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C:偶像產業的毒奶選手,粉絲氪金的王者玩家

2019-10-12     骨朵星番


文 | 薄荷

Nine Percent的告別演唱會,倒計時三天了哦。

這個長跑18個月的限定團,被質疑、被非議、被嘲糊、被單飛,但是華筵終散場,Nine Percent終於可以永久歇業了。

粉絲有叫好的,也有不舍的,Nine Percent和任何一個偶像團體一樣,團魂是薛丁格式的團魂。

時間線拉回到今年上半年,騰訊視頻和愛奇藝趁著偶像元年的熱度,繼續推出第二季偶像養成節目,優酷表示不能缺席也加入戰隊,結果三檔節目都辜負眾望,蔡徐坤和楊超越再次證明了自己的偶然性。偶像元年也是,不但很難複製,續存起來都很費力。

但是今年捧出的男團Unine和R1SE,運營情況和吸金能力不錯,具體表現在專輯銷量、商業和活動資源上,一度被作為「Nine Percent糊了」的證明。

繼火箭少女101之後,Nine Percent在粉圈裡又多了幾個對比對手,Nine Percent好慘。

然而昨日重現,這次告別演唱會的最高票價再次被黃牛炒到了1萬塊以上。Nine Percent作為團體,運營的確乏力,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以蔡徐坤為代表的隊員們每個單列出來,粉絲的強大消費力一直沒有改變。

氪金之火,可以燎原。糊,不存在。

1

Nine Percent之所以被說糊,是因為運營虐,團體資源更虐。

比如「出道即解散」的title、不如野生團的資源,還有遲到了一年的團綜。(插播一個問題,遲到的約定還算約定嗎?)

總之,Nine Percent被粉絲又愛又恨,9個小孩兒的命運是多舛的,粉絲間的愛恨情仇也是真切的。

發布不久的解散專輯《限定的記憶》,在定價偏低的情況下,銷量雖然跟出道專輯的差距不大,但是總銷售額基本是後者的一個零頭,原因之一大概是,裡面收錄的是9位隊員的solo曲,一首合唱都沒有!

粉絲一個有趣的小動作是,《限定的記憶》上線後,《TO THE NINES》的銷量突然飛躍式上升了。

畢竟《To the nines》起碼把9個人的聲音融合在了一起,是高光時刻的哥哥們啊。

比起上雜誌、拍內刊,數字唱片讓藝人受惠的更直接,QQ音樂會跟經紀公司進行分成,粉絲一方面是愛之深氪之切,氪金行為是希望提升偶像的經濟收入和商業價值,更是為個人愉悅度買單。

是的,Nine Percent的合體時間不長,高光時刻更短,出道後那段大家最上頭的時光過去後,當隊員們不再合體,粉絲們之間的硝煙蔓延,表現在團體和個人的代言、雜誌、單曲銷量上,差異明顯拉開。

當團粉逐漸沉澱分化成個人粉,團體的受歡迎程度也遠不如剛出道的時候了。

在專輯發布前,有豆瓣網友開帖:如果你是製作人,你該如何讓解散專輯的銷量超過出道專輯?有網友表示可以提價,但是表示「價高不買」的網友很快占壓倒性優勢。

價高不買,價低也還是不買。截止發稿前,這張《限定的記憶》賣出436141張,銷售額近400萬,《To the nines》賣了661686張,收入超1300萬。

對比一下C位成員蔡徐坤的新歌《YOUNG》,7月26日上線到現在,銷量近800萬,銷售金額快要超過4000萬了。

蔡徐坤可以說是最早游離在Nine Percent之外的成員,他的粉絲號召力也最強,單曲最高銷售金額排名第二的陳立農也只有800多萬,但是對比團專……慘還是團專慘。

論上雜誌接代言,Nine Percent個人資源的優勢更是被放大了,尤其是對比目前有的幾個偶像團體,9位成員的個人代言加起來超過30個,蔡徐坤個人就收穫了18本雜誌封面。

活動資源Nine Percent最虐,強不過女團打不過新團,但是在粉絲經濟的主導下,Nine Percent的號召力和變現能力,依然是能打的。

2

粉絲究竟為Nine Percent氪了多少金呢?

據不完全統計,Nine Percent中的吸金扛把子蔡徐坤,雜誌總銷售額超過4000萬,其中大部分是限時發售的。

圖源:豆瓣

這意味著,「雜誌秒空」和「頁面崩潰」是常態。

登上這些雜誌時,蔡徐坤還同時擁有了「首位95後男藝人單人封」「創刊8年首位單人封」「閉年刊主封c位最年輕」等等頭銜。

是榮耀的,更是特別的。

時尚雜誌和偶像藝人、粉絲玩的是一場三贏的遊戲,也是藝人未來走近時尚集團和中產審美的花路,偶像藝人需要品牌包裝和資源置換。

粉絲則更多希望通過做雜誌銷量,讓自己的愛豆被更多更貴氣的雜誌注意到,更重要的是,雜誌的銷售額和電子唱片一樣,更容易被量化。

蔡徐坤、陳立農、范丞丞、黃明昊等人作為Nine Percent中更帶銷量的成員,在數字唱片、商業代言、雜誌和影視劇綜等等領域裡各自開花,但是就吸金能力來說,蔡徐坤還是「頂流」,單看雜誌銷量,其餘成員的基本保持在百萬級別,加下來也比較難追上蔡徐坤。

有粉絲表示,沒有坤坤的NPC,應該改名叫NP。

值得注意的是,肖戰的電子刊銷售頁面被擠爆,蔡徐坤、張藝興等人成為時尚大刊的電子刊創刊人物,電子刊已經成為了新的時尚風向標。偶像元年的初代團體Nine Percent和火箭少女101恰好誕生在網際網路文化的瘋狂生長時,電子刊的興起,不可謂不是迎合某種變革。

在商業代言上,Nine Percent的代言包括美妝護膚、服裝香氛、日化食品、電子產品等等,偶像男藝人明顯更受美妝護膚類品牌的青睞。

但是在某香水品牌公開將成員的帶貨能力劃分成三六九等後,估計是怕再次引起粉絲眾怒,品牌方都相當謹慎低調,比如某日化產品給了9位成員一個title叫「一日店長」,輪流放照片在商品銷售頁面上;某護膚彩妝品牌的線下門店則需要輪流更換人形立牌。

粉絲的購買力在代言上不容易被量化,因此這些代言大多是短期合作,其中較為知名的品牌多以摯友、大使的身份進行合作。

那麼問題來了,Nine Percent解散後,代言會不會過繼給Unine?

3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雜誌、代言和數字唱片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Nine Percent的出現還間接促活了偶像經濟衍生業務的繁榮。

早在流量這個概念誕生的時候,打榜、做數據等集體行為就一直存在,X飯糰、X豆等App圍繞這些業務而生,能給粉絲提供更便捷的操作體驗,一個人切換800個小號也變得更容易了!

當然,這些衍生產業曾有一段時間處在主流的背面,尤其是集資事件爆發後。畢竟追星和偶像被視為亞文化,為粉絲的集體行為提供助力的這些產品,本質上是更囹圄於圈層的,它們只需要為粉絲和資本服務。

Nine Percent的誕生又改變了什麼?

與其說是Nine Percent的力量,不如說是它背後的偶像元年拋出了一個最重要的概念模式:全民製作人。這個舉動將粉絲行為歸攏到網際網路文化里,進一步編織進了一個邏輯更加縝密的夢境中。

從深度參與感和深度歸屬感,送愛豆出道再為愛豆的事業拼時間氪金錢,一切的操作都在線上完成,一氣呵成不是問題。

如果說初代流量的粉絲活動還有鎖場、線下應援等線下活動,那麼更垂直的新一代偶像,變現的主戰場放在了網際網路世界中,電子刊的誕生和繁榮正是順應了這個趨勢。

這就要老生常談國內偶像市場了。

國內的偶像經濟產業明顯不完善,共享經紀約的隱患、成員長期發展路徑的不明確,都是一直被反覆討論的病症。市場不完善,但是偶像事業無法按下暫停鍵,藝人需要營業增收,除了歌手身份能讓他們賣唱片,偶像產業沒有市場讓他們去賺屬於偶像的那份錢。

這是屬於大環境的一個問題。好比國內也有打歌節目,但就是不溫不火,停留在亞文化圈層里,有著全民偶像的基因的韓國卻能把打歌節目可以做到國民級別。相比之下,我們的網綜有口碑無市場。

於是,「在線花錢」成為了偶像經濟的新模式,渠道層出不窮。除了直接買產品做銷量,粉絲們還要面對資本各種各樣的割韭菜方式,在嗎,解鎖1千萬給你看哥哥靚照!

粉絲需要花錢,偶像需要變現,網際網路緣分一道橋。

在這個語境下,偶像藝人難免淪為了「賺快錢的」,要面對被路人的日常群嘲。以群嘲出圈的知名度,怕是哪個藝人都不想要。

花費昂高的成本為偶像打投、買門票、做銷量,心甘情願或者不得已而為之,粉絲何嘗不是被這個產業持續消費。成團後不久,視頻平台舉辦的免費見面會門票被炒到3000+還是供不應求,這次的解散演唱會門票賣空後,有黃牛在朋友圈兜售,「NPC GG區7排,1899的票便宜出了啊,4500帶走。」

網傳黃牛朋友圈:感謝NPC讓我賺到人生第一個100萬

不完善的偶像產業一直緩緩運轉著,偶像被推到台前接受檢閱,粉絲則作為巨大的齒輪,埋在深處推動這座試運行的機器,平台方、品牌方和衍生產業像是履帶,包裹著一切跌撞前行。

哪怕還有數隻小蟲子的干擾,但是誰也無法阻止機器的運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HkgwW0BMH2_cNUgxkL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