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地球的自然地理環境由很多要素來組成,其中基本的要素包括地形、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五大類。氣候是指一個地區大氣的多年平均狀況,主要的氣候要素包括氣溫、降水和光照等等,全球主要的氣候類型包括熱帶雨林氣候、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極地氣候和高山高寒氣候等。
加劇全球氣候覆雜性的因素
氣候是自然地理學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同時也是極富變化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全球各地氣候類型複雜多樣,氣候特徵各不相同,就算在同一種氣候類型內部,也存在氣候特徵的差異。為了研究氣候,我們應該從形成氣候的因素角度來入手,影響氣候形成的因素很多,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
氣候形成因素
在上述因素中,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大氣環流三大因素,決定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基本格局,而地形、洋流和人類活動等因素,加劇了全球氣候類型分布的複雜程度。首先是地形因素,地形可以通過海拔、迎風背風、向陽背陽等方面來影響氣候。第一方面是海拔,我們知道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和降水都會發生變化,特別是氣溫方面,大約每升高1000米氣溫就會下降6℃。
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
隨著海拔的升高,當地的氣溫和降水也發生改變,從而就有可能影響該地的氣候類型。比如,非洲的東非高原地區,雖然地處赤道附近,但是卻不是熱帶雨林氣候,由於海拔較高,平均海拔在1200米左右,使得東非高原雖然地處赤道,但是熱量有所降低,空氣的上升運動沒有那麼劇烈,也就使得年降水量不是那麼大,形成了非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
青藏高原
如果某一區域的海拔高度繼續升高,那麼氣溫就會繼續下降,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原山地地區,就會形成年終年低溫、氣溫日較差大、年較差小、光照強烈、降水偏少的高山高寒氣候。亞洲的青藏高原地區、非洲的衣索比亞高原、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部分地區都有分布高山高寒氣候,其中青藏高原是面積最大的分布區。
亞洲氣候分布圖
第二方面是迎風背風,主要影響的是氣候中的降水,一般來說山地的迎風坡,攜帶水汽的空氣受地形抬升,多形成地形雨,降水豐富;而山地的背風坡,空氣做下降運動,氣溫升高,降水稀少。比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南坡,就是西南季風的迎風坡,降水十分豐富。還有,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地處來自印度洋的東南信風迎風坡,降水豐富,形成了終年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而該島西側區域地處背風坡,降水偏少,形成了熱帶草原氣候。第三方面是向陽背陽,向陽坡接受熱量較多,氣溫較高;而背陽坡接受熱量較少,氣溫較低。
馬達加斯加島
其次是洋流因素,洋流通常會影響沿海地區的氣候,一般來說暖流流經的區域,通常會對沿岸地區增溫增濕;而寒流流經的區域,通常會對沿岸地區降溫減濕,從而影響氣候。比如,我們發現在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地區,雖然地處沿海,但是氣候卻十分乾旱,多是熱帶沙漠氣候。造成這種沿海地區都是沙漠分布的現象,通常和沿岸的寒流流經有關係。再比如,在南美洲西部地區,由於強大的秘魯寒流的影響,使得熱帶沙漠氣候往低緯度地區延伸。
世界洋流分布圖
再次是人類活動因素,人類對於氣候的影響既可以是大範圍的,也可以是小範圍的。人類對於大範圍區域氣候的影響,目前來看最為主要的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本身就是全球氣候的一種變化。對於小範圍區域氣候的改變,人類主要是通過對於下墊面的變化來實現,比如由於人類城市的建設,從而產生了城市的「熱島效應」和「濕島效應」,也就改變了城市所在區域的小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