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兩縣,均以關為名且都為歷史悠久之地,其一設於西漢

2019-10-06     滄海桑田史海沉鉤

山西省,位於我國華北內陸,因地處黃河中游東岸,太行山以西而古有「河東」之稱,並得名「山西」。山西省域形似東北斜向西南的四邊形,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有「表里山河」之稱,且重要關隘眾多,今山西就有兩個縣以「關」為名,分別為壺關縣、偏關縣。

壺關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豫兩省交界處,為地級長治市轄縣,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壺關縣,春秋屬晉,戰國先屬韓,後屬趙,秦時屬上黨郡,西漢初置縣,因古壺關口山形似壺,且在此置關,古名壺關,設縣後稱壺關縣。

壺關設縣後屬上黨郡,隋時改上黨郡為潞州,上黨縣也由壺關析出,壺關、上黨兩縣均隸屬於潞州。隋及唐初,潞州、上黨郡兩者數次變遷,壺關也曾短暫併入上黨縣,但其地均屬之。唐中期以後,壺關縣隸屬於潞州,北宋屬隆德府,元及明時屬潞州,清朝屬潞安府。建國初,壺關縣隸屬於長治專區,後屬晉東南專區、晉東南地區,1985年隸屬於地級長治市至今。

偏關縣,位於山西西北部山西、內蒙古交界處,北靠長城,西臨黃河,為黃河南流入晉的起點,自古為長城上的邊關重地,現為山西省忻州市轄縣。偏關境內有著名的偏頭關,縣名也因此得名,偏頭關是與雁門關、寧武關並稱的「外三關」之一,素有「三晉之屏藩」「晉北之鎖鑰」之稱。

偏關古稱林湖,五代時置偏頭砦,後設偏頭寨、偏頭關,明朝時是長城邊關重地,為山西鎮駐防之地,清朝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正式設偏關縣,隸屬於寧武府。建國後,偏關縣先後隸屬於興縣專區、忻縣專區、晉北專區、忻縣地區、地級忻州市等,也曾短暫併入河曲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UDYoW0BMH2_cNUg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