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這麼為電影硬核應援的,也就吳京了。
12月17日晚,吳京通過微博曬潛水的照片,寫道:「天上水下,《只有芸知道》,@馮小剛祝電影大賣!」
吳京曬照的時候,馮小剛新片《只有芸知道》的北京首映禮正迎來半個娛樂圈。
從成龍、王寶強、張國立鄧婕夫婦、姚晨、鄭爽、張一山、賈樟柯、顧長衛夫婦、管虎夫婦,到「芳華六美」,現場觀看了一出首映大戲。
有笑點:一位黃軒真心粉「震撼」全場,直接喊話黃軒「想要多少排片」。黃軒充滿理智地回答:「你有多愛就排多少吧!」這回答沒毛病。
有淚點:影片編劇在首映式上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裡「羅芸」的原型曾經與她是多倫多的鄰居,在手術前一晚給她發了一條簡訊說:真想好好活著,我們一起。
後來「隋東風」原型張述拿了兩雙紅色的鞋子給她,說「羅芸」會希望你穿著她的鞋子,她會開心。「然後我穿著『羅芸』的鞋子走了很多路。包括這次我穿著她的鞋子和馮導去紐西蘭看外景地。」
這故事真動人,但或許正因為它太動人,太戲劇化,編劇反倒沒把它寫進電影里,事實上,我從未見過馮小剛像這麼拍電影,也沒見過一個中國導演,像馮小剛這樣拍出愛情里的生死。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把「死」字說出來都要吐口水,能不談就不談,許多電影里,死亡只是一個結果,愛人如果死去了,活著的人又怎樣呢?沒人拍這個。就算拍,也是煽著情拍。
但《只有芸知道》從某種意義上說,卻是一部關乎生死的最樸素的電影。
就像馮小剛說的,「我62歲了,想拍點溫暖的電影。」
這部電影,讓人看到了中國人的情感,有關生死的態度,以及,不刻意煽情。當一個導演用真心直面愛情里的生死,能拍進觀眾心裡嗎?
看路演,上座率最高時達到39.6%,影片在淘票票拿到9.0高分。在一個寵溺流行的時代 ,許多觀眾抹著眼淚評價這部電影是 「年度最溫暖」、「十年最催淚電影」。
一部最不馮小剛風格的電影,卻如同涓涓細流,打動了幾乎所有人。它憑什麼?
「黃軒,謝謝你」
這可能是最不馮小剛的馮小剛電影。
改編自馮小剛身邊朋友的真實故事。最初的發心,是感念友情。
隋東風的原型,是馮小剛的好友張述,這些年他倆共同合作過《集結號》《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片。
他一直看著老友的這個愛情故事,拍這部電影,就像為老友還了個願,這也讓《只有芸知道》變成了一部特別私人的電影,它娓娓道盡愛情悲歡,也透出這個老炮兒內心深處的柔軟。
故事其實特別簡單,就是隋東風(黃軒飾)和羅芸(楊采鈺飾)怎麼相遇,開小飯館,做生意,養養狗,直至妻子病故,丈夫帶著骨灰,去了妻子一直想去的鯨魚之海。
整部電影,拍得是山川田園、一草一木、極光與鯨魚,132分鐘里,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無處不在的包袱段子,沒有一點狗血,只是娓娓道來一個相濡以沫的愛情故事。
在一個所有人被物質追求裹挾著匆忙向前趕路的時代,這樣安靜的電影,能打動觀眾嗎?
真打動了。
點映中,不少人評價說這是「今年最美的愛情片」「讓人擁有細膩的人生觸感」,點映上座率奇高,男女老少都有。
《芳華》點映過程中「銀髮族」觀影熱潮也再次湧現,有白髮蒼蒼的老閨蜜一起觀影,還有許多對老夫妻攜手前來,一對老夫妻還在影片結束後在銀幕前久久駐足,成為影院動人的一幕。
一位阿姨在看完电影後情緒久久沒有平復,她說:就像電影里說的,留下的那個人真得太苦了,我們一定要珍惜當下,珍惜身邊人。
最後她哽咽著給主演黃軒鞠躬:黃軒,謝謝你。
老人們流著淚感謝,新一代流著淚羨慕。
有人說,「很羨慕父母那個時代車馬都慢的愛情」。
還有人描述現場,「字幕全部放完,沒人離場。」
馮小剛好像真的變了,電影不再像當年老炮手中的刀那麼鋒利,但恰恰因為這樣的「反套路」,讓影片擁有了一種最樸素的真實,和直擊人心的情感。
從海南到上海,從廣州到北京,影院裡的紙巾始終缺貨,電影帶給觀眾的,是哀而不傷的感動。
許多觀眾都提到那句台詞——「留下的那個人真得太苦了。
這一次,馮小剛直面的,是愛情的生死。
馮小剛的電影,從不畏懼生死
其實預告片里那個手捧骨灰隨風飄灑的鏡頭,已經是馮小剛給觀眾的悲傷預警,也是這個鏡頭,將故事從愛情片的維度,上升到了生死的維度。
但許多人可能忽略了,馮小剛的電影從未避開生死。
一直以來他都是最會拍中國人情感的導演,他也知道觀眾忌諱什麼,所以又總是聰明地繞開觀眾怕看到的地方,就算是拍生死,也拍得精緻而妥帖。
比如《非誠勿擾2》中的那場追悼會這其實是馮小剛對個人創作的一次突破,但這場張揚誇張的葬禮,終究透著一股黑色幽默的味道,孫紅雷飾演的李香山對愛人、女兒挨個「懺悔」,說出了人間最深層的東西,可是因為孫紅雷葛優的表演,以及影片的氛圍,觀眾又想笑,又想哭,悲傷的濃度被降低了。
《不見不散》里,其實也有一場生死,劉元和李清的兜兜轉轉,最後還要靠一場飛機「失事」,才讓兩個人勇敢在一起。
生死,促成了愛情。
最悲傷的一場死亡發生在《天下無賊》。劉德華飾演的華哥讓妻子小英先走,自己和葛優扮演的黎叔決一死戰。
五個月後,小英為了腹中胎兒的營養,在餐館大口吃著烤鴨,張隊過來告訴他那場對決的結果,最後一次單挑華哥贏了,不過這個贏是拿命換來的,臨死前他拚命錘擊車頂,給火車裡的警察發信號,最終還是保住了傻根的錢。
警察走後,小英繼續大口吃,淚水不自覺湧出來。
這場生死,完成了重生。
馮小剛的電影從不畏懼生死,他只是太懂觀眾想要什麼了,他電影里的死生大事,永遠是用什麼包著的,或是搞笑,或是煽情。
所以《只有芸知道》才更加令人意外,因為這一次的的馮小剛,根本是在反其道而行之。
他要用一場對愛情生死的直面,去告訴觀眾愛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個老炮兒的溫柔,超越了人間生死
花甲之年的馮小剛,終於嚴肅地談論了死亡這一話題,電影中加上那隻伴隨兩人愛情全程的狗狗,一共有四個與死亡相關的場景,國產電影,什麼時候這麼濃墨重彩地拍過「死」?
但更絕的是馮小剛的拍攝手法,他完全知道怎麼拍會更激烈,更洶湧,更有戲劇效果,但他放棄了一切炫技,從獨特的紐西蘭美景開始,平靜地記錄了一段風雲際會之間的愛情。
電影中有一記極精彩的伏筆,是徐帆祝福他倆時調侃說:隋太不是太太隨你,是你隨太太的。
直到她後來說出「半路上留下來的那個人,苦啊」,觀眾才明白,隨太太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死亡的殘忍不僅在於死亡本身,更在當相伴一生的枕邊人離開,被留下來的人,該如何活?
馮小剛的故事讓觀眾清清楚楚看到,這兩人,怎麼相愛,過上了那種「日色都變得很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生活。又是怎麼天各一方。
這段故事其實提出了一個問題:
愛人死去了,活著的人的心呢,也跟著冷掉、凍死嗎?
到最後,馮小剛將這份現代人難以想像的愛情,和生死並置,並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當愛人死去,隋東風又拿起了他吹過的長笛;他終於坐上了小輪船,帶著羅芸的骨灰,去偶遇那四十天來都未曾出現過的鯨魚,結果竟然遇到了,數條鯨魚在他的船邊低吟、游弋、翻滾、吐水……那是從堅守到放手之間,國產電影對生死主題的最深刻描繪:
愛情最高貴的尊嚴,就在於生者那根脆弱蘆葦的堅韌不拔。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一句台詞:半路留下來的那個人,太苦了。
羅芸是被歲月帶走的那個,隋東風是被半路上被留下來的那個,
愛人的死去可以悄悄偷走一個人的勇氣、堅強……
但殘忍之餘我們還看到,一種超越生死悲情的毅力。
羅芸問東風:以後,你想過什麼樣的日子?
隋東風回答: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過的日子。
羅芸死去了之後呢?沒有了對方的日子,怎麼過日子呢?
活法就是重新上路。
看完電影,再看看張述的人生故事,我覺得電影其實有一部隱藏的續集,那是馮小剛沒拍出來的,羅芸逝去,隋東風完成她的遺願以後的故事——那就是,好好活著。
而這部電影的誕生本身,其實就是電影真正的大結局,也解答了馮小剛用這部電影提出的愛情生死之問:
半路被留下來的人,怎麼活?
答案是:兩個人相遇相識,哪怕有一天,不再以共同的生命形式相處,可不代表死亡會真正分開他們。
當62歲的馮小剛終於敢直面愛情里的生死,卻把所有人都拍哭了。
但淚水在這個冬夜裡從那麼多人臉上無聲落下,卻溫暖了整個冬夜。
這一刻你會覺得,電影和愛情,真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