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新高三:一輪複習即將開始!這份搶跑攻略請收下

2020-08-17     理想眾望

原標題:致新高三:一輪複習即將開始!這份搶跑攻略請收下

對於剛進入高三的同學們來說,如何合理規劃復 習進度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

所以今天這篇文章就是給我們准高三生們的一份一輪複習避坑指南,相信自己,只要一輪複習真正做好了,高考你就贏了大半了,而且在後續二輪三輪複習的時候,你絕對會受益匪淺的!

高三首輪復 習按時間大致為:9月—3月初,這個時期為基礎能力過關時期。

關於一輪複習的疑問

一輪複習需要做什麼?

在第一輪復 習過程中,要扎紮實實地將基本概念、規律、方法、技巧落到實處,認真閱讀教材,聽老師的講解,作好課堂筆記,結合復 習資料,對基礎知識加深理解,準確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融會貫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規律、方法和技巧「爛熟於心」。

學生要養成每天(大約30分鐘)閱讀課本的習 慣,來加強基礎知識記憶。基本概念及理論的復 習在整個復 習中起著奠基、支撐的作用,如果不過關,後面的綜合復 習就會感到障礙重重。從近幾年高考試題看,基礎題仍占主要地位,做好了基礎題就拿到了基本分,失去了基礎題就失去了一切。

怎麼攻克難題?

在全面復 習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重點「攻堅」,突出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部分知識通常都是難於理解的內容,做題時容易出錯的地方。分析近幾年的高考試題,重點其實就是可拉開距離的重要知識點。要走出「越基礎越重要的知識越易出錯」的怪圈,除了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外,還要對作業、考試中出現的差錯,及時反思,及時糾正。

第一輪複習的重點是什麼?

現階段還應該把復 習重點放在分析失誤、查漏補缺上。查漏補缺的目的是找出自己的薄弱環節,及時補救。方法是,對照自己平時練習中發現的問題,以及自己在知識、思維、能力方面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練習,進行查漏補缺。特別要重視在基礎知識方面存在的缺漏,增加知識的覆蓋面。

一輪複習總體規劃

1.認真回顧課本知識:高中三年全部課程

這個階段過程主要是用於高中三年全部課程的回顧。這時候希望大家在回顧的過程中能夠找到自己知識遺漏的部分。這個階段相當的冗長,最主要的是要會學回歸課本。無論如何,高考絕大部分內容都貼近課本的。高考試題的80%是基礎知識,20%是稍難點的綜合題,掌握好基礎,幾乎能上一個比較不錯的大學。

因此,高三前期,同學們必須老老實實把課本弄懂。弄懂課本不是光記住結論,而是要通讀。即理科全部的原理要弄清、語文課文內標註的字詞句摘抄、英語課文至少要達到念的通順、文史類知識主線及同類型知識要素要學會整理等。

注意,第一輪復 習十分重要,大家千萬不要埋頭做題,而是先看課本,再「精」做題目。在復 習過程中一定先將課本看明白了,然後再做題,做題過程中不許看課本,不許對答案。會就會做,不會做一定要先想哪些內容遺忘了,哪裡想錯了,先做後面的,等隔一定時間再看不會做的,馬上看的話效果打折扣的。

2.把握好自己的節奏:提高自學能力與多問

很多學生因為在復 習過程中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導致前面部分沒弄懂,後面部分更是落下,學校在教學節奏控制上又不能根據學生本身制定。因此學生一定要提高自學能力,如果實在跟不上節奏,就先關注最基礎最簡單的題目,將遺漏的課本部分做好畫線標記,或將頁面折起做標記,以利於及時的回顧。

在學的過程中不要因為面子問題不敢發問,建議學生在弄不懂的問題上多問同學,多問老師。最好能夠找到水平相當的同學,互相約定好給對方做考察,給對方講解雙方對知識點的認識,互相研究題目。

同學之間相互溝通時所掌握的內容比問老師的效果更好,因為在互相溝通的時候可以帶著任何疑問,可以很容易的將思維的漏洞補齊。

3.正確處理作業和練習

在處理作業上,千萬不要死磕題目,記住兩個原則:

一.不要和自己過不去。第一遍做不出來或做錯就直接先放棄,但是要保留這道題,每天抽1~2分鐘看下這類不會做的題,無論是看課本也好,聽老師講解也好,做到一眼看出這題怎麼做時,再動手做,並將這類題型留好。

二.要加強互動性。不僅是和同學之間的互動,還要和課本進行互動。做完作業不要看對答案,留到第二天把有困難的和同學交流,或第二天看別人怎麼做,然後問他怎麼想的。如果不善於問同學,至少等到第二天再看課本或是答案。

無論對錯,看答案或對答案的過程中儘量回顧當時我是怎麼想的,與別人差別點在哪裡。這樣,儘管你當時沒有「獲取」答案,但是留下了疑問,又多一些時間來探討自己做題時的思維。

當基本弄懂一個章節後,一定要定期回顧,如一周的時間後,翻一下課本,這周學了什麼,然後給自己限制時間做幾道題,用以驗證自己哪些內容真正是明白了。通過這麼練習,遠遠比大量做題效果好的多。

4.利用每一次考試做好三件事

處理考試上,要認同自己。分數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的那些分數和你得不到的分數,畢竟不是高考,當前階段分數的高低沒有任何意義。

你只需做三件事:

一.根據你所獲取分數的部分,整理你當前會的知識,會做的題型。

二.根據你所丟的分數,立即回歸課本,看完課本後再做一遍。

三.拿著卷子問自己,當時做對的題自己是怎麼想的,不會的題當時是怎麼想的,現在會的題和當時不會做時差距在哪裡。

5.努力很重要不要瞎努力

很多人認為高三有一年的時間,只要花時間肯學,成績一定能上去。其實這話是不對的,考試並不是你一廂情願的付出就有收穫的。同樣一個事物,有的人幾秒鐘就可以認知,有的人花費幾天的時間也難以理解。這其中的差距是什麼呢?

有人問如何換角度看問題?方法是什麼?這個話題並不難。簡單說下怎麼換角度看試題,我們要善於思考,每次看題的時候(注意是看題不是做題),問下自己,這題幹嘛要這麼出,是準備考察我什麼?如果我是出題的,能不能把題目出的更加複雜一些?通過這麼去想,會漸漸明白題目是如何產生的,那麼看到新題,也能從容應付。

至於方法,有學習的方法,有考試的技巧,這些都是方法,如前面說的,根據英語用來交流的表達習慣,及語意的精確原則做題,就是一種方法和技巧。如英語完型填空中凡是關聯詞、轉折詞必然有暗示,也是一種方法和技巧。像選擇題,我們完全可以忽略中間過程,只得出結論,就有很多方法。

如數學關於取值範圍的,我們可以根據選項來取特殊值代入驗證。如文史類(甚至生物)選擇題,我們完全可以按照語文閱讀理解的角度去分析出最佳答案,即使某些知識點遺漏了也能得分。

高考中,一些考得出色的同學堪稱「狀元」或「高人」。

他們的經驗之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特別是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了這些想法和說法的真理性,可供大家考試時借鑑。

一.地毯式掃蕩

分清主次,一切為掌握課本讓路,將知識點蠶食的乾乾淨淨;有舍必有得,要學會放棄那些看起來很有價值,但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且浪費時間的題和事,等有時間和基礎打牢後回過頭再做或藉助老師和學習好的優勢迅速解決。

先把該複習的基礎知識全面過一遍。追求的是儘可能全面不要有遺漏,哪怕是閱讀材料或者文字注釋。要有蝗蟲精神,所向披靡一處不留。

二.融會貫通

樹型結構思想,分清根、杆、枝、葉及其關係,理清脈絡關係。

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繫。把一章章一節節的知識之間的聯繫找到。追求的是從局部到全局,從全局中把握局部。要多思考,多嘗試。

三.撿「渣子」

課前預習找,課中記、課後回憶,睡前回顧;作業後試卷後的梳理。

即查漏補缺。通過複習的反覆,一方面強化知識,強化記憶,一方面尋找差錯,彌補遺漏。求得更全面更深入的把握知識提高能力。

四.衛星定位法

衛星定位法,即看到題就明白考那塊知識的、主要解題思想、解此題所所遵循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典型題解法、類似題直接運用解題方法。

做題,做各種各樣的題。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解題去練習運用知識。掌握各種解題思路,通過解題鍛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基礎,還是基礎

750*80% 基礎=600=本一線。複習時所做的事很多。有一大堆複習資料等著我們去做。千頭萬緒抓根本。什麼是根本?就是基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是教學大綱 也是考試的主要要求。在「雙基」的基礎上,再去把握基本的解題思路。解題思路是建立在紮實的基礎知識條件上的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和入手點。再難 的題目也無非是基礎東西的綜合或變式。在有限的複習時間內我們要做出明智的選擇,那就是要抓基礎。要記住:基礎,還是基礎。

六.學文科,要「死」去「活」來

要 做縱橫家,即縱向比較,橫向聯繫。歷史學科,有很多需要背誦的東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歷史史料的要點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記。要多次反覆強化 記憶。歷史課是一門機械死記量比較大的學科。但是在考試時,卻要把記住的材料靈活運用,這就不僅要記得牢,記得死,還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謂「死」去 「活」來,不單學歷史,學地理,學政治,以至學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來。歷史學科,有很多需要背誦的東西,人物、事件、年代、一些歷史史料的要 點等等。有些材料,只能「死」記。要多次反覆強化記憶。歷史課是一門機械死記量比較大的學科。但是在考試時,卻要把記住的材料靈活運用,這就不僅要記得 牢,記得死,還要理解,理解得活。是謂「死」去「活」來,不單學歷史,學地理,學政治,以至學理化生物,都需要「死」去「活」來。

七.「翻餅烙餅」

周總結,月複習。複習猶如「烙餅」,需要翻幾個個兒才能熟透,不翻幾個個兒就要夾生。記憶也需要強化,不反覆強化也難以記牢。因此,複習得兩三遍才能完成。

八.強科更強,弱科不弱

強科更強,弱科不弱;強科有弱項,弱科有強項

水桶裝水意識,不拉強科力拉弱科。在考試的幾個科目上,一個人有強有弱,是太正常了。複習的策略,就是揚強扶弱。有的同學是只補弱的,忽視了強的;有的同學是放棄弱的專攻強的。從整體看,都未見明智。強的裡面不要有「水分」,弱的裡面還要有突破。大概是十分高明的策略了。

九.記住該記住的

運用推導原理來衡量那些是必須記住的或只需理解的。

「該記的只好記住,可是,能夠不記的就不要去記憶」。為了減輕記憶的負擔,能夠偷懶的地方犯不著去玩命——本來該背的就夠多啦!根據知識的特點,在記憶和理解之間,可把知識分為四種類型:只需理解無須記憶的;只需記憶無須理解的,背下來就是了;只有記憶才能理解的;只有記憶才能記住的。我們這裡取得是「出力最小原則滾動式複習法。先複習第一章,然後複習第二章,然後把第一二章一起複習一遍;然後複習第三章,然後一二三章一起複習一遍……以此類推,猶如「滾動」。這種複習法需要一定的時間,但複習比較牢固,由於符合記憶規律,效果好。

十.過度複習法

篩煤原理:邊篩邊砸,越篩越少,越篩越輕。「過度複習法」記憶有一個「報酬遞減規律」,即隨著記憶次數遞增,複習所記住的材料的效率在下降。為了這種「遞減」相抗衡,有的同學就採取了「過度複習法」,即本來用10分鐘記住的材料,再用3分鐘的時間去強記——形成一種「過度」,以期在「遞減時不受影響。

十一.題不二錯

做完題只是完成了一半任務,另一半任務:1、通覽全卷看都考到哪些知識點。2、答案與標準答案還有哪些差距。3、做錯題的原因。4、哪些題型或解題思路值得今後借鑑。

複習時做錯了題,一旦搞明白,絕不放過。失敗是成功之母,從失敗中得到的多,從成功中得到的少,都是這個意思。失敗了的東西要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高考必刷題合訂本》是專門針對高考一輪複習的訓練書,知識點涵蓋各學科高考全部知識點考點,題型經典,能夠切中高考命脈。每門學科都有相應的書目,解析詳細,點撥到位,幫助你一步步夯實基礎,看得到成績的進步,才能有自信呀。

十二.「繞過攔路虎,再殺回馬槍」

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別有洞天。考試時難免會遇到難題,費了一番勁仍然突不破時就要主動放棄,不要跟它沒完沒了的耗時間。在做別的題之後,很有可能思路打開活躍起來再反過來做它就做出來了。考試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裡要多拿分也要講策略。

十三.「對試題抱一種研究的態度」

能戰勝自己弱點的人,世界上他還會怕什麼。淡化分數意識,可能是緩解緊張心理的妙方。因此,對試題抱一種研究態度反而會使我們在考場上更好的發揮出最佳水平。有一顆平常心比有一顆非常心有時更有利。

十四.「多出妙手不如減少失誤」

以靜制動、穩操勝券。這是韓國著名棋手李昌鎬的一句經驗之談。他談的是下棋,但對我們考試也不無借鑑意義,特別是對那些學習比較好成績比較好的學生,要取得出色的成績,創造高分,減少失誤是為至要。

十五.打團體賽

「差的學科要拚命補上來,達到中等偏上水平;好的要突出,使之成為真正的優勢。」這裡的道理與上述相仿,也是對待自己的強弱項中的一種策略。中考高考都是「團體賽」,要的是全局的勝利而不能是顧此失彼。

十六.要掌握考試技能

善假於物。「基礎題,全做對;一般題,一分不浪費;盡力衝擊較難題,即使做錯不後悔」。這是應該面對考卷時答題的策略。考試試題總是有難有易,一般可分為基礎題,一般題和較難題。以上策略是十分明智可取的「容易題不丟分,難題不得零分。「保住應該保住的,往往也不容易;因為遇到容易題容易大意。所以明確容易題不丟分也是十分重要的。難題不得零分,就是一種決不輕棄的的進取精神的寫照,要頑強拼搏到最後一分和最後一分鐘。

十七.善於總結,不斷探索

竹子做節,節節升高。平時做題時,關於分析和思考問題,並積極支總結,探索新方法;並不是為了做題而做題,而是要主動積極地追尋在題目和解答之間的必然聯繫,把題目做活。

最後,希望准高三們都能夠安心備考,2021年高考,加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_Dk-nMBd8y1i3sJY-c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