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國一直到明朝時期,中國無論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還是科技上,文化上都遠遠領先於世界。許多人認為,中國落後於世界是在清朝。事實上真的如此嗎?我通過政治、軍事、科技和文化四大方面對明朝和同時期的西方國家進行一個比較全面的對比,試圖看看到底明朝有沒有落後於世界。
從明朝開國到1449年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的前期。這一段時間,是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在政治上,宰相制度被廢除,內閣制度建立起來,君主專制走向了強化;明朝的疆域在永樂時期達到了頂峰,能夠控制北到外興安嶺、西到吐魯番、東到朝鮮、南到越南的廣大地區,面積大約為70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國家。在經濟上,明朝推行了重農抑商、海禁的政策,商業稅收不及宋朝的六分之一。同時,推行了軍屯制,依靠軍隊自行耕種土地來養活百萬軍隊。
而同時期的歐洲的國家主要處於向民族國家的過渡階段。葡萄牙是歐洲最早的民族國家,早在11世紀就獨立形成,其他的國家則稍晚。1320年,波蘭統一,開始強大起來。1385年,波蘭和立陶宛開始聯合,成為中歐霸主。英法兩國在正在經歷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兩國的貴族正在大批量的滅亡,這給英法兩國走向中央集權奠定了基礎。西班牙在1492年攻陷了格拉納達,完成了800年的復興運動。在東歐方面,莫斯科公國擺脫了蒙古人的控制,走上了統一羅國公國的道路。
歐洲國家雖然在國力上還比較弱小,但此時的蕞爾小國已經有了近代代議制的萌芽。1215年,英國的貴族和市民強迫國王簽訂了《大憲章》,王權開始受到了制約。1265年,英國的議會形成。在此後的發展中,英國形成了「王在法下」「王在議會」兩大傳統。法國在1302年召開了第一次三級會議,市民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到了明朝前期,歐洲的許多國家都開始出現了國會。和明朝專制主義強化相比,歐洲的政治制度明顯先進了不少。
英國議會大廈
經濟上,歐洲國家開始開始脫離了莊園制的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時代過渡。歐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城市的興起,在10世紀時期,歐洲各國的城市就已經復興了起來。城市的興起則出現了市民階級,他們已經脫離了農業,專門從事於工商業的生產。手工業行業出現了壟斷性質的行會,商業出現了一些商業聯盟,如漢薩聯盟。商業繁榮推動了金融業的興起,1346年,世界最早的銀行——熱那亞銀行成立,後來,美第奇銀行、富爾傑商行等紛紛建立。一些國家開始推行了「重商主義」。葡萄牙的亨利王子為了壟斷東方香料貿易,在1411年開始支持航海運動,1442年開始在非洲西海岸建立殖民地。而明朝的經濟規模雖然大,但是自然經濟占據絕對優勢。因此,此時的西方經濟模式已經超越了中國。
亨利王子(1394—1460)
文化方面。歐洲的文藝復興已經興起了幾十年,早在1300年,但丁就寫下了著名的《神曲》,彼特拉克從1342年寫完《阿非利加》,薄伽丘在1348年寫下了《十日談》。另外湧現了喬托、馬薩喬等著名的美術家。他們的主張:重視人的價值,保護人的基本權力;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反對教皇和封建貴族勢力;建立法治社會,為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做出了理想的規劃。同時期的中國思想已經走向了僵化,程朱理學成為了正統思想,八股文和文字獄興起。
但丁(12665——1321):文藝復興的先驅
在科學領域,歐洲還未脫離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不過印刷術、火藥等技術的西傳,手工工廠的發展,推動了歐洲技術的進步。1439年,德國人發明了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歐洲的文化復興。
1449年,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明朝由盛轉衰。隨後,明朝的內憂外患不斷發生,蒙古高原的瓦剌、韃靼、倭寇等不斷入侵。在內部,發生了奪門之變、壬寅宮變等政變,不過還好也出現了「弘治中興」、「嘉靖新政」、和張居正改革等,使得明朝的統治還能夠得以維持。經濟上,明朝軍屯制走向了瓦解,國家財政收入受到了影響,不得不在月港推行「一口通商」。
同時期的歐洲,英法百年戰爭已經結束,兩國建立了統一了民族國家。俄羅斯在東歐崛起,1472年,莫斯科大公宣布繼承東羅馬的遺產。1547年,伊凡四世繼位,他正式加冕為沙皇,俄羅斯帝國正式建立了。他削弱了貴族的權力,建立了俄羅斯的中央集權體制,不久就走上了擴張的道路,基本統一了伏爾加河地區。哈布斯堡王朝則成為了西歐的霸主,其巔峰時期擁有奧地利、德意志、義大利、西班牙、荷蘭等地區。同時,歐洲新興的英、法正在醞釀發動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
殖民擴張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葡萄牙在1442年開始在西非建立殖民地。1487年,葡萄牙到達了好望角;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1497年,達伽馬到達了印度;1522年,麥哲倫船隊完成了全球航行。之後,兩國的殖民地在全球建立起來:西班牙占據了大部分美洲地區和菲律賓,壟斷了全球80%的金銀;葡萄牙在非洲、亞洲沿岸建立了眾多的殖民據點,封鎖了馬六甲海峽(明朝對此不知道),壟斷了東方貿易。
殖民擴張
殖民擴展推動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出現了商業革命的價格革命。商業革命就是歐洲的經營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近代公司、近代銀行、股票交易所等興起。1531年,安特衛普建立了股票交易所,歐洲的各公司和商行也在此設立了1000多家代辦處。價格革命就是大量的金銀湧入歐洲,導致物價飛漲。許多貴族放棄了固定地租剝削,經營資本主義工商業,如英國的「圈地運動」。這導致歐洲的貴族勢力開始從內部瓦解。尼德蘭、英國、法國的手工工場成為了歐洲社會生產的主力軍。
16世紀成立的安特衛普股票交易所
思想領域,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這時期出現的藝術大師有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政治學出現了馬基雅維利、托馬斯·莫爾、讓博丹等:馬基雅維利主張建立法制的民族國家,是歐洲近代政治學之父;托馬斯·莫爾代表作為《烏托邦》,是空想社會主義的先驅;讓博丹是近代國際法理論的奠基人之一。另外,宗教改革運動也在歐洲興起了,世俗化的宗教在歐洲建立了起來。同時期,明朝出現了陽明心學,但其本質只是對孟子學說的復興,並未脫離儒學的範疇。
馬基雅維利
在科技領域,西方完成了對中國的全面超越。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日心說」,同時期明朝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只認可「天圓地方」。布魯諾認為空間和時間都是無限的。義大利數學家卡爾達諾建立了二項定理和二項係數的確定,並發表了三次代數方程一般解法的卡爾達諾公式。他的學生髮現了四次方程的解法。德國數學家雷格蒙塔努斯寫下了歐洲第一部獨立於天文學的三角學著作。在醫學領域,維薩留斯奠定了近代解破學理論;塞爾維特發現血液的小循環系統。就是在軍事技術上,歐洲也領先於明朝,明朝已經開始從歐洲進口火炮;歐洲的船隻可以橫渡大洋,而明朝的船隻只能在沿岸航行。
哥白尼(1473——1543):近代天文學之父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皇帝掌權,明朝正式走向滅亡的道路。在明朝最後的60多年中,宦官專權不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而此時的西方,已經是一個嶄新的西方。1618年到1648年,歐洲爆發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以法國、英國為首的新教聯盟擊敗了西班牙、奧地利維持的天主教聯盟,西班牙霸權衰落,法國開始稱霸西歐。東歐的俄羅斯走上了擴張的道路。1598年,沙俄吞併了西伯利亞汗國,到1636年,俄國人已經到達了鄂霍次克海岸,他們已經開始入侵貝加爾湖一帶和黑龍江流域。
俄羅斯擴張
經濟方面,重商主義成為了歐洲的潮流。作為殖民擴張的後起之秀,尼德蘭的發展更讓人驚嘆。1581年,北尼德蘭獨立,隨後成立了世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東印度公司。到明朝滅亡前期,荷蘭已經成為了「海上馬車夫」,將印度尼西亞、台灣、巴西沿岸、紐約、南非占據為殖民地。英法也在努力趕上尼德蘭,兩國在北美大陸搶奪剩餘的土地,在印度滲透自己的勢力。英國伊莉莎白女王極力進行了海外擴張,甚至支持海盜掠奪。法國則將自己打造成為了歐洲奢侈品的製造基地。
1602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世界第一家股份制公司
思想方面,隨著歐洲近代國家的形成,歐洲的近代國家理論學說也開始形成了。格勞秀斯(1583—1645)提出國家主權說,成為了近代自然法理論的奠基者,也是近代國際法之父。在哲學領域,理性主義的哲學開始興起,代表人物為笛卡爾,他們奠定了啟蒙運動的哲學理論基礎。同時期的明朝思想主要是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總之沒有脫離傳統儒學的範疇。明朝末期出現了一位離經叛道的李贄,因為他質疑理學的虛偽就被當做「異端」,最後死於獄中。
坐標系
17世紀是歐洲的「科學革命」時代,大量的科學成就出現,國家也紛紛建立了科學院,極力推動科學的發展。在物理學領域,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拋物體和振擺三大定律,發明瞭望遠鏡;開普勒用數學研究天文學,於1609年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大行星運動定律。數學方面,笛卡爾在1637年建立了坐標系,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費馬建立了求切線、求極大值和極小值以及定積分方法。生物學方面,哈維發現了「心臟是血液運動的中心和動力的來源」,成為了近代生理學的鼻祖。總之,世界近代科學已經在歐洲興起,同時期的明朝還處於對傳統技術的總結階段。
開普勒三大定律
結語:通過明朝前期、中期、後期三個階段的中國和歐洲對比,我們能夠得出結論:歐洲基本上已經全面超越了中國。如果從國力的強盛來看,大約在明朝中期,歐洲實現了超越;如果從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思想發展來看,元朝時期的中國已經就已經開始落後於歐洲,更別說明朝。總之,大約從13世紀開始,歐洲就逐漸走向世界的中心,而中國就逐漸走向僵化和衰落。