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優勢+本土經驗,專家共話朗斯弗®在華上市後的特色之路

2019-12-17     壹生

本文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蘇展教授審校

今年8月29日,大鵬藥品工業株式會社研發的新型口服細胞毒抗腫瘤藥物TAS-102(全球簡稱:FTD/TPI,註冊商標:Lonsurf、朗斯弗)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正式在我國上市。為了貼合臨床實際,合理用藥治療,大鵬公司在12月5日特別舉辦專家顧問委員會會議,邀請國內結直腸癌治療領域學者參會,為FTD/TPI建言獻策。

腳踏實地,用療效帶去更長生存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李進教授和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張蘇展教授首先致辭。

李進教授致辭

李進教授談道,大鵬公司為消化道領域研發出很多經典的口服抗腫瘤藥物,作為其中的又一經典,期望Lonsurf能夠如「Long Surviving of Fluorothymidine 」這一名字寓意一樣實現中國患者的更長生存。

張蘇展教授致辭

張蘇展教授則結合結直腸癌流行病學及治療現狀,說明結直腸癌作為惡性腫瘤如何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已然成為臨床醫生需要思考的實際問題。在FTD/TPI上市後,臨床醫生手中無疑又增添了一個強有力的「武器」。

直擊mCRC三線治療靶心,用療效優勢鋪就臨床使用前路

目前,mCRC患者在一、二線治療後往往能夠獲得較長生存,因此接受三線及後線治療的機會也相應增加,但臨床中,三線及後線治療仍舊存在用藥方案相對單一的情況,臨床選擇亟待豐富。

潘宏銘教授主題演講

FTD/TPI:mCRC三線治療選擇中不一樣的「色彩」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潘宏銘教授認為,mCRC三線和後線治療過程中,前線藥物再使用是無標準治療藥物的無奈之舉。不僅如此,5-FU類藥物在後線治療中再次使用易引起心臟毒性,老年患者特別是合併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尤其不適合;另外,奧沙利鉑再次使用的療效也與時間間隔相關。此外,通過CORRECT、CONCUR和FRESCO等研究證實,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確實在mCRC的治療中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對於65歲以上老年患者,之前接受過靶向藥物治療的患者,上述藥物可以發揮的空間有限。由於瑞戈非尼和呋喹替尼作用機制相似,患者使用其中一個藥物進展後不宜再使用另一個藥物。兩個藥物的不良反應譜也相似,常見的不良反應都有手足綜合徵、乏力、高血壓和蛋白尿等,對於發生此類嚴重不良反應(2級手足皮膚反應、3級高血壓、3級乏力、24小時蛋白尿定量≥ 2.0g)的患者不適合使用。

最後,潘宏銘教授指出,雖然TKI類藥物豐富了mCRC三線治療,但仍有一些未能滿足的臨床需求,FTD/TPI的出現則擴充了mCRC三線治療選擇。

袁瑛教授主題演講

填補三線治療空白,FTD/TPI搭建mCRC實踐新的格局

FTD/TPI究竟是怎樣一種藥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袁瑛教授在接下來的講座中為我們帶來了答案。FTD/TPI由曲氟尿苷(FTD)與鹽酸替匹嘧啶(TPI)組成的口服復方製劑,通過FTD直接摻入DNA複製,破壞DNA正常功能從而發揮抗腫瘤的作用;同時TPI可以抑制胸苷磷酸化酶(TP)活性,阻止FTD降解,提高抗腫瘤藥物濃度,抵抗5-FU耐藥。

基於FTD/TPI獨特的抗腫瘤機制,FTD/TPI開展了兩項前瞻性的III期臨床研究,一個國際RECOURSE研究,一個亞太TERRA研究。兩項研究獲得了一致的結果,提示FTD/TPI能夠降低疾病進展風險和死亡風險,使患者生存獲益[1,2],尤其在65歲以上老年患者獲益更為明顯。而在安全性方面,FTD/TPI主要不良反應是血液學毒性,而手足皮膚反應、乏力、腹瀉、噁心等患者自覺症狀的非血液學毒性發生率較低。此外,研究中還發現,FTD/TPI維持患者ECOG PS 0-1的中位時間5-7個月,這為持續治療提供了良好的體能儲備。在歐洲開展的FTD/TPI上市後的真實世界研究PRECONNECT驗證了RECOURSE研究結果。這些都夯實了FTD/TPI治療mCRC療效和安全性。

最後,袁瑛教授總結道:基於研究數據,FTD/TPI與瑞戈非尼在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及日本結直腸癌研究學會(JSCCR)等指南中推薦等級一致,也期待FTD/TPI在中國CSCO指南和臨床治療中大放異彩。

朱曉東教授主題演講

聯合治療與前線治療,mCRC與mGC,FTD/TPI臨床探索不設限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朱曉東教授指出,國際上FTD/TPI在mCRC後線治療中已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長遠來看,FTD/TPI進軍mCRC前線甚至一線治療的步伐始終未停,同時,FTD/TPI與靶向治療等治療方法的聯合也已提上日程。比如,FTD/TPI聯合貝伐珠單抗的C-TASK Force研究、TASCO1研究、DCCG研究、KSCC 1602研究,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些都為FTD/TPI未來的聯合治療策略提供了更為堅實的臨床證據。

除了mCRC,FTD/TPI治療晚期轉移性胃癌(mGC)也卓有成效。一項在17個國家110個學術醫院開展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試驗(TAGS研究)[3],結果顯示,FTD/TPI組和安慰劑組的中位OS分別為5.7個月和3.6個月(HR=0.69,95%CI 0.56~0.85),對於≥65歲的胃癌患者FTD/TPI顯示出良好的療效。這是迄今為止三線治療mGC/mGEJC第一個獲得成功的國際多中心研究III期臨床研究。今年,美國、日本和歐洲相繼批准FTD/TPI應用於胃癌二線以及後線的治療。

時不我待,期待FTD/TPI在國內臨床發光發熱

秦叔逵教授致辭

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腫瘤中心秦叔逵教授在最後的總結時強調,目前mCRC的一、二線治療方式已經非常明確,三線及後線治療模式漸入佳境。現在更需要的是加速度,加速療效明確、安全性佳的好藥研發和上市速度,加緊適合國人實際的聯合治療方案探索,加快推進指南更新和臨床普及,使好藥真正用在「刀刃」上。

全體專家合影留念

參考文獻:

[1]N. Engl. J. Med. 2015, 372(20): 1909-19.

[2]J. Clin. Oncol.,2018, 36(4): 350-358.

[3]Lancet Oncol 2018; 19: 1437–4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KtYFm8BMH2_cNUggUG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