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電視里看到上面這張圖的電視情節,實在是忍不住了。
這部劇就是最近在播出的,名字就算了,不說了。
這是瞎?是角色瞎,還是導演不明?這能打槍?
這些個抗日神劇,可長點心吧。
要說起抗日神劇,鼻祖或許是李幼斌等主演的《亮劍》(2005年),或許是文章等主演的《雪豹》(2010年),但其實這兩部作品也還算在線,其中的情節也能符合常理,裡面的鬼子也不是腦殘一般的存在。
但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兩部劇的巨大成功,之後的抗日神劇開始一批又一批的出現,越來越誇張,越來越肆無忌憚。
只想說,
——現在有多少抗日神劇,以後,或許就會有多少漢奸的影子。
當然這裡說的不是演員,而是投錢拍這些作品的人。這裡的漢奸,也並不是說盼著以後發生什麼戰爭,只是說,如果一旦發生些什麼事,這些個如今拿著錢,拍著抗日神劇,看似愛國的人,不知道會不會是那些變得最快的。
所以,以下,三問抗日神劇——
拿著民族傷口上的痛處,反覆蹂躪,以圖謀利的傢伙,難道不是……?
抗日神劇的背景當然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然而這一段的歷史,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苦痛的,不堪回首的。
可是,現在呢?
那些抗日神劇里,卻把這些民族的苦痛拿出來反覆蹂躪戲謔,娛樂化、誇張化,以圖拍成電視劇賺錢。
說真的,劇情里的有些情節或場面,真的看不下去,不忍看下去:
比如鞭打犯人,比如用燒的發紅的鐵烙燙在人身上,比如日本兵集體蹂躪中國女子……
而且這些鏡頭往往不加任何掩飾或手法,還喜歡打特寫,實打實的鏡頭就上去了。
多殘酷!那可是骨肉同胞啊!
你可知道,被稱為「常勝將軍」的劉 bo cheng,在晚年的時候,拒絕看一切的戰爭片,因為他覺得實在太殘忍。可現在的這些神劇呢?
這些抗日神劇,真的能培養愛國情懷嗎?
那些守著電視機,看著抗日神劇的人,真的是為了培養愛國情懷嗎?
我覺得沒有,其實就是圖一樂呵。
受眾往往是上了年紀的、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觀眾。忙碌了一天之後,覺得很累,睡覺前需要放鬆放鬆而已。於是,抗日神劇變成了一種消遣,因為到底拍得怎樣不重要,就是圖一「爽」字。
這樣一來,所謂的「鬼子」也不過符號化了,只是劇情中萬能的反派形象而已,作用就是對比烘托主角的高大善良,供我方一頓猛揍,然後供以觀眾去唾罵和憎恨。當然,這種憎恨在睡一覺起來的第二天便就會煙消雲散。
講白了,對於編劇而言,要去構建一個強大的、令人容易憎惡的反派角色,實在費時費力。那該怎麼辦,你看,那鬼子正扛著槍過來掃蕩。
抗日神劇,不僅容易過審,而且又能有相對穩定的收視率,各電視台對此也有一定的需求,總之對投資者來說,性價比和安全性都很高。
但這些,真的能夠培養愛國情懷嗎?
而且當下,你會發現,「抗日」逐漸簡化為一種故事背景,武打、槍戰、愛情、時尚、性感等類型元素也統統裹挾進來。
多可笑!
這給我們的下一代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在如此消費歷史的投機熱潮中,對於歷史的認識和民族的認同感難免會被扭曲,這對於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群,特別是我們的青少年而言,難免會使他們有代入感,覺得真實的歷史就是這個樣子。
而這些所謂的「藝術創作」,將敵人如此弱智化地刻畫,將戰爭的殘酷述說地如此輕描淡寫,更是對於家國先烈們的大不敬,當前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勝利就這樣被說得輕而易舉、唾手可得,恐怕就很難讓後人去反思戰爭,去珍惜現在,更不會發自內心地認同和平與秩序的可貴。
我是老奸巨猾的董姐,今天實在忍不住了,說兩句,歡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