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服裝工藝結構方向微信公眾號WLB服裝術
(添加時備註姓名/學校或城市)
2月3日晚,楊麗萍在微博發文,稱自己以牛為主題創作的舞蹈作品無緣央視春晚,並分享了團隊設計的服裝和造型。微博發出後,便登上熱搜榜。
這個話題一發布,立刻引起發了網友的關注和討論,截至4日下午2點半,該話題吸引了2.4億網友圍觀,5.2萬人參與討論。
以下是楊麗萍微博全文:
正值今年牛年,央視春晚拋出了橄欖枝,讓我這個曾經在田間地頭放過牛的人,為央視春晚創作一個以牛為主題的舞蹈作品,藝術來源於生活,能表現出牛的犧牲精神和蓬勃的力量,在疫情之下要讓牛的精神帶領我們積極向上。
我要感謝和我一起不遠萬里來自雲南田間地頭的少數民族舞者們和我在春晚共同的努力,可是我們全力以赴創作的作品忽然無緣於春晚,但是我覺得崔曉東設計的服裝和賈雷創作的造型非常的精美,在這裡我要分享給大家。
以牛為主題的舞者造型圖
頭上戴著牛角裝飾
穿著極具特色的舞台服裝
造型很別致精美了
定妝照好漂亮
而且也很有節日氛圍
被斃掉太可惜了…
服裝用竹編、麻布等構成
有少數民族特色
舞者們還戴上竹編製作的牛角造型
充滿了野性和力量美
楊麗萍也在微博文中
特意點名感謝了服裝和造型的設計師們
對此 很多網友都覺得很遺憾
好想看到楊麗萍老師在舞台上的呈現
不想看什麼流量大拼盤…
紛紛發問
「這麼美的作品為什麼不能上春晚?」
雖然無緣春晚
但光這個舞蹈造型出來
就有很多人被打動了
更多網友力挺
「可以巡演,買票支持」
「光看圖片就能感覺到那種野性和力量的美」
「充滿蓬勃的生命力」…
而據記者透露
春晚第一次聯排時長達到7個小時,嚴重超時
這也必將導致大量節目被砍掉或壓縮
目前,已經有開心麻花、蔡明小品
和楊麗萍的舞蹈陸續被砍掉
雖然遺憾無緣央視春晚
不過各位小夥伴不用慌
2月4日
有媒體記者從2021年雲南省春節聯歡晚會導演組得到消息
楊麗萍被央視春晚斃掉的牛年主題舞蹈將於大年初一晚21:20
登上雲南衛視春晚
為了能讓該舞蹈完美的呈現給觀眾
舞蹈的錄製將在楊麗萍位於大理的楊麗萍大劇院完成。
楊麗萍的牛年舞蹈作品將上雲南春晚的消息傳開後
楊麗萍也發文承認了這一消息
楊麗萍發文的定位顯示為昆明
楊麗萍已經返回雲南為錄製舞蹈作品做準備
楊麗萍在文中透露了牛年主題舞蹈作品的男女主角
男主角是曾在她很多作品中擔任過主角的青年舞蹈家大朱
女主角是白族人小金花
小金花是楊麗萍17年前選到作品《雲南映像》里的
楊麗萍表示為了這次牛年主題舞蹈作品
他們再次回到了小金花的村子裡
只為能找到牛的形象
楊麗萍還表示:
「藝術來源於生活,在這片土地里,我們找到了藝術的初心」
楊麗萍老師的藝術成就值得敬佩
出生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楊麗萍,受當地載歌載舞的民俗風情影響,自小就熱愛跳舞。對她來說,跳舞不是刻意的,而是身體里自然而然的一種情感表達。
她從小時候就開始觀察一粒向日葵種子是怎麼生根發芽,怎麼迎著太陽旋轉;一隊螞蟻是如何交流信息,隊伍是如何蜿蜒曲折;毛毛蟲如何做繭,如何化蝶;天上的白雲是如何的變幻多姿......童年的楊麗萍,喜愛在自然中汲取靈感,將之融入到白族世代相傳的舞蹈中。
以自然為師,這也是楊麗萍最特殊的地方。
13歲時,楊麗萍入選西雙版納歌舞團,跟著歌舞團走村串寨,遊走於雲南廣闊大山中的各個民族,為他們進行歌舞表演,同時也從他們中間採風。
對其他成員來說,這樣的旅途未免辛苦。但對於楊麗萍來說,她覺得很快樂,因為她不僅可以跳舞,還可以領略雲南各族的風情,從各個少數民族的舞蹈中汲取到最原始的風情和跟自然最貼切的元素。
1980年時,楊麗萍被調到中央民族歌舞團。在團里,她要和其他的團員需要接受正規訓練。而那時候,舞蹈的正規訓練方式是西方的芭蕾舞基本功。這對楊麗萍來說,成了一種束縛,因為她覺得這不是自己的身體語言。她認為如果按照這種方式練習下去,無疑於自廢。
於是,她開始不參加正規訓練,只是在深夜裡,一個人去舞蹈教室里排練。而這樣也使得楊麗萍被團隊孤立,成為了一個叛逆女孩的存在。
但楊麗萍仍舊堅持按照自己的方式訓練。後來,她獨自創作了舞蹈《雀之靈》,用這支舞參加了第二屆全國舞蹈比賽,一舉成名,獲得大賽的第一名。 楊麗萍說:這是一場胳膊擰過大腿的勝利。
這場比賽的成功,讓楊麗萍正式打開了自己的舞蹈之路,她的舞蹈為世人喜愛, 而她的生命也像春天裡破土而出的嫩芽,就此打開、準備盛放。
視頻:楊麗萍《舞之魂/版納三色/孔雀》1989年春晚
楊麗萍的身子雖然極為瘦弱, 但她身上的每一寸皮膚,每一寸肌肉好似都是為了跳舞而長的。
就像她的好友所說:楊麗萍的上肢條件是無人可比的,她的每一個動作出去,就像箭一樣精準到位。
在舞蹈《雀之靈》拿到創作一等獎、表演第一名後,楊麗萍的舞蹈之路就開始越來越順,而她,也迎來了自己人生中燦爛的盛夏。
她接受世界各國邀請,相繼在菲律賓、新加坡、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家舉行專場舞蹈晚會。1990年在北京第十一屆亞運會閉幕儀式中表演獨舞《雀之靈》。1993年在春節晚會上應邀表演雙人舞《兩棵樹》,並獲得觀眾投票第一名。後來也參加了電視劇《蘭陵王》和《射鵰英雄傳》的角色出演,廣受好評。
但這個時期,楊麗萍呈現的更多的,是自己和舞蹈之間的關係。
在楊麗萍之前的孔雀公主的舞蹈,更多是歷史故事的沿襲,被奸人陷害、被王子拯救,到了楊麗萍這裡,她摒棄了傳統的歷史敘事,而是全然地展現孔雀的性靈。 她的孔雀,完全是一種毫無束縛的自我表達。
國內著名舞蹈編導高成明說:楊麗萍的《雀之靈》,創造了一種既抽象又典型的藝術形象,而這個形象既不是傳統,也不是國外進來的,而是她自己全然個體主義式的表達。
而楊麗萍的舞蹈之所以能成功,無可被複製,也是因為她在那個時候給了當代人耳目一新的審美體驗。
視頻:楊麗萍《瑞雪》1992年春晚
對於與自然大地親近的人,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是萬物成熟與豐收的季節。
對於楊麗萍來說也是。 她的秋天,是從離婚後創作《雲南映像》開始。
楊麗萍經歷過兩段婚姻。早年嫁給一個雲南知青,後來雙方覺得不合適就分手了。第二任丈夫是台灣富商,兩人雖十分相愛,但因為生育孩子的一些問題而最終分開。
如今,當大眾還在試圖從楊麗萍身上去尋找世俗情愛的標籤時,楊麗萍自《雲南映像》之後的生命狀態,就早已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當人們的關注點還集中在名利與情愛上時,楊麗萍關心的卻是中國文化的傳承、在意的是人類生命的進程、關注的是東方文化如何被世界認可。
楊麗萍曾說:「有些人的生命是為了傳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體驗,有些是旁觀,我是生命的旁觀者。我來到這世上,就是為了看一棵樹怎麼生長,河水怎麼流,白雲怎麼飄,甘露怎麼凝結。 我對於家庭生活的理解、對兒女的理解,和你們不一樣,一隻螞蟻可以是自己的兒子,一隻舞蹈也可以是自己最心疼的孩子。」
每個人所處的生命維度不一樣,而我們又怎能以一個低緯度的視角去看待一個難以理解的高緯度之人。
攝影|肖全
楊麗萍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當她斬斷了姻緣後,她反而可以心無所系地投身於更廣闊的天地中。
如果說雀之靈是楊麗萍的自感知,自我傾訴,那麼到了《雲南印象》,楊麗萍已經把自己置身於天與地的廣闊胸襟里。她以自然之女的姿態從容的行走在天地之間。
她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走遍了雲南的各少數民族村寨,搜集民族舞蹈素材,並從各村寨挑選演員。之後又花了18個月的時間傾其全力地進行編創,終於創作出了這部既有傳統之美又有現代之力的中國「現象級」舞蹈作品。
《雲南映象》讓雲南這個伸手能摸到白雲、側身能與大山耳語的地方「活了起來」,以彝族、佤族、哈尼族、傣族、納西族、白族等民族生活為原型,以栽秧鼓、象腳鼓、太陽鼓等68面來自民間收藏的鼓,以從村寨收集而來的600餘套純手工民族織繡的服裝和繡花鞋為元素,以及60多位能歌善舞的村民真情演繹,展現出雲南特有的天地自然、民族風情和人文情懷,在舞台上建造了一座「行走的民間歌舞藝術博物館」。
圖片|舞蹈網
攝影師肖全曾跟隨楊麗萍行走在為《雲南映象》而採風的旅途中,他用相機記錄下了這段旅程的珍貴相片。曾多次看肖全的這份影像集,都會驚訝於楊麗萍的美,她的美在跳《雀之靈》時是一種仙靈之美,但到了雲南映像時, 楊麗萍則像大地之母,她完全的融入了雲南的山山水水之中,她的舞蹈變得廣闊,以一身之軀承載了一方的本土文化。
在《雲南映象》的創作札記里,楊麗萍曾這樣寫道:
只要音樂響起來,我就在自我的一個心理場裡邊,我的手臂會無限地延伸。甚至延伸到可以握緊神的手,是這種感覺。我明白了奶奶跟我說的那句話,跳舞是在和神交流。然後你的魂魄是飄蕩的,飄開來的,離開你的身體。然後你會覺得那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感覺無與倫比,特別美妙。
楊麗萍的秋天,是對自然的回歸與對無限自我的延伸。
圖片|舞蹈網
視頻:楊麗萍、陸亞《兩棵樹》1993年春晚
2012年,楊麗萍以一曲舞劇《孔雀》結束了自己的舞台表演生涯,退居至幕後。這部舞劇改編自二十五年前的成名之作《雀之靈》,楊麗萍希望,自己的舞台生涯始於孔雀也終於孔雀。
在舞劇《孔雀》末尾章節「冬」的部分,在大雪紛飛的季節,在「涅槃」的名義下,楊麗萍選擇了神靈的懷抱作為最終的歸宿,沒有絢麗的舞姿,沒有傲人的技藝,在慢慢熄滅的舞動中,佝身而息。
退居之後,楊麗萍曾說:「舞台只是一個很小的空間,離開舞台不代表我以後就不跳舞了。舞蹈是我生命的需要,就像吃飯和呼吸一樣。我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起舞,可以在一棵樹下跳,可以在一片麥田裡跳,也可以跳給小鳥看,跳給河流看,在心裡、在靈魂里都可以跳舞,何必拘泥於舞台那麼一個小小的空間?如今我讓跳舞回歸到它初始的意義,挺好。」
2012年,是楊麗萍告別小舞台的一年,但也是楊麗萍來到了生命大舞台的一年。這一年之後,她的生命和藝術就如她的《孔雀之冬》一樣,走進冬天,完成自己的涅槃之路。
視頻:楊麗萍《梅》1998年春晚
打通地域文化界限
《雲南映象》出來後,成為雲南文化最著名的標籤。每一個到雲南旅遊的人,都會想到要去看看這齣舞劇。但同時,人們也將楊麗萍與雲南文化深深地捆綁在了一起。提起楊麗萍,就會想到是雲南的。
但其實,楊麗萍早已不只是雲南的。她身上雖然有明顯的雲南符號,但是其內在的靈性,早已幫助她打通地域間的界限。
多年來,楊麗萍一直行走於民間,挖掘蘊藏於民間的音樂舞蹈與民俗文化,尋找民族文化之根,再通過現代審美和科技的整合、介入打造全新的藝術作品,將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傳統地域文化與當代社會文化語境完美結合,讓現代人重新燃起對於傳統文化的強烈共鳴,重新貼近土地,感受民族的古老脈動。
《雲南映像》之後,楊麗萍又根據黃山文化編排了《黃山映像》。採風平潭,根據平潭7000年海洋文化編排了《平潭映像》,廣受好評,當地人更是說楊麗萍比他們這些當地人更懂自己的本土文化。而後,平潭也因為楊麗萍的這部舞劇而成為了走向世界的文化符號,變為中國的平潭,東方的平潭。
視頻:楊麗萍、劉岩、譚元元《歲寒三友·松、竹、梅》2006年春晚
揭露生命哲思
走進冬天的楊麗萍,相對於「關心人如何去動」,如今的她,也更「關心人為何而動」。
楊麗萍自己在接受採訪時所說,「我以前的演繹都是唯美的、傳統的、民間的舞劇,類似《雀之靈》、《雲南映象》等。早期的舞蹈會讚美生活的美好,但現今我會去思考關於生命更為深刻的主題。
《十面埋伏》是楊麗萍的實驗性舞蹈劇場作品。她不再以傳統身體語言講述單一故事,而是以中國歷史故事為出發點,以象徵符號傳達人文關懷,關乎身體、人性和社會,極具當代性和實驗性。
《十面埋伏》是楊麗萍用中國舞蹈在來講述人類內心的暗涌激流。楊麗萍說:兩千年過去了,國際上的戰亂沒有停過,幾百萬人流離失所成為難民。還有毒奶粉等惡性事件,人性依然邪惡。古今中外,不同的時空里,《十面埋伏》的故事從未停止,而比刀槍更可怕的是人心的埋伏。而她創作的《十面埋伏》是一場戰爭,貫穿古今一直沒有停下來的內心的戰爭。
同時,楊麗萍之前的作品是《孔雀之冬》、《孔雀》、《雲南映象》、《雲南的響聲》、《藏迷》等極具東方元素的原生態作品,用東方語言和中國觀眾對話。 而從《十面埋伏》開始,楊麗萍開始尋求國際語言和現代肢體語言,與更廣泛的地域觀眾對話。
視頻:楊麗萍、王迪《雀之戀》2012年春晚
打通東西文化差異
《十面埋伏》,在倫敦沙德勒威爾斯劇院首演,場場座無虛席,震撼英倫,成為了中國藝術給世界帶來的一場驚喜。
《十面埋伏》震驚西方後,上海國際藝術節又找到了楊麗萍,邀請她改編西方經典作品《春之祭》。楊麗萍接受了這份挑戰。
她邀請何訓田來當音樂總監,主張新東方美學的葉錦添當視覺總監,這些人,都是受到認可的華人當代藝術家, 楊麗萍與他們合作,創作出來的是一個以東方詮釋西方,以不同求大同的嶄新作品。
西方版本的《春之祭》,是一個單一的故事,但楊麗萍他們依據自身的理解而進行深化創作的《春之祭》,則是在探究人的生命修煉。他們以東方哲學和東方審美重新詮釋了西方經典《春之祭》,大獲成功,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演出排期超過數百場。
楊麗萍在訪談中說:「作為一個舞者,能夠傳承民族文化是我的福氣,我從來沒有放棄過。我這次照樣用了中國最具文化特色的元素,不會去抄西方或者學別人,就是把民族文化融到全世界關注的作品裡。」
楊麗萍無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文化繼承者,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創造者,她的作品無一例外都保存了文化的根脈,保持了土地的氣息與原始生命力,渾然天成,自然唯美。
與此同時,她又賦予了傳統文化現代的審美語彙,並且找到了傳統與現代的最佳結合點,打通了時空的隔閡。
在今天很多現代作品讓人望而生畏、無法理解的時代,楊麗萍的作品從未讓我們覺得望而卻步,相反,你會被她深深地吸引,這種吸引不僅來自於它的現代氣息,也同時來自於蘊含於其中的傳統文化的強大魅力。
楊麗萍曾說自己是一個「辟嫫」,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巫,是用舞蹈來講話的人,她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專門為了在天地之間舞蹈。
她的舞蹈可以跟宇宙溝通,跟人溝通,跟整個社會溝通,她人可以不相融,但是她的舞蹈可以。
如今再看,楊麗萍確實應了她自己的話。
希望在以後,有幸可以看到
楊麗萍老師團隊更多的作品
最後再來重溫一下楊麗萍老師經典作品
《雀之靈》
— THE END —
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 END | 無LIBO時尚 -
歡迎轉發朋友圈,你的支持是我們創作的動力
(部分圖片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眾號:無LIBO服裝設計 | WLB服裝術
微博:無LIBO 抖音號:無LIBO服裝設計
如果喜歡就賜我們一個吧!
更多獨家限量/高清/矢量素材歡迎到微店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