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種牙病最容易找上准媽媽!孕期護牙,注意做到這4點

2019-12-23     父母世界

孕期出現牙疼,即使痛到睡不了覺,很多孕媽也會忍著,不敢去醫院,也不敢吃藥。專家建議,諱疾忌醫不是聰明的做法,一定要及時就醫處理。而要想不受孕期牙齒問題折磨,防患於未然才是正解,有什麼秘訣呢?

孕期牙齒出現問題可不是開玩笑的事,牙齒或者牙齦劇烈疼痛起來,不但影響到孕媽的飲食、睡眠、情緒等,甚至可能傷害到胎兒的健康。

孕媽牙齒感染導致的麻煩很大!

1、危害准媽媽健康

有證據表明,患重度牙周炎,不缺牙的患者,其牙周感染面積總和可達72平方厘米,相當於一個成人手掌掌面大小,這樣大面積而又隱蔽的感染病灶若長期存在,細菌及其毒性產物可通過血液循環導致准媽媽身體其他部位的免疫和炎症反應持續存在。

2危及胎兒健康

引起准媽媽牙齦疾病的細菌可能進入血液,通過胎盤感染胎兒,這樣可能影響胎兒大腦的發育,也可能導致胎兒出生後易患先天性心臟病等疾病,甚至有產生畸形或流產的風險,並且要小心引起早產。

美國學者曾報告患重度牙周炎的孕媽發生早產或新生兒低體重的幾率是口腔健康狀況良好孕媽的7.5倍。所以,美國牙周學會建議所有懷孕或計劃懷孕的女性都要進行牙周檢查,以預防或治療牙周病。

孕期牙病,當然要看醫生!

准媽媽出現牙齒問題,尤其是劇烈牙痛,最好去看牙醫,詳細告知醫生你的實際狀況,以便得到專業建議及制訂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孕期牙疼最易出現在兩個階段:孕早期,孕媽體內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明顯增加,可影響牙齦上皮組織的完整性;孕晚期,黃體激素的水平達到最高,使牙齦的毛細血管擴張、彎曲、彈性減弱,導致血液淤滯、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牙齦炎。

專家建議

孕早期和孕晚期,建議做最簡單最保守的治療,緩解疼痛。最適合做牙齒治療的時間點是在懷孕中期,也就是4~6個月的時候,這時胎兒比較穩定。如果想治本,最好等分娩後再進行最為穩妥。

警惕最易找上准媽媽的7種牙病

牙齒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牙痛,如齲齒、急性牙髓炎、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牙齦炎、智齒冠周炎等,都會伴隨不同程度的牙痛。牙痛本身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但若准媽媽因此情緒波動大、過度焦慮,則可能會造成流產或早產。以下是准媽媽最易遇到的7個牙齒問題。

1、妊娠期牙齦炎

牙齦發炎是孕期常見的問題,這是由於牙齦是性激素的靶器官。孕激素水平隨孕齡增加而上升,牙齦對微生物刺激的反應性就增強,使得牙齦充血腫脹,顏色變紅,刷牙容易出血,偶爾有疼痛不適的感覺,若不注意口腔衛生易患炎症,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刷牙時牙齦出血,牙齦發紅、鬆軟、腫脹、肥大。

應對:養成定期洗牙的習慣,在懷孕前要進行牙周潔治,懷孕後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做到早晚刷牙,使用牙線,餐後漱口。

2、齲齒
由於孕期飲食習慣的改變及飲食不規律,尤其是甜性、酸性食物對牙齒有較強的腐蝕性,孕媽容易遭遇蛀牙問題。此外,孕期唾液分泌增加,出現孕吐,使得口腔酸性高,慢慢使牙齒表面脫礦,而容易導致齲齒髮生,牙痛自然找上門。

應對:保持口腔清潔,抑制口腔細菌的生長繁殖,中和酸性物質,保持口內的鹼性環境。懷孕前應對口腔內已有的齲齒進行治療。若懷孕前未治療的牙齒在懷孕後出現症狀,應選擇在懷孕中期相對安全的時間治療。

3、牙周炎

有的准媽媽孕前就患有牙周炎,主要是由牙齦的局部因素(牙石、菌斑等)引起的牙周支持組織的慢性炎症。因為牙齦炎未能及時治療,炎症可由牙齦向深層擴散到牙周膜、牙槽骨而發展為牙周炎。懷孕後黃體酮水平升高,導致孕婦原有的牙齦慢性炎症加重,如果懷孕前就已經患有牙周炎而沒有及時治療,懷孕後牙周炎症加重。如果在懷孕期間不注意飲食和口腔衛生維護,會導致病情加重,引發牙齦出血、疼痛。

應對:儘早治療已有的牙周炎,早晚刷牙,使用牙線,多用漱口水漱口。要使用軟毛刷,刷牙時不要過分用力。多吃一些含有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如牛奶、蛋、瘦肉等,特別要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蔬果。

4、急性牙髓炎
牙髓受到急性的物理損傷、化學刺激以及感染等後充血,牙齒內部壓力增加,從而出現疼痛,其主要原因是深齲未及時治療,導致感染侵犯到牙髓,會有劇烈疼痛,尤其是夜間痛,一有溫度刺激就加劇疼痛。

應對:處理比較麻煩,需要進行根管治療,最好在孕中期進行,治療時機的選擇和一些用藥安全問題需要和醫生溝通好。

5、智齒冠周炎

智齒位置靠後,多萌出不正,很難清潔到位,長期的軟垢和細菌堆積導致牙冠周圍軟組織的炎症,初期只是牙齦疼痛紅腫,在咀嚼及吞咽時加重,可出現張口疼痛加重,當感染波及嚼肌及翼內肌時可出現牙關緊閉。局部可出現腫脹,淋巴結可增大及壓痛。此時可出現全身症狀,如全身不適、發燒等。

應對:一般在炎症初期就應該到醫院就診,進行局部沖洗,緩解炎症。配合正確的刷牙方法和含漱液來保持口腔衛生,可等分娩後把該牙拔掉。反覆發作不能消炎的智齒,可在孕中期4~6個月的時候,在產科醫生的監護下,找口腔外科專科醫生拔除較為安全。

6、妊娠期齦瘤
懷孕4個月後,牙齒之間的牙齦出現快速生長的鮮紅色齦瘤,易出血,過大會妨礙進食,常發生在前牙區。

應對:妊娠期齦瘤不是腫瘤,分娩後大多能縮小,但須經過治療才能消失。

7、牙齒鬆動

人的牙齒本來是有一定生理性動度的,牙根是靠牙周膜與周圍的牙槽骨相連而牢固地立於牙槽窩內,妊娠期由於黃體酮和雌激素水平升高,影響到牙周組織(牙周膜和牙槽骨)的穩定性,牙齒的生理性動度因而增加,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准媽媽在孕期某個時期會感到「牙松」了。

應對:在孕前如果牙齒周圍組織原本是健康的,這種現象在分娩後自然會消失。

媽媽提問:

Q:「醫生,我一刷牙就孕吐,可以用嚼口香糖代替刷牙嗎?」
A:嚼口香糖不能替代刷牙,如果孕吐很嚴重的話,儘量不在晨起的時候刷牙,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刷牙,飲食上儘量選擇不粘牙、粗纖維的食物。

Q:「聽說含一粒花椒或一口白酒可以緩解牙痛,孕期可以這樣做嗎?」
A:不要聽信偏方,這個做法對非孕期的人也不管用,孕期更不要隨便嘗試。

孕期護牙,注意做到這4點

1、補鈣很重要

胚胎2個月時,胎兒牙齒的小胚芽已經開始生長,到5~6月時鈣化,所以懷孕4個月到嬰兒出生後第1年,孕媽一定要保證體內鈣的含量。

從懷孕中期開始,就應該在醫生指導下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了。

白天多出去曬太陽,攝取足量維生素D。

每天應該喝250毫升牛奶或等量奶粉飲品,多吃蝦皮、蝦米、蛋黃、綠葉蔬菜等富含鈣的食物。

2、平衡膳食

要養成平衡膳食的習慣,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等健康飲食,補充充足熱量和優質蛋白質。

堅持少吃零食,少吃甜食和黏性大的容易粘在牙上的食物。

補充各種必需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

3、刷牙到位

懷孕期間要比平常更注重口腔衛生。孕吐後切忌立刻刷牙,因為吐出的往往是酸性東西,馬上刷牙會損害牙齒表面的釉質。

早晚各刷一次牙是基本保障,要注重刷牙面面俱到和有效性。孕媽若飲食習慣改變及進食頻率增加,可增加刷牙次數,如飯後、吃過甜食或其他東西後刷牙。

使用牙線,以清除牙刷無法完全清潔到的兩顆牙齒的鄰接面的菌斑。

孕媽可先用清水或是含氟漱口水漱口,一個小時後牙齒表面的酸性下降再刷牙。

4、定期口腔保健

定期檢查能保證早發現、早治療牙病。較嚴重和複雜的口腔治療,要在懷孕前進行,懷孕期間必須做的口腔治療可選擇妊娠中期進行。

最好孕前看牙:原則上講,應在懷孕前做詳細的口腔檢查,排除各種隱患。

照牙片:照X線牙片時,會用鉛衣圍裙圍上腹部做防護,使胎兒免於輻射。美國婦產科醫生協會關於孕婦口腔健康的指導意見:在懷孕期間,進行口腔預防、診斷和治療,包括拍攝X光片(在腹部和甲狀腺受保護的前提下),以及進行局部麻醉都是安全的。

謹慎用藥:在妊娠前10周最好不用或少用藥,在整個懷孕過程中用藥須特別小心。
因為頭3個月胎兒生長發育極其活躍,各種系統尚未完全形成,因此在妊娠頭3個月孕媽藥物使用不當就可能造成胎兒畸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d7LMm8BMH2_cNUgZC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