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福禍結局,源於心念本源的修行

2020-03-22     國學書舍


人生修行,修的是心念的本源。

對於人生來說,所有事態的形成都有一個「隱形」的過程,在這些事物呈現的表象背後,有著容易忽略的起源,這一個起源就叫做「心念」。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

這一句話詮釋的狀態,就是情緒衝動對某一事件產生的影響,但是,很多時候主導人生的結局的根源,並不是情緒及事件本身,而是情緒養成的背後,則是信念的影響。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段話:

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錯過。

在念頭剛剛產生時,一發覺此念頭是個人邪惡慾望的膨脹,並馬上用理智,將這種慾念拉回到正路上來。邪念一產生,就發覺他,一發覺就轉變方向,這個時候就是將禍害轉變為福祉,將死亡轉變為生機的重要關頭,千萬不能輕易的放過。

一個人對某一件事情做出判斷和選擇時,看似是一念之間的區別,但是則在念頭的背後,則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形成過程。

如同一個人內心的戾氣和貪慾,因貪慾而做出的錯誤的事情,怎麼能歸功於當下的事件本身呢。

又如同一個人因內心戾氣而做出錯誤的事情時,除了情緒本身的影響之外,更多的是長久的積怨而成的戾氣常存的結果。

所以修行,修的就是一個人心念的本源。

王陽明的心學核心是「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自己對於一件事情產生慾望之前就提前把持,避免嗜欲之心的產生。

如「慎獨」的概念,所謂「慎獨」,就是在獨處一室時也能秉持良知的信念,塑造良好的修養和人格,無論是眾目睽睽還是獨處暗室,自己的信念都會被世人看到,無一例外。

很多人不願意以慎獨的智慧修養自身心性,根源就是因為自己抱著僥倖的性格,但是殊不知,人生所有的結局,都逃不過心念本源的影響。

內心是一面鏡子,照得見別人,也照得見自己,自己人生的所有行為都是因心念而生的狀態。

人對於自我品格中存在的念想也都心中有數,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壞的念頭對於自己產生的影響,便允許了壞的念頭常留於心。

但是那些極微小和極不易被察覺的心性問題,積少成多之後,也終將暴露,即便騙得了別人,最終也騙不了自己,甚至騙不了自己人生的結局。

比如貪污的行為,對於貪污的當事人來說,他在做出貪污這一行為之前,心裏面有這個念頭,或者有類似的掙扎存在,但是卻因為自己存在僥倖心理,並允許了這一些念頭存在,因為過度自信,覺得自己只是念頭存在,但是未做出相應的行為不會遇見問題。

但是當事情出現時,真正主導自己做出行為的卻是僥倖存留的念頭,也就是心念本源。

如果在最初就有剛正的狀態,連心念本源全部清除和修正,那麼即便有一天考驗來到自己面前時,也能夠經受得住誘惑。

《道德經》「無為無敗」中有這樣一句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事情未露先兆時易謀劃,脆的東西易分開,微小的東西易消散,處理事情應在事故未能發生之前,治理事情要在亂子未鬧起來之前。

當事情未出現時,在其心源處修正自己本心,當自己一旦產生背離道德與良知的念想時,就及時的調整,那麼即便有一天自己遇到問題,也無需做出過多的選擇,也不用擔心自己的心念會產生偏頗。

如果不能提前謀劃,只是在事情出現時以自己的情緒去做選擇,那麼這時慾念一定會占據上風,所以修行修的就是心念本源,事情未發之時就做出相應的修正,這樣的一生才能長久且平安。

文|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FdEAnEBrZ4kL1Vi2M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