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率下降、人口變少,最終導致人類文明衰敗?

2019-10-29     科學網

劉永謀

在過去的十年間,人口問題成為全球性的熱門話題。在中國,人口問題有自己的關注點:獨生子女政策放開,男女比例失調,以及人口老年化,等等。

《空蕩蕩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衝擊》一書的兩位作家抓住了熱點,一反「人口爆炸論」的傳統觀點,提出了「人口蕭條論」的驚人之論,不失為一家之言。

簡而言之,「人口蕭條論」認為,未來30年里,全球人口總量會開始下降,而且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會持續下去,最終導致人類文明的衰敗。人口總量為什麼會下降呢?因為人類主動的選擇,即城市化、家庭和宗教等因素導致人們不願多生甚至不生。

最近在中國,擔憂生育率下降而影響經濟發展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為國生仔」的聲音也隱約欲現。在這種情形下,這本書旋即就被譯為中文版,受到廣泛的關注。兩位作者給世人提了個醒:近200年來世界人口數量增長的趨勢並非永恆不變的。

其一,世界人口數量很快就會由爆炸轉為蕭條?作者給出了不多的幾個國家的出生率數據,就匆忙得出結論。首先,同一國家的數據往往有不同觀點,往往差別還不小,在中國就有這種情況。其次,數據要全,而且要動態分析,比如說20世紀的人口大國就一定繼續是21世紀的人口大國?如果不是,統計幾個目前人口大國的情況而理所當然地忽視阿拉伯世界、非洲國家的數據就很成問題。聯合國的預測和作者的預測差別很大,原因就在於統計學同樣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其二,世界人口數量下降了就不可逆轉嗎?這個結論作者的邏輯完全站不住腳。他們的意思是,因為這次下降是人類主動選擇的,所以就不可逆轉。人們主動選擇不生,他們的選擇之後就不能改變嗎?已開發國家和中等已開發國家的人們不願意生孩子,那還有那麼多不已開發國家和欠已開發國家呢?人口文化觀念是極其複雜的問題,並不簡單地由幾個因素如經濟原因決定,蘇聯的「英雄母親」和中國「三年自然災害」之後的生育浪潮是我們熟悉的佐證。

其三,世界人口下降了不好嗎?人口是越多越好嗎?作者細數了一些人口減少的壞處。比如,人口下降導致勞動力短缺,影響經濟發展。機器人會不會補充勞動力短缺呢?經濟發展就是一切嗎?雖然GDP下降,但人口下降使人均生活水平提高,不好嗎?

作者的另一個觀點,人口下降影響科技和文化發展。的確,人口數量要是少到「動物世界」一般,現代科技很難持續。但是,創新能力並不與人口數量成正比。想想古希臘的城邦時代,沒有今天如此多的人口,卻是公認的西方哲學和科學的源頭?總之,人口決定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站不住腳的。

顯然,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應在保持一個宜居的「度」上。從歷史來看,人口不會只升不跌,也不會只跌不升,起起落落很正常。僅就社會持有的人口文化觀念而言,也許緩慢,但它也會發生漲落變化,也會有很多迥異的變種。從技術治理的角度看,人口數量問題最應該擔心的是驟起驟落,而不是調整和震盪。無論如何,人口數量問題遠比這本書考慮的要複雜很多。



《空蕩蕩的地球:全球人口下降的衝擊》,[加]達雷爾·布里克、約翰·伊比特森著,閭佳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NBug24BMH2_cNUg6OJ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