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位於我國華北地區,古屬冀州,戰國時期大部屬燕、趙兩國,因此又被稱為「燕趙大地」,簡稱「冀」,自古為華夏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英雄豪傑輩出之地,如趙雲、張飛、趙匡胤、柴榮、李牧等。
歷史上,河北曾為幽州、冀州、河北道、河北東西兩路等,元朝為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由於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今河北省域為中書省直轄,明朝朱棣遷都北京後為北直隸,清朝稱直隸省,民國時期改為河北省。自元朝始,北京多為首都,東濱渤海、西靠太行、環抱京津的河北也就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省域、省會變化極為頻繁,其中北京、天津、保定、石家莊、大名等均曾作為其省會,而在這幾座城市之間遷移次數更是極多。
明朝北直隸大致為今河北省域,但北直隸類似於元朝「腹里」,由中央六部直管而並非一個獨立行政單位,清朝時改北直隸為直隸省,正式成為一個省份。清朝初期順治年間設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大名府,後改為直隸巡撫仍駐大名,此後直隸巡撫(後為直隸總督)遷駐真定(今正定)、保定、天津等,民國時期北京也曾為河北省會,建國後河北省會在保定、天津間數次遷移,最後為石家莊市。可以說,大名是河北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省會,也是河北數座省會中最為沒落的一個。
大名,現為河北省邯鄲市轄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現為一縣連三省之地,歷史上曾為周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而大名在清朝初期之所以成為直隸(河北)省會,很大程度上因其原為直隸山東河南三省總督駐地。實際上,大名最為輝煌的時刻是在北宋時期。
大名自古為歷史悠久之地,戰國時期曾為魏國公子元的封地,西漢初置元城縣,有兩千二百多年建縣史,三國魏時元城縣曾為陽平郡郡治所在,南北朝時期析出貴鄉縣,北周時於貴鄉縣置魏州。唐末著名藩鎮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此為「大名」作為政區名之始。
五代時,大名府曾稱興唐府、廣晉府等,貴鄉縣也先後改稱廣晉縣、大名縣,北宋時大名府以大名縣為府治所在,到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升為陪都,稱「北京大名府」,與「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應天府」並為「北宋四京」。金時也曾於大名府設大名府路,路為宋金時期一級行政區,相當於現在的「省」。
大名府元屬「腹里」,明屬北直隸,清初則為直隸省會,民國初大名府廢,建國前夕元城縣併入大名縣,建國後大名縣一直隸屬於邯鄲(邯鄲專區、邯鄲地區、邯鄲市等)。由陪都到省會、府(相當於地級市)、縣,大名不僅為河北最沒落的省會,也堪稱河北最沒落的城市,甚至其剛剛摘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國家貧困縣)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