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夏圭山水畫:水墨蒼勁,意境深邃清遠

2019-07-20     古溈書畫

夏圭,(1180-1230)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四大家之一,宋寧宗(1195-1224)時為畫院待詔,與馬遠同時代,都師承李唐,風格相近:構圖簡括深遠,筆墨峻峭爽利,擅用「斧劈皴」,後人並稱「馬夏」。但如細察,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區別:相對而言,馬遠重筆,轉折頓挫,凝重峻利,而夏圭善墨,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淋漓蒼勁,墨氣襲人」;構圖上,馬遠刻意將近景置觀者目前,所畫人物五官清晰,姿態生動,樓閣則以「界畫」法刻畫精細,而夏圭則將景物遠置觀者身外,畫人物僅圈臉勾衣、點簇而成,樓閣隨手勾畫,筆簡而形具。這影響延及元代:王蒙畫中近景人物其衣冠、五官、舉止皆精細生動;倪瓚畫中幾乎無人,而黃公望與吳鎮畫中人物的簡筆則顯然取法夏圭,畫面之空寂,也分明承襲李唐以至馬遠、夏圭的簡略遺風。


宋 夏圭 寒林對雪圖 絹本 154x70cm 嘉德2009 成交價134萬元

夏圭《寒林對雪圖》是從日本回流的中國宋代名家作品。元代重要的鑑藏家袁桷題跋為:滿林寒色凍雲垂,正是雪深三尺時。兩翁相對渾無事,門外風嚴知不知。

《寒林對雪圖》以空濛的山林為背景,在筆法上,多用濃筆,轉折方硬,富於力度感。山石用大斧劈皴,畫筆峭拔剛勁,充分表現了夏圭獨特的風格,墨色渾厚古樸,耐人尋味。左邊的兩棵樹經歷了風雪的洗禮之後,堅毅挺拔,山下懸壁勁樹橫枝,與遠近重疊的峰巒相互輝映;山頭茅屋、圍柵信手揮就,線條富有變化和張力。樹葉與點苔用赭色和墨色交替點綴,樹幹瘦硬如鐵,多呈橫斜曲折之態,與右邊探頭而望的小樹枝遙相呼應,充滿了無限的生機。山林中的茅廬里,兩位長者促膝暢談,渾然不知窗外的寒冷早已凝固。整幅畫面寧靜安詳,神韻精緻,氣脈貫通,格局新穎。夏圭有意留出右上角的空白,整個畫面中心靠左半邊,進一步把北宋重巒疊嶂式的繁複構圖改變為局部突出的描繪。畫面留較多空白,「計白當墨」,虛中有實,使境界顯得很開闊。他善於大膽地概括和剪裁,用精練的筆墨把觀者引入詩一般的境界、開創了以少勝多、空靈深邃的格局。《寒林對雪圖》體現了夏圭特有的風格,也是最富有特色的「夏半邊」構圖方式。寥寥數筆,表現出一個異常廣闊、曠遠的空間。作品個性鮮明,粗看意境深邃,細品回味無窮。《寒林對雪圖》是夏圭雪景作品中的神品,也是中國繪畫寶庫中的神品,將久久留傳,不朽於世。


宋 夏圭 雪堂客話圖 絹本設色 28.2x29.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白雪皚皚,寒氣襲人。溫暖的山林房舍中有二人清談,山間溪中一漁翁寒江獨釣。夏圭《雪堂客話圖》展示了一幅寧靜的江南雪景。

《雪堂客話圖》筆法蒼勁渾厚,山石多用小斧劈破和短線條禿筆直破,從而取得了方硬奇峭,以表現山石方硬奇峭而又蒼潤渾融的質感,獲得水墨蒼潤的藝術效果。天空和水略染淡墨,以烘託大雪的潔白和寒氣襲人的氣氛。由此也可以看出夏圭雖師李唐,但又各有所長。馬遠用筆剛勁而偏於露,夏圭用筆剛勁而趨於含蓄,這一特點在《雪堂客話圖》中表現得比較明顯。構圖採取[邊角式]局部取景法。全圖筆法蒼勁深厚、豪放典雅。夏圭、馬遠同師李唐,但又各有自己的風格。馬遠用筆剛勁而偏於露,而夏圭用筆清勁而偏於含畜;馬畫[意深],夏畫[趣勝],此畫較多地表現了這些特色。

《雪堂客話圖》是夏圭傳世精品佳作,為其早期作品。畫中描繪了雪後欲融未化時的景色,體現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蘊藏著的勃勃生機。遠景用勁利方折的線條勾勒出遠山一角的輪廓和紋理脈絡,少皴多染,以顯其陰陽向背和層次變化。坡腳則隱沒於淡墨暈染的煙嵐霧靄之中。畫面左下方的景物構成了畫面的主體,山石在運用了斧劈皴後以淡墨加染,生長在岩隙之中的兩株老樹,前後掩映,如雙龍對舞。水岸邊,有一水榭掩隱於雜樹叢中,軒窗洞開,清氣襲來。屋內兩人正在對坐弈棋,雖只對其圈臉、勾衣,寥寥數筆,卻將人物對弈時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現出來。遠處山頂與近處枝權之上有未融化的積雪零星點綴。由於經過近九百年的氧化,絹已發黃、變暗,使得用蛤粉點染的白雪歷久彌新、晶瑩璀璨。畫面右下角為細波蕩漾的湖面一隅,一葉小舟漂於湖面之上。畫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無際,把觀者引入深遠渺茫、意蘊悠長的境界。


南宋 夏圭 雪溪放牧圖頁 絹本設色 25.7x26.6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晴空草坡,雪地溪流。水石清瑟,大樹數株,傍立溪邊。一戴笠童子,牽一水牛,上岸前行。這是南宋傳世名畫《雪溪放牧圖》所描繪的田園風景,寧靜而安詳。作者用勾勒填彩法畫樹幹,雙鉤或攢筆畫樹葉,用筆雖簡,但樹葉疏密、層次卻表現得恰到好處用淡墨染天空和溪水,以烘託大地的皚皚白雪。


南宋 夏圭 雪溪放牧圖 局部

《雪溪放牧圖》筆墨精勁,刻畫細膩。牧童用力牽牛,水牛不想前行而頑固抗拒的神態以及繩子拉得很緊的細小動作,描繪得惟妙惟肖,不愧為南宋小幅山水人物畫精作。作者以極為簡括的構圖和痩勁的線條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追求心靈自由、親近自然山水的訴求,藝術風格樸素清逸,可稱是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作品。


南宋 夏圭 雪溪放牧圖 局部

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


夏圭的繪畫風格雖與馬遠多有相類,然又不乏其獨特的個性特徵。曹昭《格古要論》評曰:「夏圭山水,布置、皴法與馬遠同,但其意尚蒼古而簡淡,喜用禿筆,樹葉間夾筆,樓閣不用界尺,信手畫成,突兀奇怪,氣韻尤高。」他作畫用水較多,故畫面更顯溫潤秀逸、水墨淋漓,人稱「拖泥帶水皴」,又喜在染後用禿筆焦墨點垛,所謂「泥里拔釘皴」是也。相對馬遠的峭拔犀利,夏圭則絲毫不露圭角,蘊圓渾於蒼勁,於疏鬆中見俊秀。董其昌雖對「北宗」山水有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曾言「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其意欲盡去模擬蹊徑。而若隱若沒,寓二米墨戲於筆端」。夏圭多少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以貌取神。夏圭的畫缺少馬遠畫中那種富貴、矜持的氣息,卻多了幾分散淡、荒率的野趣,其中的宮廷氣息相對來說已淡化了許多。






南宋 夏圭 雪溪放牧圖 局部


南宋 夏珪 風雨行舟圖 絹本設色 23.9x25.1cm 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此作又名《雨江舟行圖》、《風雨山水圖》,南宋夏珪作。

有學者曾懷疑此畫右下角「夏圭」的署名為後來所添補,但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研究實驗室對款字及其周邊曾作詳盡測驗,證明署名的墨調和畫中的墨調是一致的。通過高倍放大鏡顯示,畫面和署名處墨和絹面的粘和方式也明顯一致。這一證據至少證明了此畫創作與落款應在同一時期完成,排除了後添之說。


宋 夏圭 山腰樓觀圖頁 38x8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 夏圭 山腰樓觀圖頁 對頁題跋

在《山腰樓觀圖》中,畫面左側奇峰矗立,一處樓閣隱沒在林莽之中,右側以大片的留白表現天空。作品表現的是遠眺山林那浩大空濛的感覺,圖中奇峰之下霧靄沉沉,與右側天空相連,使奇峰山巔仿佛懸於天上,極為抓人眼球,畫家構圖功底紮實,整個畫面全無頭重腳輕之感。從遠及近,空間層層遞進,讓我們從不同側面感受了南國林莽那深沉厚重的氣氛。同時也讓我們領教了畫家夏圭那嫻熟的構圖技巧,與精妙的繪畫技藝。夏圭的畫法深受禪宗思想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山腰樓觀圖》筆簡意遠,遺貌取神,是這種觀念的生動體現。


南宋夏圭《澤畔疾風圖》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一般認為,夏珪山水畫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其早期風格以藏於台北的團扇《觀瀑圖》為代表,多得力於李唐。中年的成熟畫風,以藏於台北的《溪山清遠圖》為代表,筆墨布局脫胎李唐,已成自家面目。晚年創作的減筆山水畫,以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所藏的《山水十二景》殘卷為代表。從畫風及筆墨分析,此作應系夏珪中年作品。

此作曾經黔寧王沭昕、阮元、完顏景賢遞藏。左下方鈐「朴孫心賞」,右上方鈐「黔寧王子子孫孫永保之」,右上方畫面邊緣處有一朱文印的邊角,內容不辨。


南宋夏圭《澤畔疾風圖》局部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卷 紙本墨色 46.5x889.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溪山清遠圖》繪晴日江南江湖兩岸的景色:群峰、山岩、茂林、樓閣、長橋、村舍、茅亭、漁舟、遠帆,勾筆雖簡,但形象真實。山石用禿筆中鋒勾廓,凝重而爽利,順勢以側鋒皴以大、小斧劈皴,間以刮鐵皴、釘頭鼠尾皴等,再加點,筆雖簡而變化多端。夏圭非常擅長運用墨色的變化,在慣用的層層加皴、加染的「積墨法」外,往往加用「蘸墨法」,也就是先蘸淡墨,後在筆尖蘸濃墨,依次畫去,墨色由濃漸淡,由濕漸枯,變化無常。再加上「破墨法」,以墨破水,以水破墨,以濃破淡,以淡破濃,使墨色蒼潤,靈動而鮮活。空曠的構圖,簡括的用筆,淡雅的墨色,極其優美地營造了一幅清凈曠遠的湖光山色。


南宋 夏圭 溪山清遠圖 卷 局部

中國傳統山水畫注重畫家對大自然的總體感受,因此在對客觀事物的觀察上把視線投射到每個可入畫的角落,於俯仰間全方位地表現山川景色,使自然特徵和各局部景物盡露無遺。正因包含眾多,故中國傳統山水畫極考究布局章法。


 山岡巨石,危岩壁立,叢林茂樹,山寺樓觀,遠山朦朧,江水遼闊,圖作無盡江山之景。畫卷構圖虛實相間、開合有致,全無拖沓拼湊之感。山石用粗勁的大斧劈皴,以勁利方硬之筆勾括,間以水墨渲染,塊面分明,折落有勢。棲閣層宇,不假界尺,信筆畫就。圖中點景人物雖用筆寥寥,但各種動態的相互呼應關係躍然紙上。整體畫風清勁健爽。全圖洋洋洒洒近九米之長,堪稱南宋傳世作品中的鴻篇巨製。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這類硬派山水都繪於絹上,而此圖為紙本,頗為少見。





後人稱夏圭為「夏半邊」,而《溪山清遠圖》顯然是全景,原圖無款印,也許受了「半邊」概念的制約,如此浩渺的江湖山色,竟被後人題稱「溪山」。

拖尾有陳川等跋,卷中鈐有[黔寧]、[公餘]兩半印及清宋權、宋犖、清內府等鑑藏印,《盛京故宮書畫錄》著錄。





《溪山清遠圖》有意識地使突崖與平江、高嶺與淺溪,茂林與疏石、橫山與點帆在量上相錯綜;使近石與遠山、重林與蒼天、泊艇與行舟在距離上相錯綜;使方硬與圓潤、親近與疏遠在感覺上相錯綜,有起有伏、有漲有落,造成強烈鮮明的節奏感。同時,又通過橫橋、平灘、雲霧、遠山把各個獨立部分串聯起來,統之於連綿不斷的韻律中。





該畫全卷以水墨繪出,醞釀墨色如敷粉之色,樸素清逸。皴法全用斧劈,筆法蒼老,勁利方硬,表現出一種幽淡、清靜、冷寂的意趣。陳川曾經題跋說:「人家制度太古前,雞犬比鄰往還少。」(引自《明詩綜》)正是觀者對這種意趣的感受。


南宋 夏圭 錢塘秋潮圖 團扇 絹本設色 25.2x25.6cm 蘇州市博物館藏

《錢塘秋潮圖》描繪的是錢塘江秋潮初至時翻滾奔騰的景象。用色方面整幅畫面用色都非常鮮麗。遠處峰岫,黛青隱隱,近景崖石,雜樹交織,中間則白浪滔滔,氣勢磅礴。圖中的樹、石、浪潮全用中鋒勾勒,跳躍有力,且富節奏感,是馬夏畫派的典型代表。

夏圭是善於在繪畫中「用虛」的大師,在這幅畫中,他利用了留自來表現江山湖泊的遼闊深遠,雖未著一筆,卻能「無畫處皆成妙境」,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畫中的人物也很有特點,沒有過多地描繪細節,而是注重表現身體的動勢,筆簡而神全。撫琴者似在彈奏,讓人不禁聯想到琴聲的悠揚。宋代郭熙《林泉高致》云:「山以水為血脈」、「山得水一活」,水是山的眼睛,關乎畫面的神采,最難畫活。


南宋 夏圭(傳) 捕魚圖團扇 頁 絹本水墨 23.2×24.1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按《捕魚圖》團扇頁題簽,此畫傳為南宋畫家夏圭所作。有學者認為可能是明代畫家的作品。夏珪腕力剛勁,運筆迅速,與此畫文靜秀逸的筆法不同;《捕魚圖》人物溫雅的面容,簡潔而細膩的衣紋,也不是夏珪的風格,反而與馬遠的畫風一致。儘管《捕魚圖》可能不是宋代作品,但畫得依然很出色,能妙筆入神,情景交融,表現出雅靜虛和的韻味




《圖繪寶鑑》評夏圭:「院中人畫山水,自李唐以下無出其右者也。」明代王履贊曰:「粗而不流於俗,細而不流於媚。有清曠超凡之遠韻,無猥暗蒙晨之鄙格。」董其昌對「北宗」山水,多懷偏見,卻對夏圭十分折服:夏圭師李唐而更加簡率,如塑工之所謂減塑者。夏圭一類畫法多少有佛教禪宗的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 。



宋 夏圭 松溪泛月圖 紈扇 絹本設色 24.7×25.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夏圭《松溪泛月圖》是《宋元集萃冊》中之一開,紈扇式小品畫。圖中繪清朗的月夜,數人乘一葉扁舟暢遊湖上,微風徐拂,月明如鏡,水天一色,在一派澄凈中,只有溪流與松風的和奏飄蕩在水面上。簡潔的用筆,渲染出深遠的意境,四位點景人物以寥寥數筆繪出,亦覺生動形象。邊角剪裁的構圖,空靈巧妙,情景交融,富有濃濃詩意,顯示出含蓄蘊藉的藝術魅力。作者以極為簡括的構圖和痩勁的線條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追求心靈自由、親近自然山水的訴求,藝術風格樸素清逸,可稱是夏圭山水畫的代表作品。


夏圭更善於剪裁與美化自然景物,善畫「邊角之景」。近景突出,遠景清淡,清曠俏麗,獨具一格,人稱「夏半邊」,後人認為此系南宋偏安寫照。夏圭一類畫法多少受佛教禪宗影響:「主張脫落實相,參悟自然」,趨向筆簡意遠,遺貌取神。畫雪景學范寬。後人把他與馬遠並稱「馬夏」,合李唐、劉松年稱「南宋四家」。對長卷畫用概括的筆墨,寫實的物形,巧妙的結構,大膽的剪裁。他糅合了李唐、范寬與米芾的畫法,筆法蒼老,墨汁淋漓。曾作拖泥帶水皴,畫風大體和馬遠相同,作樓台亭閣可信手而揮,突兀而奇特,氣韻高拔。夏圭善墨,善用禿筆帶水作大斧劈皴,人稱「拖泥帶水皴」,「淋漓蒼勁,墨氣襲人」。在題材上,夏圭多畫長江、錢塘江等江南水鄉以及西湖景色,又喜歡畫雪景及風雨氣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NSoMWwB8g2yegNDMj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