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川四月滿目春
——秦州區汪川鎮脫貧攻堅見聞
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郭德峰 郝勤學 周文濤
4月10日,春光明媚。記者在秦州區西南的汪川鎮採訪時看到,位於閆溝村的唐人神集團甘肅美神存欄3600頭核心原種豬場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離鎮政府不到2公里的汪川新村易地搬遷項目坐落在汪川河兩岸,一排排紅牆黛瓦的樓體在春日陽光下顯得分外奪目;位於蘇成村的羊肚菌種植示範基地,羊肚菌在溫暖的大棚里已冒出了白色的菌芽;在雙集村烏龍頭種植基地,連片的梯田裡合作社正組織農民栽植烏龍頭苗……
汪川鎮是秦州區西南片區處地最偏遠、貧困人口最多的鄉鎮。近年來,全鎮通過大力推進脫貧攻堅,貧困人口從2013年的2819戶13652人下降為目前的134戶605人,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的33.62%下降為目前的1.45%。當前,全鎮正在各幫扶部門和單位的幫扶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種植養殖產業,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向貧困堡壘發起最後的衝刺。四月的汪川,春意盎然,決勝脫貧攻堅目標在望。
養殖項目落地 成致富增收新引擎
在汪川鎮閆溝村山樑上,一座占地300多畝的現代化養殖場正在建設中,這就是全國重點龍頭企業唐人神集團在這裡投資建設的存欄3600頭核心原種豬場項目。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唐人神存欄3600頭核心原種豬場項目總投資1.5億元,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建設存欄3600頭基礎母豬核心原種場,同步配套建設辦公室、食堂、員工宿舍、門房、圍牆、配電房、飼料間、豬舍及環保設施等。項目去年6月開工建設,目前已完成投資0.81億元,預計今年6月全面完成建設任務,7月完成種豬引進,9月全面投入生產。該項目建成後可年產原種豬11000頭、二元種豬21000頭、商品豬50000頭,實現銷售額2億元以上,並引導當地農民進行集約化、科學化養殖,助推畜牧科技發展和就業脫貧,加快推進區域農業產業化進程。
作為天水市和秦州區「十三五」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唐人神存欄3600頭核心原種豬場項目落戶汪川鎮閆溝村,對於促進汪川鎮和閆溝村脫貧攻堅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汪川鎮不僅成立了由鎮領導為組長,包片領導為副組長,派出所、國土所、畜牧站、水廠、農電所、駐村幹部、閆溝村「兩委」幹部為成員的包抓項目領導小組,全力保障項目落地實施,而且積極組織貧困群眾在項目建設中務工。負責包抓項目的該鎮武裝部長汪偉光告訴記者,去年6月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每天約有上百名閆溝村及周邊群眾參與務工,其中小工每天收入約130元,大工200多元。
「目前在項目工地務工只能是短期收益,其實我們更注重項目建成後對當地群眾的長期帶動作用。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周邊群眾的技能培訓,促進周邊群眾在養殖場長期就近務工的同時,發展與養殖場相關的飼料加工等配套產業,讓周邊群眾依託項目得到長期穩定的收入」。汪偉光對記者說。
特色種植業 種下致富新希望
4月10日中午,在汪川鎮雙集村烏龍頭基地,區農業局果業發展中心工程師劉永強正在向來這裡栽植烏龍頭苗的群眾進行現場教學。「每株之間要相距一米,苗子栽下去後培土時要提一提,然後用土蓋在苗子周圍……」劉永強一邊講解,一邊示範,不一會兒,周圍的群眾就掌握了要領,分散到各個地塊進行烏龍頭苗的栽植。
雙集村烏龍頭基地規劃面積達5000多畝,為順利推進項目實施,鎮上對雙集、旗溝、石溝三村的山地進行了整體流轉,並依託土地整理項目進行梯田化建設。站在雙集梁頂,極目望去,層層疊疊的梯田、梯田中一行行泛著白光的地膜,以及田間栽植烏龍頭苗的群眾,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春日畫卷。
「以雙集村為中心的旗溝、石溝等村高寒陰濕,近年來傳統農業高投入、低產出以及野生動物侵害莊稼等問題突出,為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促進貧困戶持續增收,鎮上投資600萬元,採用『企業代建、果園託管、農企互惠』的模式,在旗溝、雙集、石溝3村啟動建設占地5000餘畝烏龍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該項目建成後,將帶動222戶1100人農戶增收受益,其中貧困戶120戶630人。」在雙集村烏龍頭基地,負責包抓項目實施的汪川鎮副鎮長辛蕾向記者介紹了項目的建設初衷和預計收益情況。
同一天,在汪川鎮蘇成村的羊肚菌種植示範基地上,50多座連片的羊肚菌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負責羊肚菌種植的建輝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江生正和村民吳平倉為羊肚菌大棚通風透光。「你看,地上露出的那些白點,就是羊肚菌的菌芽,這些菌芽上來後順利的話,再過一個月時間就可以採摘了。」指著大棚里嬌嫩的羊肚菌菌芽,王江生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預計能畝產500斤,畝產值5萬多元。
「羊肚菌在我們村示範種植,我們村民不僅從土地流轉中收益,同時還從種植、管理、採摘環節中務工,就近增加收入。」村民吳平倉告訴記者,羊肚菌在村上的種植,不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還為村民帶來一種增收理念,目前,村上有好幾戶人都想著承包大棚搞羊肚菌種植。
汪川鎮區域面積大,地形多樣,發展特色種植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汪川鎮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結合鎮村實際,科學調整種養產業結構,以實現貧困戶增收為目標,引導支持貧困村及貧困戶大力發展蘋果、花椒、核桃、食用菌、畜禽養殖等特色富民產業,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鎮上通過採用「內培外引」「壯大扶小」的方式引進和培育龍頭企業,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為抓手,全力做好產業鏈發展「加」的文章,以期帶動貧困戶以務工參與、土地入股等形式獲得工資和紅利,實現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易地扶貧搬遷 遷出一片新天地
在距汪川鎮政府不到兩公里的汪川河兩岸,有一處占地面積200多畝的嶄新「樓盤」,40餘幢4層至6層不等的樓房矗立其中,樓體紅牆黛瓦,布局錯落有致,遠遠望去,呈現出一種賞心悅目的農村新氣象,這就是汪川鎮汪川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
據介紹,汪川新村項目總占地面積280多畝,建有42幢住宅,戶型分60?、80?、100?、136?四種類型。計劃共搬遷汪川、柏溝、杏樹等村503戶247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9戶734人。目前149戶貧困戶已全部入住。
4月10日上午,柏溝村村民柏海龍正在汪川新村自家的樓房裡教孩子做作業。柏海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房子面積雖然不大,但布置得簡樸而溫馨。談起搬到新家的感受,柏海龍高興地說:「真是感謝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使許多像我這樣的貧困戶不僅花錢不多就住進了樓房,更重要的是現在的地方交通、吃水、用電、孩子上學還有上廁所、污水處理等與原來的舊村有天壤之別。還有自從搬進新房,自己感覺一下子精神也振奮了,幹啥都有勁了。」柏海龍告訴記者,自己年前在北京的餐館打工,這段時間受疫情況影響還沒去,等疫情結束後再去,「更努力地工作,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目前看到的這些樓房和道路、綠化、亮化等都是一期工程,下一步,我們還將開展二期工程,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幼兒園、公共汽車站、文化活動廣場、綜合服務中心、金融服務網點、醫療保健服務中心、通訊營業網點、商業街等公共服務設施。努力讓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對於新村的建設發展,鎮黨委書記呂詠星充滿信心。
從柏海龍家出來,突然聽到一陣密集的鞭炮聲。鎮黨委書記呂詠星告訴記者,這可能是今天有搬新房的人家「入煙」。循著鞭炮聲,記者來到汪川新村C10棟樓前,只見房主人柏九曲和妻子李清葉在熱情地迎接前來「入煙」的親朋好友,親友們道賀的鞭炮和禮花不時在門口燃響,將喜慶的氣氛蔓延到整個汪川新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LxrlnEBrZ4kL1ViiF-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