕,從內地到好萊塢,從天仙到未知數……

這看似是一個平步青雲的開始。

而這一年,她也才僅僅二十一歲。

正當所有人都期待著年輕的劉亦菲能夠大展拳腳的時候——

她卻從大家的視野里消失了。

就像一支激揚的交響樂,剛演繹完最振奮的章節,人們正等著下一樂章響起,一切戛然而止。

那是放空的兩年,劉亦菲主動褪下了「明星」的光環,重新當回了學生。

表演、武術、語言、耍劍、舞蹈、音樂……

這些課程占據著她的時間表,將她逐一分塊,再填滿。

她單方面相信,這些能幫助她「分解自己、了解自己」,然後去做一個更好的演員。

但她並不知道,此時的國內,小花群起。

而演藝圈,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頭換面。

09年,《仙劍奇俠傳三》帶出了一批與劉亦菲同齡的女演員。

楊冪因飾演唐雪見而走紅,此後就沒離開過古裝劇。

那一年的時間,電視里輪番播著她的《美人心計》《紅樓夢》《狄仁傑前傳》……

但最重要的,是她那部名叫《宮》的穿越劇,正在橫店緊張拍攝。

而憑著龍葵為觀眾所知的劉詩詩,彼時也駐紮在橫店。

她拍的同樣是一部清宮穿越劇,《步步驚心》。

三人里年紀最大的是唐嫣,則在都市劇《愛情真善美》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曾經給劉亦菲遞劇本的那些人,因為選擇多了,留給她的注視自然少了。

再看「不那麼靠譜」的好萊塢,變數總是太多,後續也沒有跟上。

10年以前,一直都是機會找到她,她從未跟誰真的去爭過什麼。

10年以後,身處更迭中心的劉亦菲似乎意識到了這點,回國是她「自己的決定」。

而國內市場呢?

對她始終是溫柔的,不然也不會給她留下一角——

85後女演員中,席位空缺的刀馬旦。

成龍當初給的肯定,劉亦菲顯然聽進了心裡。

否則他送的威亞服,也不會被從《倩女幽魂》一直穿到《四大名捕》里。

她抓著這一角,一路施力,全然不顧中間的辛苦。

頭髮絞進鼓風機,大喊著停,眾人只當是入戲;

吊威亞頭撞橫樑,下來大概看看,沒事繼續上;

早年頸椎受過傷,打戲強度一高,僵起來動都動不了。

從好萊塢歸來的劉亦菲,把自己弄得一身傷,可換來的結果呢?

票房和口碑告訴她:

她的確有不錯的功夫底子,但可惜的 ,沒有與之匹配的演技。

蒙著眼,心無旁騖,為心中的目標拚命努力了。

但這所謂的目標具體是什麼?答案其實一直很模糊。

她想做個好演員,所以黃金期放下一切去學習。

但後續做好演員的野心沒跟上,也沒有明確的執行力。

她要求自己必須有突破,要求角色必須不一樣,得走出安全區。

但自始至終散發出的感覺,是對身邊的所有都很佛系。

就像《四大名捕》里的無情,神韻應該是冷漠又傲氣,文雅又溫潤的。

但放在她身上,只有單一的平靜,最多再加點眼神習慣性放狠。

她沒能釋放出那種層次豐富的滄桑感。

原著作者溫瑞安點評她的表演,用了十二個字,「點到為止的艷,不可方物的美」。

細品這整句話,其實除了外形,什麼也沒說。

說到底,劉亦菲並不適合演繹有深刻苦痛的人。

沒有體驗過為斗米折腰的窘迫,也 沒有見識過市井深處的髒污。

她的站姿總是那麼優雅挺拔,刻意的造型只會讓她格格不入

然而一個真正的刀馬旦,又怎可能不去觸碰那些深刻苦痛?

03.

不像劉亦菲的劉亦菲

從什麼時候 起,觀眾開始「弄丟」她的?

沒人能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曾經所有人都夸劉亦菲好,劉亦菲也在她認為好的路上努力了。

究竟為什麼,還是不行?這個問題一度困擾過她。

好朋友張靚穎曾提到,劉亦菲在錄節目時情緒崩潰過。

「躲到廁所里大哭,然後像沒事人一樣,回來繼續工作。」

她就是想不通,糾結過,憤怒過,也難受過。

帶著這種割裂的情緒,繼而扎進了一部接一部懸浮的愛情片游移。

《露水紅顏》里,她演為愛醉生夢死、癲狂若痴的女神刑露;

《夜孔雀》里,她演與三個男人愛恨糾葛的留學生埃爾莎;

《致青春》里,她演對愛情小心翼翼的灰姑娘蘇韻錦……

這些色彩不一的女人啊——

沒一個是她能敞開雙臂,擁抱住,然後驚艷眾生的。

撕下天仙和刀馬旦的標籤,越演越不像自己。

每次抒發情緒都靠大幅度表情,做出來的樣子既不劉亦菲,也不角色本身。

連著好幾年下來,劉亦菲應該是什麼樣?觀眾都記不清了。

她仍是個演員沒有疑問,但她蒙住了會流淚的眼睛,也蒙住了自己的心。

不知有誰還記得,早年的她不是這樣的。

喜惡悲歡,小情緒總能在不經意間流露;

能說會辯,口齒還有些或真實或圓滑的小伶俐。

「我覺得小龍女這個角色,我非常有信心。

她敢說,也說得明白。

而這,是很多人曾經愛過的模樣。

但現在的劉亦菲,接受採訪時有個最明顯的變化——

掉書袋重於表達,彎彎繞多於真情實感。

為了《三生三世》宣傳上節目,主持人想讓她來番剖白,她有沒有被原著的愛情打動?

她卻只回答:「電影的創作以劇本為主。」

然後,續接了一堆「 原著如何豐富劇本」的規則道理。

《烽火芳菲》上映,人家想烘托下她突破不易,就問她演一個寡婦有什麼感受?

她直接跳出來:「一千個人一千個感受。」

接著,又著重去解釋偉大的導演要求演員的都有哪些。

始終不願意表露自己的想法,或者說,體悟。

眾讀不懂這些教條的理論發言,也連帶著讀不懂這個模糊的女演員。

反覆的費解之後,就紛紛丟掉了想 去了解她的心情。

而等到《花木蘭》登陸海外,劉亦菲又一口流利的英語配合專訪,換來的卻是這樣一句評價——

「只有我沒聽懂她在說什麼嗎?感覺不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作為國內觀眾的我們,其實早已見怪不怪。

的那種封閉,是可以很直觀地察覺到的。

如今的劉亦菲,說比起奧黛麗·赫本, 更喜歡另一位女演員——娜塔莉·波特曼。

因為幾年前她看了部電影,叫《黑天鵝》。

一個曾經優雅的天鵝,在舞台上不停地旋轉,跳躍,糾結,分裂。

直至有一天,墜向了不瘋魔不成活的黑暗。

娜塔莉·波特曼片里的一整段表演,震到了劉亦菲:

原來演員可以這樣,戲裡戲外只負責征服自己,我理解那種付出,也喜歡這種狀態

打那時起,她就開始有意無意的,去追隨 娜塔莉·波特曼。

但又要小心地,避免電影里那種黑化瘋魔的結局。

兩相矛盾下,她便總結出了一條要義:

「曾經的我很在乎別人怎麼看,但現在的我只在乎自己怎麼感受。」

《花木蘭》上映後,接受媒體專訪,又被問到「你對觀眾的評價有什麼看法?」

劉亦菲給出的答案是「自己都尊重,並且非常愛」。

但她仍不忘補充一點:

「對我來講更重要的,是投入到花木蘭的喜怒哀樂中,而不是大家怎麼看待劉亦菲

一刀切之下,她的心安寧了。

但與之對應的,是世界自此變得密不透風

一個人把自己藏了起來,不想走出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

寫在最後

關於迪士尼公主花木蘭的選角,一直是國內矚目的新聞。

《帝國》雜誌曾發文,提到過這方面的幕後故事。

劇組在甄選 時,要求飾演花木蘭的女演員滿足幾點:

1.必須為華人女演員;2.必須會英文;3.必須會武術;4.必須有專業的明星素養。

以上這些,基本算是為劉亦菲量身制定的。

然而強光環的花木蘭註定要告別,前方還有什麼樣的角色在等她?

追著兒時懵懂的夢,她飛過了很長很長的路,也獲得了不少的仰慕。

但現在,這份仰慕似乎到了必須要面對現實的時候。

劉亦菲說她一直相信,自己是有在偷偷改變的。

不過這改變不是為觀眾,也不是為所謂的顛覆。

而是「為自己的心,為我作為一個演員的心」。

我們毫不懷疑,剝開軟弱的部分,會在她身上看到那些空間或者可能性。

只是我們也更期望,她可以嘗試著打開這一面,拿出來,然後來分享。

畢竟對更多的觀眾來說,最暖人胸懷的的一件事——

莫過於看見一顆美麗優雅的心靈,能對自己坦誠相見。

你對劉亦菲有什麼印象?

[email protected]

隱秘的角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dx1qHQBURTf-Dn5uj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