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改革胎動,措施極具針對性,曾經的「雞肋」會如何重生?

2019-10-31     曹中銘股市觀察

日前,證監會公布了新三板綜合改革的總體思路和改革方案。證監會表示,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充分考慮新三板承受能力以及與資本市場其他板塊的關係,積極推進新三板各項重點改革任務。這表明,新三板改革已經啟動,通過改革之後,新三板是否能夠改變「雞肋」的命運,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此次新三板改革涉及多個方面,包括完善市場分層機制、建立轉板上市機制、優化發行融資制度、推進簡政放權、引入長期資金、實施分類監管、完善摘牌制度等。其中,建立新三板轉板上市機制以及優化發行融資制度無疑是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對於新三板企業轉板上市,市場並不陌生。目前滬深股市中,有多家上市公司都是從新三板「轉板」過來的。首家從「三板市場」轉板至主板掛牌的企業即為粵傳媒,而久其軟體則是 「新三板」中首個成功轉板的案例。不過,無論是粵傳媒、久其軟體,還是其他從新三板「轉板」到主板掛牌的企業,並非都是真正意義上的轉板。這些企業都是通過發行新股的方式登陸資本市場的,亦即通過增量發行的方式完成了轉板,而非通過存量發行的方式實現的轉板。

2013年之後,新三板迎來了迅猛發展的階段。掛牌公司數量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新三板也受到更為廣泛的關注,市場交投逐漸活躍,融資金額增幅較大。但此一時,彼一時。近幾年的新三板,也有沒落的跡象,主要表現出融資額下降、交易不活躍、申請掛牌公司減少、主動摘牌公司增加、市值蒸發等現象。

比如,股轉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8全年新三板融資額為601.55億元,2017年這一數據為1336.25億元,同比下降達54.98%。這也是2015年新三板定增融資額突破1000億元後,融資額首次跌破1000億元。另外,2018年融資額超過5億元的新三板公司只有13家,而2017年為23家,2016年為32家。大額融資也呈現出持續下滑的態勢。

摘牌企業數量方面,2018年新增掛牌公司只有577家,摘牌的公司卻達到1516家,遠超2013年至2017年的摘牌企業數量總和。摘牌公司遠遠多於掛牌公司,也導致2018年末,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大幅減少。

市場交投方面,2018年新三板做市指數全年跌幅達27.65%,同期上證指數跌幅近25%。雖然兩大指數跌幅相當,但流動性則有天壤之別。股轉公司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新三板的換手率僅5.31%,做市股票全年換手率為6.47%,已回到2013年的水平。同期A股全年換手率達到124%,個別股票一天的換手率就可能達到5%。即使是與更加機構化的港股全年31.37%的換手率相比,新三板也難望其項背。

正因為如此,新三板受到的關注度越來越低,願意到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也越來越少,新三板也逐漸變成了「雞肋」。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多層次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三板同樣需要健康發展與長治久安。客觀上,這也是此次證監會啟動新三板改革的主要原因。

在此次新三板改革的諸多焦點問題上,個人以為新三板建立怎樣的轉板機制,以及其發行融資制度如何優化,將是新三板能否改變「雞肋」命運的關鍵。目前企業要在滬深市場掛牌,只有通過IPO與重組上市兩種渠道,新三板建立轉板機制,則為企業上市提供了第三種選擇。但如果仍然還是像粵傳媒等企業通過增量發行的方式進行轉板,這樣的轉板,與現行的通過IPO渠道上市無異,其實也是沒有意義的。新三板如果能夠建立存量發行的轉板機制,無形中將對企業的吸引力大增。

優化融資制度方面,應建立新三板企業快速、便捷的融資機制。融資難、融資貴如果仍然存在於新三板,同樣會降低新三板的吸引力。因此,基於新三板市場本身的特性,需要根除現行新三板融資機制中的弊端,讓新三板企業融資變得更加容易,才是優化融資制度的要義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DljKG4BMH2_cNUgfb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