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點30分,蒙城通往河溝的道路上,一束明亮的光源在向前移動,「滴!滴!」幾聲刺耳的鳴笛聲,打破鄉間的寂靜。這是蒙城鄉鎮農班車最早始發的班車之一,從蒙城老汽車站出發,途徑呂望、三義開往蒙城河溝。
這輛農班車上的駕駛員叫陳志,他是蒙城至河溝14輛農班車司機中的一員,蒙城到河溝,兩地的距離約35公里,全城車票10元,平時他往返兩趟,在周末進城人多的時候再多跑一趟。
昔日:農班車司機風光無限,班車被乘客擠滿
今年55歲的陳志,從第一輛農班三輪車開始,開了近三十年的農班車。他也算是開車最久的農班車司機之一。
2000年前後,農村幾乎沒有私家車,農班車也就成了城鄉之間的紐帶。
「那時候的農班車是個稀罕物,每一趟都是拉的滿滿的。」
「站在路邊的人是等車還是等人,掃一眼就知道了。」
鄉村的道路不像縣城車站,坑坑窪窪的道路把每個村串聯起來,路邊也沒有固定的停車站點。老陳發車的時間仿佛也總是不固定,沿途一般都會撿很多散客,只要裝得下,從來不會拒載。
「那時候好像總有拉不完的人,晚上七八點還有人。」
「從三輪換雙排、麵包車,到五菱之光到現在的大車,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很累,真的能掙錢,累並快樂著。」
人多車少,供不應求。班車增加,運營市場競爭加劇。但起初,對所有班車運營而言,收入一樣也沒減少。為了避免出現無序競爭,大家還自發成立車隊,制定市場規則秩序。
現狀:車票價格翻倍,乘客少了一半
時代發展,城市化加快推進,私家車普及、鄉村人口流動加速,一度刺激到客運市場。鄉村客運班車經歷了「人滿為患」到「人煙稀少」的變化。
「最明顯的變化是農村的私家車多了,老百姓出行不在以農班車為主了。剛開始,買車的家庭還是少數。但到2010年後,轎車幾乎已經普及了。」
「還有一個現象是農村的人口流失大,很多年輕人在家吃不上都跑到外地里打工去了。」
從縣城到河溝的全程票價原來5元,現在是10元,價格漲了一倍,但客流量少了一半。 現在農班車上,18個座位,多數是空著的。
困局:下鄉計程車增多,日子更不好過
下鄉的路修的越來越好,以前坐農班車往返的人,為了節省時間,大多選擇從縣城直接做計程車回鄉。
「計程車空間小,三四個人結伴,直接就包車了,這樣就搶走很多客源。」
「平時,坐車人的不到一半,一年到頭,也就年關人多了,能掙點錢。」
多少年過去,農班車人氣已不似以前那麼火爆,返村農班車乘客目的地很多,有的只坐到呂望,有的只坐到三義,甚至,空車開回目的地。現在,他們多數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老陳坦言,現在一輛班車每個月平均收入七八千元,除去保險費、檢修費等各種成本,每個月的凈收入是四五千元,這還要包括司機和售票員的工資,雖有每年有一萬多元的燃油補貼,但依然不能解決現狀。
未來:農班車被公交車取代
這麼多年來,保證農村居民出行,農村班車功不可沒。農班車司機也在褒貶不一聲中走來。如今,農班車司機「風光」不在,甚至走向沒落。班車營運的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市場自然選擇帶來的結果。未來,農班車也會被公交車取代。
「半輩子都在這車上了,一身的職業病,也都是開車得的,要是換工作還真不知道幹啥去。」
「農班車收走之後,就回家吧,帶帶孫子,照看家。」
說完這些,老陳將排擋杆掛進「1」檔位,猛轟油門,農班車徑直開出,呼嘯而去…
來源:蒙城身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